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老重庆|嘉陵江畔80岁的“圆庐”开始修缮,曾是重庆最高级的舞池​
04-17 20:13:5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何浩 文/图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从热门打卡景点贰厂文创公园沿着鹅岭正街下山,拐过一个急弯,再往前200米左右,在鹅岭正街路边,藏身于一片老旧居民楼中,一栋类似于“碉堡”的圆形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圆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了解到,“圆庐”目前已启动修缮保护,修缮工期预计6个月。

这栋位于嘉陵江畔造型独特的圆形建筑不仅是抗战时期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在重庆的公馆旧址,而且建筑本身极具特色,建筑里面的舞池曾为“圆庐”一大亮点。今(17)日,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将和你聊聊这栋“圆庐”的前世今生。

微信截图_20190417161047.png

▲“圆庐”正在封闭“手术” 

施工围挡封闭显示工期半年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曾多次探访“圆庐”,从鹅岭正街乘坐829穿梭巴士经过贰厂文创公园可达“圆庐”,从轨道二号线李子坝轻轨站出站,沿嘉陵新路、鹅岭正街也可到达“圆庐”。

日前,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在现场探访发现,造型独特的“圆庐”四周已搭好脚手架和绿色施工围挡,施工工人正在施工,若无提醒,很难知道这个正在施工的圆形建筑为何物。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爬上“圆庐”旁边居民楼俯瞰,二层楼同心圆的主体建筑一览无遗,墙上开有窗户,主体建筑的小青瓦顶盖已经不见。整个建筑形状既像碉堡,又像一个陈年的谷仓,单论建筑造型,在重庆比较罕见。

围着施工中的“圆庐”走了一圈,在“圆庐”的另一侧,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施工围挡上张贴的公告牌和工程概况了解到,孙科公馆旧址(“圆庐”)正在进行修缮保护工程,修缮保护工程3月15日开工,计划竣工日期为今年9月15日,工程建筑面积465平方米。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围挡上看到了“圆庐”多年前的老照片,当时整个鹅岭—李子坝一带建筑还比较稀少,“圆庐”矗立在嘉陵江畔的山腰上,大圆的屋顶犹如伞盖,建筑主体南侧接一排耳房,造型优美、风格独特。脚下的江景和对岸江北的景色一览无余。

微信截图_20190417161057.png

▲从旁边居民楼俯瞰“圆庐”

微信截图_20190417161118.png

▲现场施工牌

特意设计舞厅功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政府要员大多修建了属于自己的公馆,“圆庐”也在这个时候诞生。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渝中区文管所资料了解到,该建筑位于嘉陵新村189号,建于1939年,距今刚好80年,建筑主人为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所以当时称为孙科公馆。

据介绍,“圆庐”为一栋中西式圆顶砖石结构建筑,两层建筑上小下大,通高10.4米,底层直径17.4米,顶层直径6.8米,基座及底层外墙由条石砌成,顶层为砖墙,南侧长方形耳房为砖瓦平房,通高约5米。

值得一提的是,“圆庐”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设计,提起杨廷宝这个名字,现在的人也就只有建筑史专业的人才能说上一二了。实际上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是梁思成、林徽因校友,在当时业内的知名度还要比梁思成、林徽因更高。

据介绍,杨廷宝参照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但又别具创意,打破了民国建筑青砖灰瓦的风格。得益于古典罗马式教堂,“圆庐”在中国式的典雅之中带着欧洲风格的一些清新格调,不免让人眼前一亮。

那个时代,两层的“圆庐”基本上是孙科及其夫人蓝妮的跳舞厅兼寓所。提到蓝妮,这里不得不多聊几句。蓝妮本名蓝巽宜,出身于澳门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当时不仅孙科喜爱跳舞,以孙科二太太的身份活跃在“圆庐”的蓝妮的舞技丝毫也不逊色于她的美丽与热情,这“圆庐”仿佛专门为她建。

杨廷宝在设计孙科公馆时,在公馆的功能性之外,尤其对底层的舞场精雕细琢。据文史资料显示,在建筑圆形的舞池的四周,分布着一个个扇形的小屋,这是专为客人们在跳舞时换衣服的地方。自然光线可穿透顶层小楼直射底楼,形成特殊的光影效果,在精心处理过的管柱连接顶层,用于通风。

微信截图_20190417161138.png

▲现场展出的圆庐老照片

▲曾经的圆庐(此两图来自网络)

一度沦为职工宿舍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几位附近居民,大多对这栋造型独特的建筑比较好奇,但是对于“圆庐”的历史却知之甚少。

“这是当时国民政府高官孙科的旧居,条石基础,青瓦圆顶,这种建筑风格我在重庆很少见到。小时候听父辈说,建筑里面还有很大的舞池。”住在嘉陵新村的老居民、62岁的张华强笑着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可以想象当时的重庆,达官贵人、文化名人汇集,作为孙科的座上宾进出“圆庐”的自然都是各有身份的名人,不少媒体还曾报道这里曾经是重庆最高级的舞池,曾经的社交圣地。

不过从张华强有印象起,“圆庐”就没有了歌舞升平、觥筹交错,倒是成了印染厂的职工宿舍。

关于 “圆庐”沦为公共厨房,重庆商报曾作过报道:当时的“圆庐”主体建筑中已有11户人家居住,昔日的圆形舞池,变成了几家住户的公共厨房,所有油烟杂气都通过原舞池柱窗孔排出,暗黄发黑的油污一直蹿伏到屋顶,几乎看不出它是舞池之用。

如今,“圆庐”已进入修缮保护工程,这栋经历了80年风雨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将在半年后将获得“新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现场展出的修缮后效果图

新闻多一点>>>

附近多名人公馆、旧居

这一带将打造成商旅文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带

“圆庐”所在这一带如今是渝中区游客旅游打卡的热门地,地处在三层马路老街区,上首是贰厂文创公园,下首是李子坝轻轨站。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区域在抗战时期就聚集了不少达官贵人、商贾巨富、文化名人,至今保留了不少公馆旧居,比如史迪威旧居、吴铁城公馆、徐远举公馆、高公馆和刘湘公馆等,成为重庆当时名副其实的别墅区。

日前,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重庆渝中电创园数字经济及重点地块招商推介会上了解到,鹅岭—李子坝将打造成商旅文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带,其范围是从鹅岭正街经健康路、嘉陵新路至李子坝正街沿线一带,现有三层马路老街区、贰厂文创公园、鹅岭公园、李子坝传统风貌区等载体,总载体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据介绍,这一区域现有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李子坝轻轨观景台等旅游景点17处,文化遗址8处。该产业带将树立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景韵城、产城互动、景城融合的理念,以发展新型商贸业、文化创意、艺术创作与展示、旅游休闲等产业为重点方向,大力挖掘保护并利用好“母城”文化资源优势。

责编 曹园园 审校 王蓉 总值班 杨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