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来论 > 正文
县上发布暴雨预警乡镇却不知,岂能拿人民群众安危当儿戏?
2024-05-26 12:46:02 来源:上游新闻

5月24日,应急管理部机关报《中国应急管理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县上发的预警为何乡镇不知?》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文章作者称,其所在县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提示部分乡镇注意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积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县防指在预警发布后对基层知晓情况进行抽查。结果显示,14个乡镇、街道中有5个乡镇值班人员对该预警信息“不知道”,其中有2个还是本次预警提及的乡镇。文章作者不禁发问:蓝色预警发布,基层不知道?“梗阻”在哪儿?

近年来,多地暴雨频频登上新闻热搜,多个城市降雨量极值被刷新。据广州日报报道,从1961年到2023年,我国平均每年要发生38次暴雨过程。从数据看,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增加显著,短历时降水破纪录事件趋频。

暴雨及其引发的内涝、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也向政府和公众提出新的应对命题。去年的河北涿州水灾、北京门头沟山洪灾害,今年广西南宁暴雨导致城市内涝,让人揪心的同时,也对我们的暴雨预警和应急抢险救援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灾害预警与时间赛跑,打通信息传达“最后一公里”,并为后续可能发生的紧急避险、群众转移、抢险救援争取更多的“余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中国应急管理报》刊发文章可知,传达层级过多、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是“梗阻”的关键所在:防汛消息第一时间只传达到乡镇有关负责人一级,而不是具体值班人员;多个乡镇有关负责人信息“已读”后,并未向下进行传达,导致值班人员一问三不知;还有乡镇负责人将信息简单往值班群一丢了事,导致重要的预警信息与大量无关冗余的信息堆积在一起,迅速被淹没……

这些看上去的偶然因素汇集到一起,最终导致了一个不良的结果。归根结底,这是部分单位预警系统顶层设计出了问题,对于灾害预警没有制订一套快速且畅通的传达流程,而是停留在层层传达的传统框架当中。无怪乎有网友感叹,都2024年了,这样紧急的讯息竟然还在通过群发消息传达,简直太不当一回事。

其次,对于这些灾害预警信息,除了传达之外,信息的反馈同样重要。下面的乡镇有没有接到预警通知,都做了哪些准备,有没有具体的点位已经开始出现伴生灾害,群众转移和抢险救援情况如何,需要哪些支援?这都不是一条信息“已读”就能全部回答的。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责任心的丧失。在以前那个缺乏手机通讯的年代,许多地方遭遇灾害,在电话线被冲断的情况下,即使通过口头传达,都要将预警信息传递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革新,我们现在有着更为便捷的信息传递手段,但一旦丧失了对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信仰,再先进的通讯技术也无法弥补可能的工作失误,和更进一步的损失。

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防汛救灾事关重大,来不得丝毫松懈,容不得半点闪失。所幸的是,本次事件尚未引发严重后果,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得不重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今年各地暴雨多发的情况下,相关地区的单位和个人更应树立风险和责任意识,科学精准处置汛情险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特约评论员 周斌

编辑:康磊    责编:李洋    审核:陈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