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来论 > 正文
卖5斤芹菜被罚6万元,基层过度执法要坏大事
2022-08-28 13:15:56 来源:上游新闻

近日,一对夫妇卖5斤芹菜遭罚6.6万元一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据了解,陕西一菜商卖5斤芹菜收入20元,因检验不合格被罚6.6万元。由于处罚过当,当地被督查。国务院督查组表示,执法不能只讲力度,也要为小微主体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8月27日央视新闻)

这件事引起全网哗然,主要是罚款金额与商户卖菜收入相比,高达3300倍,形成了极其巨大的反差,令人难以置信。5斤芹菜卖20元,刨去进货成本、店租人工等,商户的利润可能就几块钱,而6.6万元的罚款,商户需卖数千斤芹菜才够缴纳。显然,此项罚款金额过高,与商户收入和社会危害性不成比例,难以服众,经不起质疑。

面对国务院的督查人员,榆林市市场监督局副局长承认“芹菜案”确实存在问题,在处罚上过罚不当。而查阅榆林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以来食品类行政处罚台账发现,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五十多起处罚中,罚款超过五万元的就有二十一起,而他们的案值只有几十或几百元。可见,“芹菜案”并非“过罚不当”的孤例,而是当地的普遍性现象,暴露出执法部门只讲罚款力度,以罚代管,对案情判定的裁量尺度过大等问题,忽视了小微主体生存状况和群众感受。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可见,在面对类似的“芹菜案”时,如果确实存在食品质量问题,需依照《食品安全法》对经营者进行处罚,但是要考虑到商户的违法程度、社会危害性等,按照比例原则施以处罚,不能生搬硬套法律条文,不问青红皂白就重罚,使得轻微违法行为,承受了过重的罚款,造成过罚不当。

罚款只是行政执法的手段之一,不是目的。通过罚款让违法者认识错误所在,主动纠错、自律,不再重蹈覆辙,是行政处罚的目的所在。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目的,行政主体应尽可能采取对相对人损害最小的手段。从“芹菜案”来看,执法者需要考虑到商户的利益损害问题,采取警告、最多十倍处罚等即可,如此重罚无疑于“杀鸡取卵”,将商户的生计一刀断掉。

小案不可重罚,过重的处罚不仅容易加重商户负担,还会导致法律的威慑力下降,诱发民众的反感与抵触心理。在认识到错误后,榆林市市场监管负责人表示,将更多通过责令、改正、批评、教育等措施,督促小微主体合规经营。可见,行政执法不仅要合法,还要合理合度,兼顾公平和效率,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为小微主体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

江德斌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