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缙云 > 正文
缙云丨庞惊涛:向外与向内——成都城市交际美学的历史与演进
2023-04-20 07:08:03 来源:重庆文艺

向外与向内——成都城市交际美学的历史与演进

文/庞惊涛

杜甫流寓成都时,从他位于西郊浣花溪边的草堂里,可以很容易就看到西岭千秋雪的壮丽奇景,这大约是成都最早提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概念性文字。

但请不要忽略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一句当中对成都城市地位的最早定义。门前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东吴的船只。“东吴”非实指,而是一切远方的虚指,而“万里”呢,则是实数,这样虚实相间,才符合杜甫的诗歌美学标准。再对应上句,“西岭”也非实指西岭雪山,而是从窗子望出去可以看到西边的一大片雪山,比如四姑娘山、贡嘎山;“千秋”呢,则是实数,那是亘古以来的时间概念。想象一下,作为有着“扬一益二”地位的成都这个有名的水陆交通的起点,万里桥每天来往穿梭着无数的商贾船只和奇人异士,迎接和送别的人一茬又一茬,本地的特产和外地来的商品在这里交汇,财富流动和观念交换也依赖于这里得以形成,它是历史上成都的开放之窗,也是当代成都的开放之源,是今日成都双流机场、天府机场和火车东站、火车北站、火车南站等一切开放窗口的总和。

万里桥指向一种城市的交际美学,更指向一种城市的开放态度以及面向无限世界的接纳观念。它统合了当代观念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相处和融合之美。它证明自古以来,成都人就力求用文明而开放的眼光来接纳在他们想象中美丽的外部世界,以期创造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无论是长期安家于此还是短暂居停于此的人,都能生活得舒适、安逸和满足。

若要飞翔,需展两翅。前苏联著名美学家在他的名著《交际美学》里,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自己需要的美,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从有记载的历史开始,万里桥代表成都,更代表一代又一代的成都人,从秦代就开始了它接纳和创造美的历史。

向外的生活美学

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和双流国际机场形成双枢纽运行格局,也使成都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两座机场都为最高标准4F级。

双枢纽的布局里,深埋着成都这座偏居西南内陆的城市渴望对外交际的热情,也深埋着成都融入全球、中国需要被世界看到的雄心,更深埋着一个庞大的人群好客重商的文化传统。

成都人懂得,用以衡量宜居城市的实用美学准则里,离不了也少不了交际美学的相关标准。要让短板变成强项,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正如一个班级里排名靠后的差等生,只有付出比优等生十倍、百倍的努力,才有可能和优等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才有超越优等生的可能。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成都天生日照不足,所以便有“蜀犬吠日”的稀罕表现;由于近年来加大了“公园城市”建设的力度,空气质量明显提升;人口超过2000万,这意味着它的宜居在不断形成强大的人口吸附力。然后当然是机场设施、集体运输发达程度以及骑行、步行的友善程度等等软指标。软题硬做,成都硬是用几年时间,将这些指标提升到了全国领先的地位。这是万里桥在新时期的最新演绎,也是三星堆纵目先人“千里眼”与“顺风耳”的时代变迁。

自古蜀人爱修路。

一条陆路、一条水路。水陆并行之下,财富和人才在成都交汇。进与出、往与来之间,成都人借由这条蜀道,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的交际视野以及交际美学。

如今,古蜀道正在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高铁与飞机的当代交通变异之下,古蜀道成了一种蜀地人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仍然在以其厚富迷离的历史地理气质和瑰伟绚烂的文学气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自然的仰望者和文化的朝圣者。

自2016年3月起,作家熊芙蓉就沿着金牛道遗迹,进出秦岭、大巴山前后5次,穿越秦蜀古道,行程2万公里,途经村庄无数。现场寻访、采访专家、阅读古籍构成她寻访古蜀道的三要素,现场踏勘和采访专家只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体力活,最难在于写作,阅读方志、古籍、思考,将三者糅合成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文学作品。她身临其境验证典籍诗词、纵观古今感受蜀道变迁,发出了“一条古蜀道,半部中国史”的感叹。在她看来,蜀道天下,一条古路,代表着蜀人开放的世界观和拥抱世界的交际美学,从来没有改变。

如今,成都在去西安的古道旁,开通了西成高铁。作为成都北上出川高铁大通道,成都人如今只需要3小时,就可以完成古蜀道数月才能完成的旅程。上午在成都逛太古里、晚上在西安逛大唐芙蓉园变得稀松平常。秦蜀之间,成都人与西安人之间,因地域和文化的阻隔而显得不那么亲密的交往历史将被打破。你很难说,这里面究竟是成都人的交际冲动多一些,还是西安人的交际渴求多一些,但不能否认的是,双向快速对流的时空关系里,成都一定都是交际美学的最大赢家。

而这条铁路网,还只是成都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打造国家高铁枢纽城市布局中的一个网点。

在外向型的交通融入与接纳冲动上,成都一定是最迫切和最强劲的国内城市之一。

从2013年4月第一列蓉欧快铁从成都青白江发出开始,成都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让“蓉欧”加速的冲动。

这个冲动背后,也深埋着成都对外交际美学的现实需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建设交汇点和国家向西向南开发开放的重要枢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成都都不能让这条铁路“慢下来”。

到2017年,这条铁路线已经开行1012列,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蓉欧占中欧班列23.4%。同时,中亚班列也相继开通,初步形成了陆路对外国际运输大通道。如今,随着“蓉欧+”战略的深入实施,成都打造以西向蓉欧快铁为干线,以南向、东向国际铁海联运、国际直达班列及国内互联互通班列为支撑的国际班列体系,构建以成都为亚欧中转枢纽的陆上物流网。稳定开行成都至东盟地区的国际铁海联运班列,推动开行成都至东盟地区的货运直达班列,适时开通成都至中南半岛的泛亚班列。

向内的生活美学

如果说向外的交际冲动是成都交际美学的一翼,那么,向内的生活美学营造,则是成都交际美学的另一翼。

从2017年开始,成都加速推进了地铁建设,当年在建的地铁项目为2010年启动地铁建设以来最多的一年,达到了15个之多。这15个项目不仅满足中心城区日常通勤之需,还提前着眼于中心城区与二圈层城区的行旅需要。在外围地铁建设竞争的诸多城市看来,成都简直就是

一个地铁建设的“拼命三郎”:敢报、敢批、敢建的“三敢”力度背后,是成都市对宜居城市实用美学的最好体悟。

一个标题为《全球城市地铁里程》的短视频最近在互联网疯传,该视频用排行榜的方式,从1890年英国伦敦领先地铁建设开始,展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变化的全球城市地铁建设数据。我国从1982年开始,香港有了第一条地铁线,1999年,上海地铁里程跻身全球第十,并在2008年在全球领先,达到470.53公里,北京和广州紧随其后,分别达到295.47公里和235.99公里。

但到了2020年,成都便成为一匹黑马,以518.9公里的总里程,超过俄罗斯的莫斯科、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中国的深圳和南京、武汉,跻身全球第四,中国第三。

除了数据越来越好看之外,成都地铁建设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特别注重线网规划的超前性,这也是近十年来成都人口激增倒逼的结果。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市目前实际管理人口已超2000万。如何让这样庞大的人口在日常通勤和行旅需求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是最大化承担公众出行的地铁首要考虑的问题。对此,成都的地铁线网规划可能对表对标了上海,即完全按照一线城市、中心扩散城市的规模来规划地铁线网。一绕内两层的环线网络,即7号线和9号线,辅以20多条线的辐射网络,再将地铁与双机场联通,使日常通勤和行旅需求高度融合。

新一线城市按照一线城市的标准来进行地铁线网规划,这就是成都地铁建设的超前性。这何尝又不是成都对实用美学准则理解的超前性呢?

从城市的外在美到内在美,没有哪一个城市可以完全内外兼修,补其不足,奋起直追,内在美反过来可以为外在美加分,这和成都人的日常生活美学标准倒是相对接近:面子和里子一样重要,但真要作选择,里子的舒适性和安逸感,始终会排在第一。

成都城区之间路网的完善和便利的通达性,也高度遵循了这种实用美学准则。

作为成都城南出入成都主城区的一条重要交通线路,剑南大道从规划建设开始,就按照最新的全立体、互通的模式设计。这条城市交通骨干路网呈南北走向,北起三环路石羊立交,横跨成都绕城高速,南穿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外延,直抵黄龙溪古镇风景区,贯穿了武侯区、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双流区等几个重要的城区和产业功能区。但自2014年建成通车以后,不满足于现状的成都人,又发现了剑南大道的诸多问题,即除了满足通行功能之外,爱美、注重实用的成都人,又决定在这条长为7.5公里的路上做一些“添美”工程:按规划设计者的想法,他们管这叫“骨干路网森林公园化 ”。

具体做法中,则体现了成都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绣花精神和“小天地自有乾坤”的享受态度,“微公园”的理念由此呼之欲出。结合剑南大道沿线地块性质及周边景点特色,规划者计划将剑南大道打造成“三大文化”长廊:在天府五街到协和下街路段,打造书香文化长廊,以红叶碧桃、腊梅、红梅等植物为主,整段道路以红橙色系体现书香文化;从协和下街到南湖西路,以老成都茶馆、铁像寺等休闲文化为主题,打造“休闲文化”长廊。以黄花风铃木、银杏、香樟

等植物为主,整段道路以黄绿色系体现休闲文化;从南湖西路到沈阳路一段,以大运会为文化背景,以临近五项赛事中心的有利区位为契机,融入体育文化元素。以蓝花楹、紫薇、二乔玉兰等植物为主,整段道路以蓝紫色系体现运动文化。

这样完成加法后的剑南大道沿线,将结合地铁周边环境及交通转换空间关系,布设合适的行人聚集、休息区域;规划合理的非机动车停车点,利用植被点缀处理。针对不同地段,呼应“三大文化”长廊主题。真是将实用美学准则玩到了极致。即便是开车往这条路快速通过,相信偶然不经意间一抬头,也会被这条路四时变幻的景色惊艳到。像剑南大道这样不仅注重通行功能,更注重实用美学的路网建设在成都还有很多。

另一条历史悠久又应时代新生的大道,便是被誉为最长城市中轴线的天府大道。历史悠久的那部分,是起于天府广场、终于人民南路四段的人民南路,而随着城市有机更新的那部分,则是南接人民南路、最长延伸到仁寿视高的天府大道。从延伸这条城市中轴线的每一个时间节点算起,成都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条大道的美化,细到使用什么形状的照明灯具、栽种何种行道树,都要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这种开放建城、开明美城的传统,在成都体现为一种对实用美学的高度参与性。

城乡并重的美学营造

然而,这种实用美学在成都从来就不可能只对城市而言而忽略了乡村。城乡并重,城乡融合才是成都对这种实用美学的最好理解。

开车在成都的乡村,常常会生发一种误入桃源的感觉。那些并不宽敞的乡村道路,极好地体现了成都乡村静、净、锦的特色。起于重庆对成都灾后援建的崇州市重庆路,如今已成为“中国最美乡村公路”。在这条路上,可以欣赏成都平原的精髓,即由山、水、林盘组合而成的川西坝子的魅力。如果有机会通过航拍俯瞰重庆路,你会发现这条路就像镶嵌在川西平原上的一条锦绣玉带,因天光、气候、云层的变化呈现出时而缥缈、时而朦胧的面貌。

和最美道路依傍而生的,则是一个又一个最美的村落。重庆路沿线散落着无数个这样的村落,其中又最以道明镇的竹艺村为最美。这是一座睡卧在竹林中的建筑,远远望去,竹里像是一个卧倒的数字8,被竹林包裹着,圆形小青瓦房和周围竹林、树木,与远山、田野相得益彰。其建筑内部更是曲径通幽,水景与山景之于两个中庭天井,营造出传统元素与设计美学的诗情画意。更不可思议的是,竹里从动工到建成仅用52天就完整呈现,800 余平方米的建筑美到让人惊叹。这当然是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建材来源——竹子发挥了作用。另外,也和设计师巧妙的设计相关。

如今,竹里已成为成都村落之美的代言。自她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受到各种关注和青睐,在受邀参加北美最大建筑盛会芝加哥建筑双年展时,竹里还作为中国“未来乡村建设”的展品入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A+U》《时代建筑》等顶级建筑报刊更是争相报道,很多人为这个外形像倒卧的“8”的建筑惊艳到,不远千里万里而来打卡。

比崇州离中心城区更远的邛崃市,也有一条最美乡村路,即起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古镇,止于黑茶之源夹关古镇,途经茶乡牧村临济镇,穿行在绵绵茶山之间、被称为“邛茶走廊”的邛崃市平临夹路。这条路凸显了邛崃作为茶乡的惊艳之美,行走其间,大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美好意境。

像这样的最美乡村路,成都近郊和远郊的每一个城市,几乎都有几条,它们在以“比、赶、超”的速度,在成都广袤无垠大地上无限伸长。每一条路,都会附着在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产业和地缘品牌上,如大邑大坪村的李子、蒲江樱桃山的樱桃、龙泉驿桃乡的香桃、新津梨花沟的梨花。

看花意未尽,待到果熟时。忽然秋风起,叶落好题诗。这些最美乡村路,任何一个季节前往,都会让你领略到不同的美。

(原文刊发于《重庆文艺》2023年第1期)

作者简介:庞惊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天府文化》杂志社主编。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万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