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自豪!奔跑在中老铁路上的“重庆筑路人”
12-03 16:50:19 来源:上游新闻

12月3日下午,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开辟了老挝铁路运输新纪元,改变了老挝交通运输格局,实现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夙愿。

如今,旅客可以乘坐中老铁路动车组列车,体验沿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在中老铁路5年的筑路过程中,驻渝央企参与了重要节点的修建,有不少来自重庆的建设者扎根老挝,建设这条中老两国的“友谊路”。

这一天,他们期盼已久。

今天,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中老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你讲述中老铁路上重庆“筑路人”的故事。

A

列车驶出那一刻 51岁的老蒋还是没忍住泪水

12月3日,当地时间6点不到,51岁的蒋伟平就起床了。在老挝工作的5年时间里,早起是他的日常。

但是这一天,蒋伟平还是比平时起得更早一些。因为这是他踏上老挝这片土地后,最盼望的一天。

蒋伟平是中铁八局一公司磨万铁路(中老铁路老挝境内)项目三标三分部的项目经理,家住重庆九龙坡。

当天下午,他将作为这个分部的唯一代表,在老挝万象火车站参加中老铁路开通仪式。

binary_middle.jpg

5年前,从老挝万象到蒋伟平工作的工地,公路距离约270公里,驾车需要7个多小时。而如今,中老铁路通车,两地距离缩短至230公里,坐火车到达中老铁路重点工程项目——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只需要90分钟左右。

“这座桥合龙比预计工期提前了十个月!”蒋伟平每次说起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都显得格外激动与自豪。因为“提前十个月”的背后,是重庆“筑路人”在湄公河上创造的“奇迹”。

湄公河流经老挝琅勃拉邦省,写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后继续向前奔涌。在这里修建特大桥,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binary_middle (2).jpg

“湄公河越是平静,水下便暗流汹涌。”蒋伟平说,湄公河琅勃拉邦水域的暗礁多,船运建筑材料过河,即便船工是熟悉地形的当地人,螺旋桨也有好几次打在了礁石上。更棘手的是,特大桥所在区域的水下河床,岩层以砂岩为主,岩层较硬,水下基础开挖困难。

蒋伟平和同事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决定采用钢栈桥和平台搭设、水下基础爆破开挖、深水基础钢围堰施工等方式,才让琅勃拉邦特大桥在湄公河中“生根”。

蒋伟平说,在湄公河上建特大桥,就是和时间赛跑。

这个时间不仅是工期,还是汛期。

从5月到10月,老挝整整半年都是雨季,雨季的湄公河水流湍急,河面会上涨几米,施工难度更大了。因此,项目部必须在雨季来临前保证全部桥墩出水,否则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乃至中老铁路的建设都可能耽误工期。

所以即使是遇到过节,蒋伟平和同事们都不敢休息。“大家加把劲儿,我们就在工地过节了!”每次过节,蒋伟平都是这样鼓励大家。

就这样,他带领项目部争分夺秒,科学施工,“跑赢了时间”。

binary_middle (3).jpg

每逢佳节倍思亲。蒋伟平在老挝工作了5年,对这句话感受颇深。虽然蒋伟平参与了很多重大建设项目,但是这却是他第一次出国工作。

5年时间,蒋伟平错过了很多与家人的“重要时刻”。

“春节和生日,基本上都是在工地上过的。”蒋伟平说,自己的农历生日在正月,以前,总是先过春节再过生日。而到老挝工作后,每年他都把春节和自己生日合二为一,约上家人在线上一起过。

“又过节又过生,更热闹嘛!”蒋伟平总是这样给妻子和女儿开玩笑,安慰他们。

“老蒋,莫太激动哟,记得多拍点照!”12月2日,蒋伟平的女儿在视频通话时,给了父亲一个“特别提醒”。

“怎么会不激动?”蒋伟平说,中老铁路通车临近,好几次说到这个他都是强忍着泪水。

12月3日下午,蒋伟平身着正装,端正地坐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现场,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16时44分许,中老两国元首下达发车指令,中老铁路通车。当他看到中老两国元首视频会晤,“澜沧号”列车从自己身旁的铁路缓缓驶过,这次,他没忍住泪水。

binary_middle (1).jpg

这泪水,是激动,是重庆“筑路人”辛苦付出最好的见证!

B

“夫妻档”并肩作战 见证中老铁路“成长”

“我在老挝呆了4年,妻子辞职过来和我并肩作战,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虽然艰苦,但能共同参与这样有意义的跨国工程,感觉还是挺自豪的。”

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参与中老铁路建设的黄忠给上游新闻记者分享了他们“夫妻档”在老挝的故事。

重庆长寿人黄忠来自驻渝央企中铁八局一公司,是磨万铁路(中老铁路老挝境内)三标三分部总工程师,2016年底,刚满28岁的他就来到老挝参建中老铁路,这是他工作后参与的第3个建设项目,也是最久的一个,一呆就是4年,去时还是一个小伙子,回时已过而立之年。

GetAttachment (1).jpg

“那边基础设施太差,刚去那会儿非常不适应。”黄忠说,因为施工区域在湄公河附近,人烟稀少,生活条件、道路条件都很差,吃穿的东西、施工需要的材料都得从国内运过去,条件非常艰苦。

跨国项目与国内施工环境差异较大,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开工之初,由于项目部人员配置不齐,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很慢。妻子张钰雪得知后,毅然辞去重庆的工作,来到老挝和他并肩作战,两人成了工作上的“夫妻档”。

2017年初,张钰雪来到老挝,在项目部从事竣工资料的编制工作,负责收集技术资料,并根据资料编制文件。

这份工作枯燥且辛苦,工作量非常大,常常一坐就是一天。

黄忠作为项目总工,要对全项目临时建设进行规划,负责物资机械设备配置及进出口管理,同时开展重难点工程两跨湄公河特大桥和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工作,工作到凌晨是常有的事。

这对结婚才1年多的新婚夫妻,刚来老挝,便开启了“996”生活模式。

在黄忠的记忆里,妻子刚过去时水土不服,非常不适应那边的生活。一个1米67个头的女生,硬是从90多斤瘦到了80多斤。

“有朋友说我,条件这么差,干嘛带着老婆过去受苦。她却反过来安慰我,我俩是夫妻,我们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黄忠说,妻子的支持,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张钰雪在老挝呆了2年多,两人几乎没有外出和休闲娱乐。唯一的一次,是2018年春节项目部放3天假,他们租了一条船在湄公河周围游玩了一圈。

“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夫妻俩共同见证了中老铁路的‘成长’,能参建这样有意义的跨国工程,心中备感自豪。”

GetAttachment.jpg

黄忠说,他和妻子对老挝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都充满了感情,和老挝的工作人员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现在,尽管黄忠提前回到了国内,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中老铁路的消息。

“我和妻子约好了,等疫情过去,我们一定会搭乘这趟列车,再去老挝看看那片土地。”黄忠说,他们也邀请了老挝的朋友,请他们坐火车来中国,了解中国。

他相信,有了这条铁路,两国人民的交流会越来越多,沿线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好。

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黎静 蒋艳 通讯员 李昌伦 罗俊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