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日报今起推出全景式系列报道 《你好!轨道上的都市区》
11-22 20:39:49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重庆日报客户端消息,前不久召开的全市交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加快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轨快线)、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全景展现重庆近年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既有成就,畅想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美好新未来,重庆日报今起推出《你好!轨道上的都市区》特别报道。

▲重庆轨道2号线佛图关站。罗云希 摄

山水之城独特的地形特点,让重庆轨道交通创造了多个中国和世界第一。其中,2号线是国内最早建成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示范线;3号线是当今世界上线路最长、客流量最大的单轨交通线;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跨座式单轨交通标准体系,其中部分标准已被多国译成本国文字参照采用;突破了多个国内乃至世界轨道交通桥梁第一,27号线攻克了国内首条长江上游V型河谷轨道交通过江隧道关键技术,解决了重庆山城江城的天然屏障制约;国内首创山地As地铁车型,实现国内地铁车辆纵坡达到50‰,填补了大纵坡运行的空白。

同时,重庆轨道交通在单轨技术、山地As车、大跨度暗挖工程设计标准体系及施工工艺、交通深埋车站及长大区间防灾救援、江跳线双流制、互联互通等6方面的创新,为全球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借鉴。

▲重庆轨道交通海棠溪站夜景。龚梦源 摄

如今轨道交通对重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尤其是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重庆划分“一区两群”的国土空间布局。打破空间阻隔,实现“一区”同城化发展,大运力、高效率的轨道交通是最佳选择。按照“四网融合”的建设新思路,到2035年,重庆主城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总里程将达到6059公里左右。

重庆为什么对轨道交通情有独钟?这一次为什么提出了更高规格的“四网融合”?“四网融合”将“融”出怎样的新景象?未来,搭乘轨道交通,可否在一天内就“嗨”遍重庆主城都市区?轨道交通将在何种程度上推动重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重庆日报采访团队历时一个多月深度调研,今起连续一周推出特别报道,全景展示都市区轨道建设的历史和未来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创新,敬请关注。

你好!轨道上的都市区① | 重庆为什么对轨道交通情有独钟?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重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将主城区扩容,规划了一个囊括21个区的主城都市区。主城都市区的同城化发展,便捷的交通是前提。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把主城都市区中既有的中心城区与新纳入的地区更高效地连接起来?重庆找到的最佳方式是:轨道交通。

核心提示 

近300家海外媒体采用,全网播放量上亿次!

前不久,一则关于重庆轨道交通的英文视频《山水重庆:轨道上的都市》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圈甫一推出,就成为了爆款。

按照最新规划,到2035年,重庆主城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总里程将达到6059公里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32圈重庆绕城高速公路的长度;相当于重庆到广州,往返3个来回。

重庆为何要实施如此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为啥对轨道交通情有独钟?

同城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轨道可更高效地连接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首先是把自己的事办好。重庆对所辖的8万余平方公里土地,进行经济和社会功能的重新划分。“一区两群”的国土空间新布局,由此形成。

所谓一区,即主城都市区。它由重庆既有的中心城区9区和新纳入的主城新区12个区构成,约占全市面积的1/3,集聚了全市约65%的人口,创造了全市超过70%的GDP,是重庆发展条件最好、竞争潜力最强的区域。

如何高质量发展主城都市区?在重庆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劲松看来,提升主城都市区城市综合功能和发展能级,关键在于通过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的同城化,推动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实现生产效率的最优化。

▲穿越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1号线。江俊锋 摄

不过,同城化发展,难度可不小。“重庆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囿于人口过于集中、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中心城区不管是‘强核提能级’还是‘扩容提品质’,都需要向主城新区纾解功能。”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认为。

中心城区向外纾解功能,首先需要便利的交通。但从重庆中心城区的渝中区到最西端的潼南、最东端的涪陵、最南端的綦江,距离均超过100公里。连接重庆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的高速公路,早已不堪重负。记者从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了解到,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对外射线高速公路中,日均最大断面流量超过两万辆的就有5条,均基本饱和或者严重饱和。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重庆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为17%,通勤空间半径为40千米,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并列全国第二。

通过新建高速公路缓解交通拥堵?难。从地形特征看,主城都市区范围内分布有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及云雾山、巴岳山等多座山脉,穿山打洞,建设成本高不说,超负荷的车辆通行,也有悖于“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集约高效、绿色出行要求。

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把重庆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更高效地连接起来?答案,无疑是轨道交通。

▲市民乘坐第一班列车开始一天的忙碌。钟桂林 摄

从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实践看,轨道交通是最高效和便捷的通行方式。例如,伦敦建成完善的地铁网络系统,高峰时段近8成进入市中心的出行,都是通过轨道交通实现的。在国内,京津冀、珠三角等城市群都是在有限空间之内承载了上亿的人口,只有轨道交通才能支撑如此高强度、高频度的出行需求。

“轨道交通在速度上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公路上的小汽车,已成为城市主导交通的绿色出行工具。”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相关人士表示,扩大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几乎是重庆破解通行难题、促进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同城化发展的唯一出路。

重庆人出行方式选择:

轨道交通在市民公交出行中的占比超过40%

事实上,通过发展大运量、快速的轨道交通,破解市民出行难题,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在此前10余年的轨道交通建设实践中,重庆已经尝到了甜头。

重庆轨道集团运营二公司车间安全管理员杨杰至今记得2005年6月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开通初期运营的盛况:“乘客在始发站排起长队。不少旅客到站时还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开”。

首次涉足轨道交通,重庆就创造了多项辉煌纪录:轨道交通2号线不仅是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中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重庆由此成为国内较早建成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之一。

▲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龙帆 摄

有山城之称的重庆,城区道路狭窄,公共汽车受速度、运量限制,在居民日益增长的日常出行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市轨道交通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沈晓阳曾做过一项调查,在2号线开通前,主城区(现为中心城区)部分主干道在高峰时期的单向客流量,每小时超过3万人次,但地面公交的运输能力每小时不到1万人次,运力远远落后于需求,城市拥堵不可避免。

速度快、运量大、准时达的轨道交通,在当时已被视作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先进手段。重庆相关政府部门在2号线建设前所做的测算显示,这条轨道交通线路建成后,运力相当于400辆公共汽车,可减少50%线路的区域交通压力。

事实给予了有力的证明。2号线开通16年来,单日最高客运量接近40万人次,与一辆普通公交车每天数百人次的客运量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此后,重庆加快了中心城区轨道建设的步伐。2011年,轨道交通1号线小什字至沙坪坝段开通;同年,轨道交通3号线二塘至江北机场段开通初期运营,它们与2号线共同形成了“大”字形的轨道交通线网基本骨架,标志着重庆轨道交通正式开启网络化运营。

▲轨道交通3号线。王卫国 摄

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已建成9条轨道交通线路,通车里程为370公里,覆盖机场、高铁站、综合枢纽、商圈等重要功能节点,最高日出行量超过400万人次,在市民公交出行中的占比达到40%。

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轨道交通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现。昔日的不毛之地,随着轨道线路的抵达,变得繁华起来。例如,两江新区蔡家片区曾经是一片一片的农田和山坡,随着轨道交通6号线通车,崛起为一座新城。

同时,重庆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还促成了一个新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产业,目前产值规模逼近千亿元,有力地带动全市传统制造业的提档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新时代的发展机会选择:

以轨道交通支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对于以轨道交通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指向。

例如,今年3月发布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龚梦源 摄

同年6月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则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

抢抓发展新机遇,重庆乘势而上、积极作为——

今年4月,重庆市规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规划》。一个月后公布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版)提出,建设现代化的主城都市区,规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

同年10月召开的全市交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进一步要求,加快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轨快线)、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轨道交通建设,已然启动。和这些年专注于城市内部轨道交通路网建设不同,重庆新一轮轨道建设,更加强调系统化,着重提出通过“四网融合”方式,通盘考虑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

“四网融合”将“融”出一个崭新的“轨道上的都市区”,就市民的获得感而言,其主要体现在“三个一”,即“一小时经济圈”、“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

所谓“一小时经济圈”,即在重庆主城都市区近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托轨道交通组织产业功能轴带,畅通主城都市区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以轨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轨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一小时通勤圈”,即打造“门到门”的一小时通勤体系——出行轨道平均在途时间不超过40分钟,实现主城都市区“1小时”轨道全覆盖,轨道交通将成为主城都市区居民出行的首选。

“一日生活圈”,即通过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开发,将轨道场站打造为市民的交通中心、生活中心、商业中心和居住中心,让轨道交通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9月底动工开建、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的成渝中线高铁,可视为“四网融合”的大手笔之一。从媒体上看到这个消息,在中心城区上班的铜梁人何敏激动不已:“成渝中线高铁开通运营后,家门口就可坐高铁。(铜梁)到重庆中心城区只需12分钟,到成都也只有40分钟,以后每天下班后就可回铜梁了。”

以轨道交通为引领,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重庆日报全媒体吴刚 廖雪梅

原标题:重庆日报今起推出全景式系列报道 《你好!轨道上的都市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