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撩荒地也能长满“摇钱树”!重庆这5个实用模式“出圈”了
10-26 15:09:29 来源:上游新闻

退耕还林,不仅能让贫瘠的坡耕地重新披上绿色的“新衣”,还能为当地居民创造财富。贫瘠的坡耕地,摇身一变,就焕发了新生。

近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市退耕还林管理中心获悉,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油橄榄、江津区退耕还花椒、荣昌区退耕还竹、铜梁区退耕还砂糖李和长寿区退耕还长寿柚5个实用模式,成功入选了全国100个退耕还林典型案例,为推动重庆市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5个实用模式,是如何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达到了哪些成效?又有哪些经验可循?

村民不愿耕种的撩荒地

现在长满了“摇钱树”

村民不愿耕种的撂荒耕地,现在已种满漫山遍野的油橄榄。

在合川区的隆兴镇上,近日已到油橄榄采摘的季节。采摘的油橄榄将在48小时内进行压榨加工,以保证其出油品质和出油率。

GetAttachment.jpg

油橄榄是隆兴镇村民们实实在在的“摇钱树”,其不仅帮助每人年均增收约8000元,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那么,油橄榄种植产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隆兴镇地处合川西北部的龙多山台地,海拔高度在400米左右,耕地面积为5267公顷,属于典型的农业镇。2014年初,合川区委、区政府结合退耕还林建设,经多方考察后,决定在此地种植油橄榄。

“种植前,我们邀请了相关专家来当地考察,发现隆兴镇土壤类型多为遂宁组紫色土,土质疏松,通透性好,适合油橄榄种植。不仅如此,我们还对甘肃陇南、四川西昌等油橄榄等种植地进行了实地走访学习,最后才决定在当地发展油橄榄种植业。”据隆兴镇相关负责人蒋斌介绍,在种植发展油橄榄产业的过程中,隆兴镇始终坚持以科学种植为导向。

首先,隆兴镇以公司自身流转土地为示范,建立了种植试验园、示范园和苗圃,带动成立了多个油橄榄专业合作社。并在全区整合多方力量,积极对接林业、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共同推进油橄榄产业发展。

种植初期,油橄榄的栽培至关重要,隆兴镇在引种多番试验的基础上,最终决定推广种植了豆果、鄂植8号、皮瓜尔等5个主要品种。

“另外,在造林地选择,土地整治,栽种后修枝整形、施肥管理、病虫防治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蒋斌说,例如在病虫防治方面,为实现绿色防控,油橄榄防治都是以物理防治为主,辅人工和化学防治,通过悬挂粘虫板、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无人机喷撒生物制剂等方式相结合。

GetAttachment (1).jpg

从2014年发展至今,隆兴镇先是种植了5500余亩油橄榄。在巩固种植成果后,又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并种植了油橄榄8700余亩。现在,全村共有油橄榄30000余亩。

为实现生产销售一体的产业体系,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隆兴镇还建成了橄榄油加工厂,生产了9款橄榄油产品。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龙头和以农户增收为目标的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截至2019年底,隆兴镇荒山荒坡和撂荒地使用率达到75%以上,破解了土地撂荒难题。而经济效益方面也在逐步显现,2019年油橄榄鲜果产量约500吨,共榨油50吨,销售额达1500余万元,2020年挂果面积达8000亩,油橄榄鲜果产量约800吨,预计销售额达2400万元。

“由退耕还林工程带动的油橄榄产业,已成为合川区农村脱贫致富新型特色产业。其不仅建立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还不断强化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油橄榄种植,使大片荒山荒坡和弃耕地变绿,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蒋斌表示。

因地制宜“退耕还竹”

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2.81个百分点

大片竹林不仅能发挥较好的保水保土作用,减少水土流失面积,还能促进空气质量、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并带动当地居民致富!

荣昌区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特色竹乡”等,这里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竹类生物产业基地——麻竹生物产业基地。全区森林面积达54.74万亩,其中麻竹面积达到1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13.8%提高到现在的36.61%,增加了22.81个百分点。

GetAttachment (2).jpg

2002年,荣昌区启动退耕还林工程,经过近20年建设,荣昌区累计实施退耕地还林14.1万亩,其中麻竹面积达7万余亩,占整个退耕还林工程面积的49.6%。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后续产业基地建设8.72万亩,其中麻竹面积3.32万亩,占后续产业项目面积的38.1%。

荣昌区因地制宜退耕还竹可谓成效显著,据重庆市荣昌区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相关负责人胡正君介绍,荣昌区主要从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培训,引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开展退耕还竹相关工作。在政策扶持方面,荣昌区在10余年间,多次出台扶持麻竹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其中包括奖补农户,免收种苗款,评选种竹状元,鼓励大户、业主、专业合作社参与麻竹基地建设等。

在加强宣传培训方面,聘请了有关科研院所专家现场培训,抽调了区林业局20名专业技术人员,分片区进行培训等。

“我们培训的内容包括如何科学种植、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科学取笋留苗等。种植的方方面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力争种植出高品质麻竹。”胡正君说。

另外,荣昌区还积极引进有资金和技术的龙头企业入驻,开发竹产品。经过不懈努力,笋竹产业已成为荣昌区继生猪产业后广大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支柱性产业,以“林笋”、“林菌”、“林禽”、“林草”为发展模式的林下循环经济已走在全市前列。

GetAttachment (3).jpg

现在,麻竹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其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就业岗位。目前,荣昌区年加工销售麻竹笋约8万吨,拉动形成了竹笋、竹叶、竹材、竹苗、竹笋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等五大产业,为社会提供了9200个就业岗位。

据2019年统计,全区笋竹产业总产值达3.12亿元,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24.4亿元,农民平均林业纯收入达1700元。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麻竹,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

创新经营模式

让偏远村子成为“打卡地”

铜梁区的庆云村,有着种植砂糖李等小水果的悠久历史。但村子地处偏远,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传统的种植方式无法形成产业,也无法为当地村民增收。

如何才能打破“僵局”?

2002年,借着退耕还林政策的“春风”,庆云村抓住机遇,开始规模化种植果树,努力拓宽发展渠道。经过逐步发展,现在的庆云村,成了众多游客前往“打卡”的水果采摘地。其不仅打造出了自身的品牌特色产品,发展了乡村休闲旅游,为当地增加1876亩林地,还极大程度上助力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庆云村的退耕还林发展之路,有何经验可借鉴?

“首先,我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了发展以砂糖李为代表的特色小水果产业。”据铜梁区林业局技术指导站杨金华介绍,方向确定后,庆云村开始培育优质砂糖李苗木,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规模化、大面积的培育、种植。

为了让果林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经济效益,庆云村开始在创新经营模式上面“下功夫”,以保障林农增产增效,从而激发积极性,更好的建设家乡。

GetAttachment (5).jpg

“我们探索推广了大户带散户经营模式,先后成功回引了5名在外成功人士回村创业。随后以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为契机,建设了以砂糖李为主的小水果示范基地。”铜梁区小林镇镇长谢杭表示,水果种出来,销售渠道至关重要。

以前村里种李子,都是自产自销,没有什么经济利润。对此,村里大学生村官、本土创业人士牵头,成立了公司收购、包装,在电商网络平台上销售。并积极寻求多方合作,实现订单销售,提前与重长司物流、京东物流等知名物流企业,超市等达成合作协议。

另外,庆云村还大力推行了分级销售和反季节销售,彻底打破以往销售过程中李子价格普遍偏低,果子烂地头的现象。并大力发展乡村体验旅游,推出李树认购活动,开设特色农产品扶贫专柜,注册品牌商标,延伸产业链条等。

村里的贫困户张从华家里种植了李子4亩左右,以前,他根本没想过李子能给自家带来什么收入。但自从村里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后,张从华现在年总收入能超过2万元。而张从华的脱贫增收,只是整个村子的小小“缩影”。

GetAttachment (4).jpg

目前,庆云村李子等小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了3000余亩,已是远近闻名的“李子村”。单砂糖李一项,年产量就高达150万斤以上,每年村集体增收约7万元,农民户均增收约0.35万元。全村拥有果农96户,有 46户依靠李子种植实现了脱贫。

现在的庆云村,一到李花开放和果子成熟的季节,就会汇聚来自各地的游客赏花、采果。据统计,每年有3000余人会到现场采摘,除销售水果外,也带动了当地其他土特产的销售,带来收益30余万元。

退耕还林后,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上游新闻记者 范圣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