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两会热搜④丨学生学业重、家长陪学苦 教育“内卷化”怎么破?
03-09 14:55:17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孩子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缺觉已是全国中小学生老大难问题。”

“外界过度竞争,‘内卷化’带来的焦虑,传递给青少年。”……

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教育话题,代表委员们“金句频出”,引发了网友讨论和高度关注。

人们关注的“内卷化”是什么?是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升学竞争被视为一种典型的教育“内卷化”。教育“内卷化”的一个后果,就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无效投入越来越多,从而推高了抚养孩子的成本,压抑了育龄家庭的生育意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到了当前的教育问题。

谈培训乱象,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这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

谈“唯分数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

3月7日,第二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关于“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的回答刷屏。他在发言中提到,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状:培训机构贩卖焦虑、家长陪学叫苦不迭、学生学业压力山大……这些因为教育“内卷化”带来的矛盾与问题,需要找到“解题思路”。

调查

“看了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我们11个人组成的微信群,最近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就没断过”,这几天,家住重庆江北区的市民王先生说,伴随着全国两会上关于教育的话题引发热议,他所在的一个微信群也变得热闹了起来。

王先生说,群里的朋友很多都是最近几年有了子女,分数、培训班、网课……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一个补习班不够,要上好几个;娃儿从小要在全外语语境生活;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都嫌少……”这些话题在群中讨论得热烈,也让还没有孩子的王先生提前感受到了焦虑情绪:“以后有了孩子怎么办?”

“我们几个妈妈,经常感受到‘集体焦虑’。”家住渝北区的刘女士,这两天也十分关注全国两会上提及的教育问题。她认为,“集体焦虑”就是教育内卷化的一个表现。“身边的孩子都在校外培训,而且一补就是好几样,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你说焦不焦虑?”

“引发焦虑的不只是校外培训,还有‘一重视,就考试’。”渝北区的陈先生说,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当提出要重视体育运动的时候,社会上就出现了不少体育考级的门类,项目繁多;一说到要注重艺术培养,吹拉弹唱等各种艺术类考级涌现出来;一提重视美育教育,大家都去挤美术等级考试……

“让孩子全面发展固然好,可贴上考试考级的标签,又会回到唯分数论的怪圈,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类型和方式。在这样的大潮流中,不少家长感觉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就被裹挟在其中,陷入考级考证热,甚至‘欲罢不能’。”陈先生说。

近些年,家长还频频谈论“打卡”,这可不是上班族的打卡,而是校内的作业,校外的培训打卡。渝中区的张女士就深有体会,现在已经被各种学习APP、小程序围绕,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打卡已经变成了每天的任务,“刷朋友圈能看到,和自己一样天天打卡的妈妈真不少。”

不管是校内课业,还是校外培训,教育“内卷化”怎么破?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所说,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一个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高考竞争力,但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来自重庆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也对此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刘占芳:

孩子们的求知欲,是需要我们保护好的

212_副本.jpg

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在“委员通道”的观点,也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刘占芳的认同。

“现在孩子课业太重了,为了分数,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给予孩子的压力太大。”刘占芳委员认为,围绕高考这根刚性的指挥棒,教育遇到的难题亟待破解,但一定会得到答案。

教育孩子的顺序搞“反”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搞‘反’了。”

作为大学教授,刘占芳委员发现不少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反而不愿意读书了,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究其原因,或许就是年少时沉重的课业,磨灭了孩子们的求知欲。

刘占芳委员认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遵循着一套科学规律,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学习相符合的内容,这都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对于儿童阶段的孩子而言,本应天真烂漫,然后接受一些基本的人文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

“孩子们的求知欲,是需要我们保护好的。”刘占芳委员说,让孩子回归到他们本应拥有的学习成长环境中去,从长远来看不仅有利于他们对生活充满更多的热爱,也对身心健康都具有积极效应。

破解高考“难题”是挑战

“这几天,我们在组里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刘占芳委员坦言,大家针对这些教育方面的问题,给出了很多“解题”思路。

“首先是高考这道‘难题’需要破题。”刘占芳委员说,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在“委员通道”上所说的“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高考”,高考如今已经成为了一根刚性的指挥棒,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便会为了孩子能够考出高分,让校外培训形成常态。

“破解这道难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进行通盘考虑,也是刘占芳与其他委员们讨论的重点——对于处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孩子,如果喜欢唱歌、跳舞,可以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实施相应的特色教学,而非一刀切式的进行统一模式教育。

“但是,如果这一切到头来仍然是应对高考,那一切都还是会回到原点。”刘占芳委员表示。

教育摆在国家优先发展位置

题虽难解,但总应该有答案。

3月6日,总书记在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让刘占芳委员十分振奋。

刘占芳委员说,总书记在谈到“校外培训机构乱象”问题时,表示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

“总书记对这些教育领域热点问题的高度关注,每句话都讲到了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心坎上。”刘占芳委员说,作为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关乎国家未来,也关联千家万户。这几天在审议“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时,大家都发现教育已经作为一个专章被单列出来,这也将促进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让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教育工作者充满信心。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将教育摆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难题也终将迎刃而解。”刘占芳委员对此充满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

“教育商业化”破坏了基础教育生态

2222_副本.jpg

对于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教育的讨论,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感触很深。

在她看来,当下“教育商业化”现象严重破坏了当前基础教育生态,要以治理环境生态的力度综合破解教育生态难题。

培训广告铺天盖地 教育被商业化绑架

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一条微信内容在朋友圈里疯传,内容直指当下校外培训乱象: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教育APP几乎绑架了教育,绑架了学校,绑架了老师,绑架了家长,绑架了孩子们……

刘希娅说,各种补习培训机构从时间上,几乎占据学生大部分校外时间。从经济上,将教育彻底商业化,且费用高昂。

经历这场疫情,众多学生在线上学习的背景下,大量培训机构研发人工智能学习产品,或与相应企业合作。这些人工智能学习产品充当了培训机构“以考代练,以练代教”的刷题测试工具,并因其使用不受限于地点,无缝隙地占据学生课外时间。

刘希娅说,每天黄金时段,各种网上培训APP广告铺天盖地,完全将教育引向了商业化,教学引向了套路化,学习引向了刷题化,评价引向了考试化,学生学业负担、家长经济负担成为压在就学子女家庭的两个”重担“。形成了“线上加线下,实体加虚拟,学校加社会”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应试刷题教育常态。

竞赛链条冲击低龄学生 “全民奥数”现象泛滥

近这几年,奥数向低龄化泛滥,其中小学生阶段泛滥程度尤其严重。有人把奥数看成升学的敲门砖,一些培训机构更是把奥数当成摇钱树。

“小学到底要不要学奥数?”

今年2月19日、20日,刘希娅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连发两篇与奥数相关的文章,引来数万人阅读。

在刘希娅看来,高校录取导向加剧了全民学奥数、竞赛低龄化现象。

高校尤其是一流高校录取看重竞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风向标。许多高中特别是各地重点高中,为了追求升入一流大学的名额,从高一起就将学生分类,开设专门的竞赛班,甚至严重挤压正常的高中课程学习,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刘希娅说,受高中的影响,小升初、初升高也普遍将竞赛成绩作为重要招生指标,形成竞赛链条,加剧了“全民奥数”和竞赛低龄化等现象。以某思维训练培训班报名为例,前些年是大量初中学生参加,近年已经冲击到小学中低段学生,甚至不少家长在孩子4岁、5岁的幼儿园阶段就给孩子报名。

客观理性看待孩子特点 找到最适合的发展方式

“从有学可上,到上不完的学,这一转变反映出公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正不断提升。但也别被焦虑心理裹挟,赢一时不等于赢一世。”

刘希娅建议,家长要客观理性看待孩子特点,并由此判断成长路径,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努力为孩子积淀一生所需的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无限可能。

“素质教育考虑的是打基础问题,而不是沉溺于某一项技能的学习。要立足于现有资源,尽其所能让孩子去尝试和体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刘希娅以谢家湾小学为例,该校改革授课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共十几门课程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艺术等7门课程;广泛开展辩论赛、故事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分类施教。

“目前,这些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孩子们不仅阳光自信、充满活力,而且身心健康、成绩优秀。2018年,学校还获得全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中国质量奖。”

刘希娅说,针对当下教育商业化泛滥现象,要以治理环境生态的力度综合破解教育生态难题。“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问责机制,系统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来改善校外培训对教育绑架和裹挟的局面。”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王梓涵 王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