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空壳村”破壳记
10-28 20:14:39 来源:风正巴渝微信公众号

风正巴渝微信公众号消息,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位于大足区季家镇妙高山下的柏杨村,一大片成熟的红心猕猴桃压弯了枝头,甚是喜人。

熊代伟到基地查看猕猴桃长势。

“大家快点哟,马上要装车了。”柏杨村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熊代伟一边带头采摘猕猴桃,一边给村民们打气,“今年的猕猴桃个大、味甜,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熊代伟是大足区纪委常委,2018年底被派驻到柏杨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柏杨村在季家镇西北面,处在一个狭长的山沟内,三面都是丘陵,基础条件落后,土地贫瘠,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是典型的“空壳村”。不但经济“空壳”,人员也“空壳”。全村1092户,约70%的村民都在外务工,常年在村里的还有110户贫困户,脱贫攻坚难度大。

为找准病根、破解难题,熊代伟来到村上第一件事就是“摸村情”。两个多月时间,他和驻村干部、村干部一道,走遍了柏杨村的家家户户,收集到涉及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问题及建议300余个。经过认真梳理分析,提出了为民解困、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村集体经济“三管齐下”的工作思路。

在他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村17户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75户群众的危房改造问题、81名村民的慢病认定问题均得到了妥善解决。村里还修建了41公里公路、12公里人行便道、1座人行桥,安装了太阳能路灯56盏……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群众看到了希望,燃起了脱贫增收的信心。

为发展产业,熊代伟和同事多方筹资150余万元,成立了大足区振乡农业有限公司,示范种植600多亩猕猴桃、花椒、柑橘等经济作物,同时将17.5万元产业到户资金入股到村集体经济,让贫困户既当工人又当“股东”,既能领取务工收入又能享受集体经济分红。此外,通过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和积极就业激励基金”,能够实现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或发展产业。这两项举措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组贫困户杨朝会,前些年因嫌村里条件太差,举家搬迁到龙水镇,如今回来在猕猴桃基地务工,月收入1800元左右;5组贫困户李元福,接手了一个近乎荒废的养殖场,养起了鸡、鸭、兔、鱼……2019年底,柏杨村11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眼看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和发展产业脱了贫、致了富,有劳力、有脑力的村民再也坐不住了。9组村民刘伯文,原本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去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前往外地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回来后,刘伯文将家里的10余亩稻田全部改造成虾田,坚持用豆子、玉米、麦麸等农产品进行生态饲养。当年,仅靠小龙虾养殖和水稻种植,刘伯文一家就收入近10万元。

随着村里基础设施改善,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并行,在外务工的柏杨村村民开始陆续返村。截至目前,柏杨村群众已累计发展猕猴桃、花椒、柑橘、莲藕等种植业2600余亩,发展小龙虾养殖400亩,黑山羊养殖500余只,肉兔养殖9200余只。同时,村里还建起了冻库、烤房等配套设施,引进了4家重点种植企业和加工企业……

柏杨村由此“破壳”蝶变。

蒸蒸日上的产业让熊代伟有了新的想法。“未来,我们将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以妙高山为中心,深度挖掘妙高寺石窟文化,打造露营基地、野外烧烤、碧波泛舟、极限越野等休闲娱乐项目,将柏杨村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之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之地、休闲旅游的新贵之地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该文发布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要闻”栏目

原标题:“空壳村”破壳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