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如何打造韧性城市 院士专家建言献策
10-26 06:33:51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消息,重庆是山水城市,如何提升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增强城市韧性?10月25日,“2020韧性城市·第三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南坪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线上同步直播。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数十位行业专家,围绕重庆打造韧性城市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原校长周绪红院士通过视频在线致辞表示,随着城市社会快速发展,开放发展成为新的机遇。城市在压力和冲击下生存并不断适应。今年重庆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期间积极应对,在疫情灾害处理方面展示了强大的韧性,可以说在城市韧性建设上取得可喜成就。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施设说,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城市如何运转、生命财产安全乃至安防如何保障,都是对城市的抗冲击能力和自适应能力的考验。重庆在“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广阳岛生态示范基地项目中,对韧性城市建设进行了多样性探索,展示了城市的魅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看来,所有城市都是韧性城市,但能力有高有低。未来城市规划应提高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识,规划中留有余量,以应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认为,地震、台风、洪涝、突发事件、突发疫情等正成为全球超大城市(群)面临的主要风险。要应对这些风险,必须进一步提高城市韧性,向地下发展就是提高城市韧性的有效技术途径。

杭州市原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表示,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公园城市不仅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也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此次论坛还围绕韧性城市规划、韧性城市建筑、韧性城市交通、韧性城市绿色基建、数智新基建等话题,就重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山水城市进行了深入探讨。

何为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是能够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抗灾害能力。

韧性城市系统与人体生命系统类似,人体系统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对应城市韧性系统,包括信息系统、水循环系统、能源系统、生态系统、医疗卫生系统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孟建民

增强城市的韧性强度,需要融合政府、商业、交通、医疗、消防、气象、环境、公安等多部门数据,充分利用全域感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分析,打造“空、海、地”全覆盖一体化安全智能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 陈湘生

专家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建议 重庆建设山水城市应强化城市韧性  

“重庆是山水城市,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应强化城市韧性理念,增强分级应对预案,以有效应对旱涝、洪水等极端天气对城市带来的影响。”10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在“2020韧性城市·第三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

孟建民认为,韧性城市是能够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抗灾害能力。

在他看来,韧性城市系统与人体生命系统类似,人体系统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对应城市韧性系统,包括信息系统、水循环系统、能源系统、生态系统、医疗卫生系统等。

“未来城市在规划建设时,要强化‘韧’的理念,增强前期对灾害的预判和应对,以应对或抵御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孟建民举例说,医疗卫生系统发挥着重要的城市职能作用,是维持城市健康系统的关键。从全球来看,突发事件后,城市医疗系统都难以应对。这就需要建设者、设计师在设计医院时,考虑大量病患涌入时,及时调整功能布局和医疗流程。

  如何打造韧性医院?孟建民建议,韧性医院建设应秉承全周期、全要素韧性观,注重前瞻性、可变性、适应性。在前瞻性规划方面,初期就要考虑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灾害,并对风险进行分析;可变性设计则指在灾害应急与未来改造时提供功能转换的空间;适应性运维阶段,医院要注重在建设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积极应对外部冲击,不断学习、演进,逐步提高韧性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提议 打造“空海地”一体化安全智能平台  

如何提升城市应对突发重大应急事件能力?10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在“2020韧性城市·第三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认为,超大城市打造“空、海、地”全覆盖一体化安全智能平台,在面对突发重大应急事件时,可做到积极有效的“事前预控决策、事中迅速应对、事后高效救援”。

在陈湘生看来,韧性城市是指拥有足以容纳、维持现今和未来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管理发展所带来的压力的城市。作为支撑韧性城市的韧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城市的能源、交通网络、建筑群落,要适应韧性城市的发展。

陈湘生指出,增强城市的韧性强度,需要融合政府、商业、交通、医疗、消防、气象、环境、公安等多部门数据,充分利用全域感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分析,打造“空、海、地”全覆盖一体化安全智能平台。

如何建造超大韧性城市(群)?他建议,进行城市风险普查,建立城市风险分级分类账本;应用“韧性工程”提升城市韧性,关注城市隐蔽工程和生命线系统的可靠性;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管理提升风险监控、指挥和处置水平,提高物流和供应链的保障能力;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体系要求,以实现快速增强设施恢复性、智能性、耦联性、社会性和环境性。

杭州市原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呼吁 建设公园城市 实现三个跨越  

10月25日,杭州市原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在“2020韧性城市·第三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疫情防控时期,要避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出现一般化、碎片化、同质化问题,就要围绕“公园城市”的最新要求,以新的理念、新的手法、新的模式,实现从城市的公园向公园的城市、从社区的公园向公园的社区、从单位的公园向公园的单位三个跨越。

王国平介绍,公园城市是公园化的城市,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标准公园化,按照公园标准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空间,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全方位开放,要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公共产品”,构建尺度宜人、开放相容、邻里和谐的开放空间,提高城市活力和品质,增加民众互动交流的机会。

在王国平看来,公园城市是花园城市的继承和发展。与花园城市相比,公园城市除了注重优美的生态环境外,更强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的统一。

“公园社区是公园化的社区,是公园城市的基础和细胞。公园单位则是公园化的单位,是公园社区的基础和细胞。”王国平说,要实现实现公园社区和公园单位的有机更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为要、系统综合、品质至上、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系统推进空间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道路、河道、产业、管理的有机更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水平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

记者 廖雪梅 杨永芹 图/首席记者 崔力

原标题:“第三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渝举行,院士专家建言献策 重庆打造韧性城市取得可喜成就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