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萧红在重庆的日子
09-23 16:43:58 来源:《红岩春秋》

被误称复旦大学教授

1940年1月8日,重庆北碚本土报纸《嘉陵江日报》刊登了《火焰山文艺社昨请老向萧红讲演》的消息。消息称:“火焰山文艺社,为扩大文艺宣传之影响,故社员等特积极学习写作方法,研究写作技巧,除自行编辑刊物等外,并欢迎区内文艺界名人讲演。昨日该社邀请教育部民众读物组主任,复旦大学教授萧红,中央日报副刊主编等讲演,于午后一时,假北碚小学举行,届时参加听众颇多,情况热烈,迄三时后始毕会云。”

当时,萧红并没有在复旦大学任职,但这则消息为何称她为复旦大学教授?或许有传说她在下学期会到复旦大学兼职,或许是记者听错误记。

1938年,复旦大学迁至北碚夏坝

尽管新闻有误,但萧红仍和复旦大学有关联。她的丈夫端木蕻良是复旦大学兼任教授,他们住在复旦大学校区。

火焰山文艺社是王林谷(一家照相材料商行的职员)联合北碚一些文艺青年成立的文艺团体。王林谷喜爱文艺,其散文在重庆各报副刊都有发表,并认识萧红。1939年9月10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员在北碚黄桷镇王家花园举行茶话会,萧红、王林谷等17人参加。茶话会结束后,与会会员合影,王林谷执机照相,留下了一张合影照片。

这次萧红应邀到火焰山文艺社演讲,是受文艺社负责人王林谷组织相邀。萧红还有一张身着旗袍的全身像,仪态万方,应拍摄于这次演讲会前后,出自王林谷之手。

三篇作品在《文摘战时旬刊》发表

1938年9月下旬,萧红乘船抵达重庆后,临时住在端木蕻良的南开同学范世荣家。

端木蕻良于8月中旬就来到重庆。他找到同学曹世瑛后,住进了曹的单身宿舍。当时,曹世瑛在《大公报》工作,《大公报》借重庆《国民公报》之地售珠市(今民生路)办公出版。

因有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在《国民公报》当记者,知道了端木蕻良在重庆,返校时便传了出去。复旦大学《文摘战时旬刊》杂志编辑委员贾开基闻知后,立即赶去看望端木蕻良,并请端木蕻良移住苍坪街(今邹容路)79号黎明书局楼上的单身宿舍,因为《文摘战时旬刊》编辑部在此。

贾开基请端木蕻良住过去,是想让其参与《文摘战时旬刊》的编辑工作。《文摘战时旬刊》原叫《文摘》,名义上是“复旦大学文摘社”编辑出版,但除了几个工作人员的薪水由学校发放外,其他都是独立的。

1939年9月10日,文协三峡区会员茶话会参会者在黄桷树合影

11月8日,《文摘战时旬刊》第34号、35号合刊开始移渝编印,由重庆黎明书局刊行。杂志从这期开始,设立了“文艺栏”,由端木蕻良主辑,每期发一篇小说。这期刊发的是端木蕻良的《找房子》,反映了重庆的房荒。

几天后,端木蕻良和萧红搬到了巴县歌乐山云顶寺下乡村建设招待所。萧红在这里写下小说《朦胧的期待》,端木蕻良安排发表在11月18日《文摘战时旬刊》第36号“文艺栏”上。

11月上旬,萧红临产,考虑到重庆诸多不便,加之坐月子请不到人照料,于是来到朋友白朗家生产(白朗当时和婆婆住在重庆上水72公里的江津县城——作者注)。这月底,萧红在江津产一子,没过几天,孩子却夭折了。12月上旬,她返回重庆,仍住在巴县歌乐山。

1939年1月18日,萧红的小说《逃难》在《文摘战时旬刊》第41、42号合刊“文艺栏”发表。7月11日,其散文《放火者》在《文摘战时旬刊》第51、52、53号合刊发表。因此,萧红共在复旦大学《文摘战时旬刊》发表了三篇作品。

此外,在4月1日出版的《文摘战时旬刊》第49号(此期随带“文艺副刊第一号”)上,还刊登有许广平1938年12月4日在上海致萧红的信节录。 

幸得“贵人”相助

端木蕻良和萧红到重庆后,如果没有孙寒冰的照料,他们的生活将难以想象。

孙寒冰,《文摘战时旬刊》创办人,主编。1937年9月复旦大学西迁,因得了伤寒没有随迁。1938年3月,离沪赴港,应广州中山大学聘请,到该校任教。12月底,经昆明到重庆,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

孙寒冰在重庆见到端木蕻良后,和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程沧波商量,请端木蕻良到文学院新闻系讲授两小时课。端木蕻良表示同意,来到新闻系教授“杂志文”。

此时,因在重庆市区比较容易聘请教师和进行教学实习,复旦大学决定将商学院各系及新闻系、经济系从北碚黄桷镇迁往重庆菜园坝,是为分部。因此,端木蕻良每周要到菜园坝分部教授两小时课。但也有了稳定的收入,从此安顿下来。1939年,他连续两个学期被复旦大学聘为兼任教授,不过第二学期改去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小说选”。

5月中旬,萧红和端木蕻良离开歌乐山,后迁至北碚黄桷树。孙寒冰帮助他们在复旦大学农场找了房子,又和贾开基一起前去看望,并建议萧红也去复旦大学教课。萧红想一心写作,拒绝了孙寒冰的邀请。

复旦大学校舍后侧的农场

年底,萧红和端木蕻良准备去香港,孙寒冰这时刚从香港回来。孙寒冰说,他在香港开办的大时代书局开业了,可以安排端木蕻良为书局编“文艺丛书”,这为他们在香港的生活提供了经济保障。

1940年1月,萧红和端木蕻良抵达香港,临时在纳士佛台找房子住下,住所距尖沙咀乐道大时代书局700米。这月底,孙寒冰到香港为复旦大学购书,其间帮助萧红和端木蕻良在乐道找到房子,解决了他们的住所问题。

大时代书局先后出版了萧红的散文集《萧红散文》、长篇小说《马伯乐》和端木蕻良的小说集《江南风景》。由于书局先付稿费,且很优渥,加之端木蕻良还有编辑费,他们生活稳定。正如萧红在致华岗的信中所说,在香港“房子、吃的都不坏”。

孙寒冰帮助解决了萧红和端木蕻良的经济、生活问题,实实在在是他俩的“贵人”。

一部珍品级作品诞生

萧红和端木蕻良住在巴县歌乐山时,端木蕻良不仅要去苍坪街79号复旦大学文摘社编辑“文艺栏”,还要去菜园坝复旦大学分部授课。如果天晚了回不来,他就住在苍坪街或菜园坝。

1939年1月,孙寒冰组织成立复旦大学文摘出版社,设在重庆临江门川盐三里,《文摘战时旬刊》改由该社刊行。此时,复旦大学文摘社也从苍坪街79号移到菜园坝复旦大学内,这样端木蕻良下歌乐山后只需去菜园坝一个地方工作。2月28日,端木蕻良完成小说《火腿》,文后备注作于菜园坝,可见他经常留宿复旦大学分部。

1940年1月,萧红在北碚

同年5月3日、4日,日机轰炸重庆,酿成惨案。为了安全起见,复旦大学决定将菜园坝分部迁回北碚。萧红和端木蕻良经过商量,离开了歌乐山,住到了菜园坝。5月12日,萧红在中央公园逛街遭遇日机轰炸。几天后,她和端木蕻良来到北碚,住在黄桷镇东阳夏坝复旦大学农场苗圃。

黄桷镇所辖较大的地段有黄桷树、东阳、白庙子和乾洞子。当时人们习惯把黄桷树、东阳叫作黄桷树镇、东阳镇,但它们并不是镇一级行政单位。萧红在小说里提到的嘉陵江三个小镇,就是北碚、东阳和黄桷树。

7月,东北抗日名人赵老太太来苗圃看望萧红和端木蕻良,萧红留赵老太太吃饭,赵老太太说:“现在你们这些作家到山峡里来,就好像包子落进棉裤里一般。但我相信,山挡不住你们!你们会钻出来的!”

8月,复旦大学在黄桷树修建的教师宿舍“秉庄”竣工,端木蕻良登记入住,萧红与他搬进了“秉庄”一楼。

9月27日,复旦大学学生文艺团体“抗敌文艺习作会”在登瀛桥竹林边举行篝火晚会,讨论文学作品,萧红应邀参加。这时,她见到了经济系学生苑茵。苑茵个头高挑,东北人,两人来往逐渐密切。萧红寄信或者去北碚,都会叫上苑茵陪同。苑茵见萧红身体不好,建议去看大夫,还陪萧红到北碚牌坊湾江苏医学院看病。萧红私下告诉苑茵,说她染上了肺病。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三周年的日子,各地报刊纷纷向萧红约稿,请她写有关鲁迅的文章。萧红因身体不好,就请新闻系学生姚奔帮忙作笔录。在桥头公园一棵大黄桷树下的露天茶馆,萧红饮着清茶,望着悠悠江水,边回忆边叙述在上海接受鲁迅教益的日子,姚奔则不停地用笔记录下来。口述工作连续进行了几天,萧红根据记录,整理成几篇散文,登载在重庆、上海、桂林、浙江、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报刊上,影响很大。

后来,重庆妇女生活社要出单行本,萧红把这些文章合在一起,加以修改,并附录许广平和许寿裳的文章,著成《回忆鲁迅先生》一书。这本书承载了萧红对导师鲁迅无限感恩之情,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珍品。

为躲避轰炸,寻求一个安静写作的地方,1940年1月14日,萧红和端木蕻良离开北碚复旦大学校区,前往重庆。1月17日,他们乘飞机到了香港。

原标题:萧红与北碚复旦大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