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大足五金锻造始于唐代 “插刃凿子箭”曾让蒙古士兵望而生畏
09-04 15:48:24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在南宋时期,一种箭头加装三棱倒钩的弓箭,曾经让蒙古士兵们望而胆寒,因为被这种弓箭“咬上一口”,不仅难以剔除,而且还会大大增加因为伤口扩大化脓感染而死的可能性。

随着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大足锻打刀具创意设计专业赛的启动,一段大足五金的千年辉煌历史,被展现在世人面前。

9月4日,在大足五金专家们的共同述说中,大足五金从唐代至今的灿烂光芒再次闪耀人们眼前。

早在千年前的唐代大足就开始锻造五金

得大足五金者得“天下”,大足五金的起源,是古代兵家的发现。翻开尘封的历史,大足五金,不仅闪烁着灿烂的文明和文化的光辉,它还与大足石刻一样,是大足的创造,人类的遗产。

来自大足区委宣传部收集的文史资料显示,公元892年,在黄巢农民军起义影响下,天下大乱。谨守臣节、忠于唐室的昌州诸军事(节度使)韦君靖,招募义军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地方武装,雄踞昌州(大足龙岗山)自保。

因为韦君靖率领的军队是义军队伍,不能享受国家军队待遇,因此,军队所需要的兵器及粮草,都必须自给自足。

韦君靖发现,当时昌州紧邻的玉龙、永川、巴川(今铜梁)一带盛产铁矿,于是便组织人员火速运至水陆交通方便的龙水镇,招募能工巧匠昼夜赶制兵器……至此,韦君靖开启了缔造大足五金制造元年。

如果说韦君靖开启了大足五金的制造之路,那么大足石刻的开凿者赵智凤,则让大足五金走上了数百年的繁华。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一代智宗赵智凤在宝顶山设坛“传柳本尊法旨,立柳本尊教派”,拉开了宝顶山石窟建造序幕。

“铁锤叮当响宝顶,百炼匠具忙龙水”。随着石刻和寺庙建设的鼎盛,曾为兵器、匠具制造基地的龙水,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兵器匠人转变思路,应凿石建庙所需,大力开发铁作铁锤、铁锹、雕刻刀、斧子、铁锯、木工刨刀等匠作工具。随着宝顶石刻营造和寺庙建设的兴起,剃刀、铜盆、刀剪、锁具也随之跟进。

研发的“插刃凿子箭”曾让蒙古士兵望而生畏

公元1235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1258年底,蒙哥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沿嘉陵江南下,兵锋直指南宋四川军政大本营——重庆。作为要冲的合川钓鱼城成为必保之地。

作为大后方的大足,积极响应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号召,从军需粮草特别是兵器武器,给予钓鱼城上的守城军民强力支持。当时的大足五金工匠昼夜炉火熊熊,赶制弓弩、百炼刀枪。

针对蒙军盔甲,大足五金工匠们研制出长而厚的金属弓弩箭头,增强对敌军的破甲能力。同时,他们还在部分箭头加装三棱倒钩,被称为“插刃凿子箭”。蒙军被这种箭叮上一口,即使不死也要脱一层皮,大都因伤口扩大化脓感染而死。

从1243至1279年的整整36年间,合川军民虽未挽回南宋王朝覆灭的命运,但自此得以喘延20年之久。这20年时间里,出自大足工匠之手的冷兵器功不可没。

明末清初,江山争夺,四川遭遇多年刀兵,饥荒和瘟疫导致人绝地荒。康熙二十二年下诏,征民“湖广填四川”,开启了艺人融合,人口复兴的新时代。在垦荒利农政策激励下,各业开始复兴。

到光绪初年,在大足从事小五金人数剧增,花色日益繁多。按照行业相同、手艺相近,生产者将产品划分为“十八行”:剃刀、剪刀、铁锁、铜锁、铁汤瓢、铜汤瓢、铜笔壳、生铜(铸铜锁壳、铸铜烟斗)、小货(阉割刀、挖刀、打钱纸刀具)、丝丝(丝练、丝瓢)、猪牛刮子、条铁(小五金生产材料)、生铁(即翻砂,如钻镦、砂子、锅铧)、大炉(铁农具、柴刀、斧头等)等。

到清朝末年,龙水小五金从业人员已达到2000余人,花色品种增至700余个。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客商齐聚大足挑选五金产品

从诞生那天起,每种刀剑都拥有着自己的铸造秘诀,它们靠着血脉的延续而代代传承。但你知道吗,就连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菜刀,其铸造过程也曾一度密不外传。在大足区龙水镇,远近闻名的邓家刀,就依靠着这样的传承方式,从清朝走到了现在。

2009年9月2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97个项目确定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名列其中。

如果要说清大足五金在上世纪的辉煌景象,“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的非遗传人们当属不二人选。

在“邓家刀”的第五代传承人邓修建的回忆中,大足小五金鼎盛全国的场景历历在目。

提起自家祖传的邓家刀铸造方法,邓修建一个箭步冲到对面的展示柜前,在柜子的第二层,一个并不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整排用手工铸造的邓家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别的龙水刀一把才卖8毛,我们家的刀就要卖到1.5元,虽然价格比别家翻了一番,但我家的刀从来不愁卖。”

邓修建说,上世纪80年代,龙水镇每隔两天就要赶一次集,全国各地的客商到这里挑选刀具。“我们家的刀往往一个多小时就被挑光。那时龙水镇铸刀,附近几个镇的村民就靠着倒卖龙水刀生活。”邓修建说,刀太好卖,但铸刀过程,却并非那么容易,“那时,我一天从早上6、7点开始升炉子,到下午5、6点最后为刀上油、挂柄,一天下来最多只能做4把刀。”

而1986年,邓小平来到大足,就定购了10套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菜刀。

来自《大足文史》的记载显示,到1985年末,龙水区有二轻五金厂13家,街道五金厂6家,固定职工1749人。沙桥乡袁家村有70%的人家打剪刀,成为著名的剪刀生产专业村;幸光村726户1285个劳动力中,有740人从事小五金生产,占劳动力的58.1%。全村人平产值845元,其中小五金占450元。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实习生 刘雨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