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徐悲鸿那幅拍出上亿元的《巴人汲水图》 就是在这座花园小院里完成的
08-10 20:36:54 来源:风正巴渝


风正巴渝微信公众号消息,在江北盘溪的深巷中,掩隐着一幢两层砖木结构楼房的小院。这幢小院叫石家花园,虽然其貌不扬甚至略显破陋,却因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徐悲鸿曾经在此居住过而格外引人注目。

文人墨客珍贵文档荟萃之地

上世纪20年代,重庆商界巨贾、慈善家石荣廷在上海期间,有感于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奇耻大辱,遂于1931年回渝斥巨资修建了这栋集书法、 雕刻、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一体的花园式住宅,取名“培园”,后人称石家花园。

△石家花园全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保存于南京的 10 余万册珍贵文档,随国民政府转移至重庆。后来,这批档案被秘密搬移至石家花园地下石室,石家花园担负起了管护这十余万册珍贵文档的重担。

△现已空旷的房间,依稀浮现着当年十万珍贵文档飘零的影子

1937年底,徐悲鸿随国立中央大学迁址来到重庆。石荣廷欣赏徐悲鸿的人品、画品,便多次上门拜访,诚邀徐悲鸿到石家花园居住。徐悲鸿在石家花园生活十分简朴,一张床,一个写字台,两把藤椅、两个箱子和一个帆布躺椅,屋内除必要的生活用品外,主要被绘画用具和绘画资料所占据。

△徐悲鸿与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合影

除了创作,1942年,徐悲鸿在石家花园还筹办了研究性质的“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就设立在石家花园里,张大千、吴作人、李瑞年等著名画家,都曾担任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也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机构之一。

以笔为剑,投身抗日洪流之中

抗战期间,为唤醒同胞的救亡之心,徐悲鸿在石家花园的地下室里,相继创作了《风雨鸡鸣》《负伤之狮》《巴人汲水图》等惊世之作。

《风雨鸡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内的艺术工作者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高尚的气节与操守。徐悲鸿被这种精神所感染,创作了一系列的画作。《风雨鸡鸣》就是其中典型。

纵观全图,一只雄鸡昂首挺胸立于石上,像一名无所畏惧的战士,鼓舞中华儿女奋勇抗争,为民族解放运动不懈努力。

《负伤之狮》

1938年,日寇荼毒加剧,泱泱中华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半,国土沦丧、生灵涂炭,面对此时情景,徐悲鸿怨愤难忍,创作了《负伤之狮》。

画中,一头负伤的狮子回首蹲坐石上,双目怒视,透过这不堪回首的神情,人们可以看到,狮子正积蓄力量准备战斗和拼搏,其眼中蕴藏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和蓄势待发的力量。在画作上,徐悲鸿题有这样的一幅词:“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惟妙惟肖的画作,加上这一段简短的文字,徐悲鸿将浪漫与现实完美结合在一起,激励人们积蓄力量、负重前行。

《巴人汲水图》

在创作爱国主义作品的同时,徐悲鸿还将精力倾注于百姓民生。居住盘溪期间,徐悲鸿每日均需步行至嘉陵江畔乘坐渡船。看到江边百姓身负重担、步履维艰地挑水上山,深感民生艰难。1938年,徐悲鸿疾笔创作《巴人汲水图》。

在画卷上,徐悲鸿还题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忝血汗熬。

《巴人汲水图》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原作共有两幅:第一幅现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第二幅作品被当时的印度驻华公使看上,后于2010年12月,以1.71亿元在北京成交,刷新了当时中国绘画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

在战火连连、食不果腹的岁月里,面对日常生计世人已自顾不暇。然而,徐悲鸿依然笔耕不辍,孜孜不倦从事爱国绘画创作和教书育人,以笔为剑,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

据传,徐悲鸿曾在街上摆摊卖画。当时徐悲鸿已声名远播,听闻他摆摊卖画,前来求购的人络绎不绝。他就在街上画他最擅长画的马,作画速度之快,十余分钟就画成一幅,每幅以10到100元的低价出售,所筹资金全数捐赠给灾民。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匹匹飞奔的战马,被他视为正在觉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抗战期间,徐悲鸿还几度下南洋办画展卖画筹款。据统计,仅1938年至1941年,徐悲鸿通过6次画展筹得10万余法币。这些钱,他全部捐献国家救济难民。按当时上海工人日薪0.59元法币计算,10万法币相当于一个工人460年的工资所得。

徐悲鸿的画作虽然价值不菲,但其生活却清贫节俭。一方面他爱画如痴,为防止古画珍品流落海外,常常不惜重金购之,以致自己生活拮据;另一方面,当国难之时,他心系国家百姓,画款全数捐出,救国难于时艰,以致其重病之时,还需友人周济。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患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妻子廖静文将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1200余件作品和1万余件各类图书、画册、碑帖等全数捐献国家。

△徐悲鸿、廖静文夫妇与儿子徐庆平合影

捐献后,廖静文女士说:“国家让我留下题了我名字的画,但那些画也是悲鸿画得最好的、最喜欢的,我应该捐出来”。

旧日花园时光变迁

掩护革命的红色会址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秘密成立了“中共重庆统战工作组”。解放战争期间,重庆地下党人常常利用石家花园与石家祠堂之间的暗道,为革命活动作重要掩护。在重庆解放前夕,石家花园隐秘的地下石室,成为了“中共重庆统战工作组”重要会议场所之一。

△石家花园的地下石室

解放战争期间,石室曾被用于给地下党贮备物资,石室外有一条通道直通嘉陵江边,郭沫若等老一辈共产党人曾在此活动。

△石家花园正门

助力国防的军工遗迹

全国解放后,为支援国防建设,石家花园被军工制造厂江陵厂收用为厂房及家属楼,曾经的花园也因建设需要,被密密的楼房掩去。1958年,在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学会两套本领” 的生产方针后,这里生产出中国的第一辆吉普车——“长江牌”46型越野吉普车。

△“长江牌”46型吉普车

在国防建设时期,石家花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仅抗美援朝期间,以石家花园为中心的江陵厂,就产出步枪4510支,重机枪212挺,轻机枪1338挺,迫击炮618门,迫击炮弹12万多枚,手枪3.12万支。

传播艺术的文化丰碑

抗战期间,大量画家云集重庆,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他们更是用画笔作刀枪,成为抗战中一支独特的“军队”。

如今,他们的故事以画展、研学等方式广泛传播,人们在这里探寻大师的足迹,感受这些绘画艺术中的民族精神。

△徐悲鸿抗战时期经典之作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集中展示

△“寻访大师的足迹”研学之旅活动

石家花园的故事还在继续……

现在,江北区对石家花园启动了保护性维修。下一步,将把徐悲鸿以及张大千、吴作人等数十位画家旅居重庆时的资料、图片、实物展陈在建设中的重庆抗战美术史陈列馆暨徐悲鸿旧居陈列馆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石家花园,这座屹立在深巷中传播艺术的文化丰碑,因爱国而生,因大师而美,承载着宏大而细腻的民族情感,倾注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

如今时代和环境变了,抚今追昔,尤感使命更光荣、责任更艰巨,站在更幸福、更高的起点,更需以爱国精神厚植时代奋斗者的追梦情怀,在追梦路上初心如磐,使命铭记,始终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披荆斩棘,不畏困难艰险,砥砺前行。

原标题:巴渝风 ∣ 走进江北这座花园小院,体味徐悲鸿爱国情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