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量级国宝来渝展出 吴王夫差矛还闪着青光
03-26 18:08:15 来源:上游新闻

3月23日深夜10点许,一辆白色的卡车静静地驶入了重庆主城,它的目的地,锁定在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而在它的货箱里,躺着一把闪耀着青色光芒的矛,其上,错金铭文的“吴王夫差自乍甬矛”八个字熠熠生辉。而在这把绝世兵器四周的箱子里,还装着包括68件套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105件套文物。

3月26日上午,在三峡博物馆的批准下,上游新闻记者独家在第一时间获得一睹这些重量级国宝真容的机会,亲眼看着它们一件件从箱子里被取出,放进展柜。

downLoad-20190326174154.jpg

△吴王夫差矛

3月28日早上,这105件套来自曾侯乙时代的文物,将在三峡博物馆四楼临展厅内正式亮相,共同拉开为期两个多月的《江汉汤汤 南国之纪——曾侯与他的时代》展览大幕。

从3月28日持续到6月2日的展览,将对市民免费开放。

首次来渝

绝世兵器吴王夫差矛至今仍熠熠生辉

downLoad-20190326174216.jpg

△展出文物开箱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出产了大量的青铜器物,其中兵器尤为精美,“吴戈越剑”名闻全国。然而,在吴、越众多出土的兵器中,最为人所关注的莫过于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了。

downLoad-20190326174207.jpg

△吴王夫差矛上的铭文

据展览策展人王麒越介绍,吴人尚武,干将、莫邪、鱼肠、湛卢诸剑皆是当世盛名之宝器。吴国兵器一向以工艺精湛,品质优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吴钩声名最著。汉晋以来,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唐代诗鬼李贺有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在古人眼里,吴钩即为优良兵器的代表。

有趣的是,作为死对头的夫差矛和勾践剑,埋藏的位置却仅仅相距了两千米。王麒越说,吴王夫差矛出土比越王勾践剑晚了近20年,1983年11月出土于湖北马山5号楚墓中。这座墓也是一座中小型楚墓,墓主的身份与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望山1号墓墓主相当,两墓相距不足2公里。

这柄青铜铸成的矛长29.5厘米,矛叶宽约5厘米,形状与短剑相似。中部纵向突起脊棱,并有血槽。它两刃锋利,斜直向上收聚成尖峰。骹(筒)部较短,下部铸成燕尾形。

矛骹的断面呈椭圆形,骹孔直达锋尖。在矛骹上部两面各铸有一个精美的兽面形钮。矛的通身铸饰与越王勾践剑相似的菱格形暗纹。矛叶的正面,在靠近骹部的地方,有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乍(作)甬(用)剑”。字口错金,至今仍光亮如新。

九鼎八簋中的曾侯乙升鼎和它的巨大“汤匙”也来了

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发掘了擂鼓墩1号墓。这是一座战国早期大墓,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国国君,爵位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于公元前433年。

墓中文物共出现了208处刻有“曾侯乙”字样的铭文,因此习惯上称墓主人为曾侯乙,而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称为曾侯乙墓。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宝库分为西、北、中、东4个椁室,呈不规则多边型,总面积达220平方米,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其中,由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编钟、编磬、琴、瑟、排箫、篪等组成的交响乐团,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博物馆和音乐厅。

downLoad-20190326174253.jpg

△编钟

许多未必声名显赫的玉器、漆器,也以精湛的工艺和奇特的外形令人叹为观止。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曾侯乙墓为我们完整再现了古代贵族礼乐制度中的钟鸣鼎食以及先秦时期的生活场景,也改变了人们对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文化的认识,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此次来到重庆的升鼎,就是是曾侯乙墓出土的9件铜升鼎之一。

王麒越说,青铜器在刚刚铸造好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青色,而是闪闪发光的金色,这件束腰平底,两耳弧形外撇,下有3个兽蹄足的升鼎也不例外。

出土时7件鼎中还残留着牛、羊、猪、鸡、鱼等动物骨骼。9件铜升鼎,搭配8件铜簋,象征着曾侯乙作为一国之君的尊贵身份。

而随着升鼎来到重庆的,还有同时出土的一把巨大“汤匙”,这把名为“嵌绿松石匕”的巨大汤匙,需要人双手齐握才能稳稳托起,它的柄部前段正面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后端有镂空纹饰。铭文和镂空纹饰均用绿松石镶嵌。

downLoad-20190326174231.jpg

△升鼎和嵌绿松石匕

192公斤的建鼓座,是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铸造艺术巅峰之作

要说这次来渝的文物中最重的一件,就数192公斤的建鼓座了。这个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艺术巅峰之作的作品,在被抬出箱子时,整整动用了5名工作人员。

来到三峡博物馆的展厅的这件建鼓座,结合了分铸、铸接、铜焊、镶嵌等工艺,由8对镶嵌着绿松石的大龙簇拥着中心圆柱,圆雕的群龙身上盘绕着数十条小龙,首尾呼应,相互缠绕,给人纷繁缭乱、变幻莫测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圆座的外缘有4个对称的铜环提手。

downLoad-20190326174241.jpg

△兽面纹鼓

整个鼓座远看像一盆熊熊燃烧的火焰,近看似乎是阵阵鼓声惊醒了群龙,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统一,是目前考古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先秦时期建鼓座。

王麒越说,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商代后期,代表器物是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特别是一些从殷墟富豪墓出土的青铜器非常精美。大件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非常著名。不过,司母戊鼎虽然大,从工艺上讲并不是很复杂。

第二个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出现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该一时期的代表器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青铜器。该件建鼓底座正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从铸造工艺来讲,该器采用传统的范铸法制作,并非一次浇铸完成,而是分段铸造,然后焊接起来。该件鼓座上粗壮龙身绕来绕去,不像其它纹饰细小,分制之后焊接也有难度,最后成形非常不易。

很多冶金专家在细致研究过它后,都认为该器是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铸造艺术的巅峰之作。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许多国宝都有惟妙惟肖的复制品,但该件建鼓底座由于工艺复杂,铸造工艺无法复原,至今没有替代品出现。

2000多年前的烤鱼盘和如今用的大同小异,出土时里面还有鱼骨

在众多精美的青铜器中,一个普通的炉盘可以算是最不起眼的一件了,但是,这套炉盘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向人们充分展示了曾侯乙的美食生活。

downLoad-20190326174226.jpg

△炉盘

王麒越说,此次来到重庆的这套铜炉盘,是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曾侯乙用来烤鱼的器物,炉盘之间以4只兽形足相连,上方是一个浅腹圆盘,盘腹两侧各有两个环钮,套接一副提链,出土时盘内残存鱼骨,盘底有烟炙的痕迹。

盘下方为炉,带有3个矮足,盘底有13个长方形穿孔用于通风,出土时炉内还装有木炭。从盘底损耗的程度看来,这套器具的使用相当频繁。

“看着这个炉盘,我们不难想象在天寒地冻的冬天,曾侯乙在温暖的室内围坐在炉盘边,一边吃着美味的烤鱼,一边用炭火取暖,是多么温暖惬意呀。”王麒越笑言,就算这个看着不起眼的青铜炉盘,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煎烤食物的青铜炊具。

王麒越说,从炉盘的形制和出土时的状况表明,它是从先前的青铜煎盘和青铜燎炉合二为一发展而来。曾侯乙墓饮食类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纹饰显示,这件青铜器有可能为楚惠王为报救父之恩而送给曾侯乙的一件国礼。用其制作的“煎鲫鱼”,正是《楚辞》所唱诵的楚国珍馐“煎鰿”。

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摄影 高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