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龚滩古镇最后的打更人
03-17 14:23:29 来源:上游新闻

“咚-咚-咚咚咚-嗙”踩着梆子的节奏,62岁的打更人陈庆云再一次行走在龚滩古镇的老街上,几个夜归的游客诧异地看着眼前这个身穿土家族服饰的人,刚刚酒吧里的微醺让他们“穿越”回了唐宋元明清的夜晚。

att_1575645.jpg

离了石板桥,朝着左手边是43级的青石板台阶,再往右拐进老墙角。雨水顺着吊脚楼的屋檐沁湿了青石板,紧接着雾气让乌江不见了。刚才还灯火辉煌的古镇,突然就只留下一盏红色的灯笼在游荡。

这抹红色,属于最后的打更人老陈,它伴着梆子和号子声在空旷的古镇中回荡,显得无比的落寞。

当一个古老的职业走到了末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也就只能是固留在影视剧中的一句台词罢了。或许几年之后,当龚滩古镇的打更声消失的时候,我们才会怀念寂寞中那嘹亮的一嗓子,带走了多少记忆和过往。

12公里的路,一走就是十年

一身青、蓝、白三色纺织成的峒布土衣、一把竹子制成的梆子、一盏红色的灯笼背在身上,这就是陈庆云打更用的所有装备。

“2005年10月,龚滩古镇搬迁复建工作正式启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于2006年10月25日动工,2007年4月底完成移民搬迁,2008年4月底前完成复建。2009年5月1日,复建后的龚滩古镇正式开放。”陈庆云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自己是地地道道的龚滩古镇人,在古镇活了一辈子。“这里的家家户户,我都认识。我之前是小陈,现在变成老陈了。”

老陈是国字脸,笑起来很豪爽,打更的时候也喜欢和过往的人打招呼。“我是从2009年回到古镇后开始打更的,到现在已经10年了。”

在这10年的打更生活中,老陈看着龚滩古镇从默默无闻,一路发展成为最受网民喜爱的十大古村镇之一。

“我打更的路线是从龚滩古镇的南广场朝着北广场走,然后再顺着北广场回来一趟。”老陈表示,走一趟路是6公里,自己每天都要走两趟。“从晚上8点到11点,这时候是店家关门的时间,也是游客准备休息的时候。”

为了拍摄老陈打更的情况,上游新闻记者跟着老陈体验了一次打更的全过程。

“你们快看,这年头还有这个哦。”从四川宜宾远到而来的谢大妈和朋友到龚滩古镇玩,本想着趁着夜色拍几张照片,但却被老陈吸引了。

顺着谢大妈的惊呼声,几名拍摄抖音的年轻人也被吸引了过来。“师傅,麻烦您配合我们,拍个视频。谢谢您。”

配合完游客的拍照需求后,老陈继续打更,但是这也意味着他下班的时间也会被延后。“现在看见打更都是在电影、电视剧里,现实里面见到会感到很惊奇,所以我都会满足游客的需求。”

随着游客的退去,老街上的店家陆续关闭了店铺,而古镇也宁静了下来。

att_1575644.jpg

“过了西秦会馆,这就走过一半了。前面有一个长的梯阶,那边没有灯,你小心一点。”老陈提醒道,自己对古镇特别熟悉,甚至从哪个地方走到哪个景点需要多少步,他都了如指掌。“从长梯阶往右转走35步就到了中央广场,再走37步就是古镇的警务室,再往前走72步就是油泼辣子的面摊。”

“什么‘妖魔鬼怪’,都怕一身正气!”

老话讲,久走夜路必撞“鬼”。就像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仙侠志怪港片,打更人的出场,往往是作为炮灰的存在。

老陈的父亲做了一辈子打更人,那个年代,照明工具全靠一盏烛火灯笼,唯一一点光亮一旦熄灭了,天地间便混沌一片,仿佛只剩下自己,寂寞不安席卷而来。

于是,对于老辈的打更人来说,这份工作多多少少都带点唯心色彩。

老陈年轻的时候,曾经代替父亲打过几次更。那个时候,古镇真的是古镇——吊脚楼,灰瓦白墙,青砖古道,没有任何现代元素,分分钟可以拍古装剧。

那一天入夜,阴雨,星月无影。老陈穿着蓑衣走在街上,脚下打滑,步子发飘,眼皮还直跳。照前辈的说法,怕是“不妙”。

老陈当时还是小陈,年轻气盛,从不信邪,口中的号子反而喊得更响亮。可走着走着,眼前的一幕让老陈眼睛发直——面前挺着个说不出的东西,似人非人,似物非物。

老陈到底胆大,上去推了一把,咋也推不动,这不说,手上的触感也不对头——非石非木非铁,却冷冰冰硬邦邦。

老陈吓得不轻。他平静了下心绪,绕开眼前的东西,继续前行,却再没见什么幺蛾子。

“现在回想,哪有什么‘妖魔鬼怪’?其实就是心理作用。”老陈说,不做亏心事,一身正气,有什么好怕的。

回首灯火不见阑珊,打更人后继无人

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兼具提醒居民防火、防盗的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打更人。

据悉,打更人外出手提灯笼,手拿木板或小锣。他们边走边喊边停,从一入夜一更到五更,打更也不是更夫所欲,这是要有规律、有节奏才能为人们所用,所以需要更夫有高度的责任心去打更。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一更戌时(19点到21点)称为落更。

同时,打更人喊话也是不一样,“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打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二更亥时(21点到23点),“关门关窗,防盗防偷”,打时一下又一下,连打三次;三更子时(23点到1点),“平安无事”,打时要一慢两快,连打三次;四更丑时(1点到3点),“天寒地冻”,打时要一慢三快,连打三次;五更寅时(3点到5点),“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打时一慢四快,连打三次。

那么龚滩古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打更人的呢?据《华阳国志校注》记载,“汉复县,三国蜀汉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酉阳县龚滩镇),置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迁洪杜县于龚滩”。这也就是说龚滩古镇源于蜀汉,距今大约1800年历史。

“能成为龚滩古镇的打更人,我觉得挺自豪的。”老陈说,1800年里每一代打更人都守护着龚滩古镇的平安,让鸳鸯楼、西秦会馆、冉家院子、桥重桥、永定成规、龚滩酿豆腐等等留在了今天。“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打更人逐渐在消失。我现在62岁了,还能干几年,也不清楚了。”

“这些年都听习惯打更声了,听不到更声睡不踏实。”龚滩古镇的徐嬢嬢表示,等老陈退休了,也许更声就消失了。“那时候‘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话就真成了台词,再也感受不到这种传统了。”

“送你到宾馆了。下面的路,我要自己走了,有缘再见。”老陈和上游新闻记者告别后,一个人默默地走在空无一人的老街上。在转角处,老陈突然停下了脚步,再一次朝记者的方向挥了挥手。老陈略有些驼背的身影,在红色灯笼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孤独。

伴随着梆子和号子声的远去,隔壁鼾声如雷。

随着生活发展,时间淘汰了过去的职业,淘汰不了的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

上游新闻记者 曲鸿瑞 景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