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老王书屋 无问西东
12-20 19:03:3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渝中区中兴路重庆收藏品市场C-9,不足10平米的空间,被各种书刊垒得高高,一张梯子架在中间,剩余的空间只能同时容下四个人。每日上午9时开门,下午16时左右收摊。谁来谁去,随缘。

这里是旧时光的“收容所”,性情耿直的老板王米瑜,今年70岁,守着这方寸之地,已将近20年。每一本书都被岁月静静摩挲,起皱的书皮,残破的书角,本身就是一个个故事。你可能会邂逅一本寻了好久的老书,就像遇到一位众里寻他的故人。到这里来寻找旧时光的人,早已数不清楚......

王米瑜和他的书店

补课

星期二,老客人刘鸿辰登店。

“老王,来两套书,金庸和梁羽生的。”

“好,金庸的36本。梁羽生的78本。全套。拿走。”

“老王,我还没发工资,这书钱……”

“不急,无大碍,发了直接转给我就是。”

因为还没有发工资,所以王米瑜同意刘鸿辰赊账将书拿走

刘鸿辰4年前从杭州回到重庆工作,带回来的旧书光运费就花了6000元。如今住在北碚,每个月休息6天,其中4天都泡在旧书店。“基本上每个月三分之一的工资都投入到书里了。旧书,有味道,历史的味道。”刘鸿辰说,老王这里,他每月必来。

王米瑜为客人刘鸿辰准备的梁羽生全套书籍

在重庆,老王卖旧书不算第一,但在收藏品市场,他肯定是第一。2000年3月开店至今,已坚持了18年。

老王初中没有读完,开旧书店算是在补文化课。他承认,自己从没读完一本完整的书,但能有意识去翻读,便算是人生一大进步。他给自己的店取了两个名字,“创刊号书店”和“弃书库”,他从不称自己是老板,称自己是店员。家里、店里的旧书加起来,2万本绝对是有的,其中大约近2000本,带有作者签名。

王米瑜正在整理书架上的书

寻缘

头顶是两盏白晃晃的灯,四周是垒得高高的书,书架的每一个格子都被塞得满满的。书店中央还是书,从地面摞起,一本压一本,摞到半人多高。即便一个小小的门廊,也被书从上到下“霸占”。空气中弥漫着书本经过长年累月的放置而散发出的特有的历史的气息。

每天空闲的时间,王米瑜都会端着一本书翻看

在他店里,可以找到上世纪90年代的画报,经典名著随处可寻,老年养生的、写给职场新人的、庞中华楷体字帖、圣斗士星矢漫画等等,一股脑都堆在里面,里三层外三层。一根木梯摆在店中间,老王说,那些堆在顶上的书,纯粹在等有缘人。若是无人问津,他说就当自存了。

客人好奇,这些旧书到底从哪里收来的,老王从不隐瞒,就4种途径——从拾荒者手上买,从废书废报收购站选,朋友间点对点卖,以及从藏书爱好者那边淘。

平均每天至少卖30本书,每年能卖1万余本。通常来说,旧书每本进价3元至5元不等,老王基本翻倍卖。他会把自认为好的书,放在进门玻璃柜台,用塑料纸包一层,通常卖价在每本20元。这类书,民国时期的历史性书籍占多数。

店里的旧书

关于定价,老王经常犹豫不决。比如上世纪40年代印制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近来才淘回来的36本《荆轲刺秦王》连环画,该怎么定价怎么卖,他至今还没作出决定。

不久前,他从一个过世的老干部家中,淘来了10口袋旧报纸,他觉得自己该买,既替这位老人家保存,也替老人给这些念想一个归宿。老王认为,等十八梯传统风貌工程修缮完工后,说不定会有懂行的商家来他这淘报纸。到了那时,老干部和他的心愿或许就能达成。

书店里的旧书

君子之交

武侠小说里,总有一群奔走江湖的人,不问归去,无问东西,行侠仗义。

老王的书店,是他的江湖。

王米瑜讲诉他书店里发生的故事

2008年,一位落寞的老客人找到老王,让老王借他100元钱,老王从包里掏出来就借了。有人说老王被骗了,老王却说:“热爱读书的人能坏到哪里去?”

这人消失了10年,最终在今年,出现在了老王面前。老王始终相信,他迟早会回来。这人不仅还了钱,之后在老王店里选中的书,均以高出20%的书价购买。

这件事,让老王更坚定,以信任交朋友,是对的。至于这人这些年发生了什么,老王不问,就像他的故事也不轻易向人说起一样。

无限期的租书卡

一年前,有个小伙子每个礼拜六,都会来老王这翻旧书,两人时常谈天侃地。一次,两人讨论道德经,小伙自称能全文背下来,老王说,自己只认识5000个字,只记得其中六个字,“少则得,多则惑”。正好,当天店里来了一位客人,客人看上了一本书,老王说25元拿走,客人嫌贵了,还价20元,老王欣然答应。

收了钱,老王转身对小伙说,“你看,如果我不做出退步,他可能就不会买这本书了。这便是‘少则得’。”别人在讲道德经,而他认为自己在用道德经。

今年初,小伙子要离开重庆,抱来三摞旧书送给老王,老王高兴惨了,调侃小伙:“你看,我少了那5元钱,不仅得了20元,还交了你这个小朋友,你现在服不服呢?”

对此,老王又有所悟,君子之交淡如水,实践证明,是对的。

王米瑜修补破损的书籍

一字一元

老王看书习惯批注。

有一天书店来了一位客人,他走进来环顾下四周,没有挑到一本书,看到柜台上老王刚刚看过的道德经颇有兴致的翻阅起来。翻到最后一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旁边备注了六个字“进步,退步,止步”,他一脸疑惑地询问老王是否知道这六个字的来历。

老王回答:“我写的。”

“现在这个时代和以前不一样,20万块钱可能一分钟之内就能用手机转到别人那里去了。互联网上的骗子太多了,网络上没有底线的人层出不穷,所以我觉得老子的道德经上有很多道理还值得现代人去学习。”

客人很惊讶,像寻得珍宝说要买下这本旧书,并提出来,让老王再批几个字。老王仿佛看透了客人的心思,“他可能是怀疑这六个字到底是不是我写的,一个卖旧书的老头怎么敢对老子的《道德经》指手画脚。”

老王也来了兴致。“既然你看到了这句话,想必是被它打动,那我再批注了6个字,一字一元,所以这本书卖你14块钱。”客人爽快的答应了。

老王拿起笔默默地写下8个字,“成就、成果,难修正果”笔落,这次客人就没有再追问,微微一笑,拿出20块钱便要走。老王把他拦下,现在我又写了8个字,一字一元,一共22块。客人哈哈大笑,拿出30块钱,高兴地离去。

书店里的旧书

绿洲

老王所在的收藏品市场,许多店铺每周只开一两次,要么周末开,要么凭心情开,唯独老王不这样做,他几乎每天都来。

经茹兰跟踪老王生活近4个多月了,总是不定时来,这姑娘今年20岁,正处于热血青春的年纪,竟然跟老王一见如故。

今年暑假,茹兰和妈妈“扫街”,扫到了这家收藏品市场。这里与喧嚣而繁华的城市氛围,形成强烈反差,母女俩瞬间被深深吸引。逛完几层楼后,茹兰在老王的旧书店前停了下来。她从书堆里淘出一套余华的书,《兄弟》。这套书分上下集,讲述着文革前后,一个重组家庭的命运。

这套书老王没看过,但他心里清楚其中内容,小年轻们很少提得起兴趣。他怕茹兰冲动消费,便试探性问:“小妹,这书……你确定能沉下心看完?”茹兰点头,给了老王20元钱,把书带走了。

今年暑假接近尾声,茹兰再次出现在老王眼前,老王没想到,这姑娘竟提出,要拍一部旧书店的纪录片。小姑娘陆陆续续来了多次,在他这攒了不少素材,老王很感动。

茹兰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明年专科毕业。她告诉记者,拍老王两个目的,一来,完成自己的毕业作品;二来,趁大学时间,帮老王完成一次人生总结。“他似乎代表着一代人,一代渴望通过知识,去改变命运的人。” 茹兰是这样理解老王的。

茹兰在老王这,遇见了好几个棒棒哥,50来岁,隔三岔五到老王这歇脚、看书。她也碰到了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藏书家,向老王预订好似绝版的历史性书籍和经典名篇,并期待老王为他们填补遗憾。她甚至陪老王去了储奇门、学田湾废品回收站,见证老王在废品中淘书、选书的全过程。

王米瑜和他的书店

老王的书与书龄无关,与书价无关,与作者无关,只要老王钟意,老王一定搬回去。老王曾告诉茹兰,书的命运跟人的命运一样,遇到好的主人命运更好、更长,相反,只能顺势而行、边走边看、随遇而安。

茹兰说,她所感受到的老王有些孤独,比如老王不为人知的一面,午饭总靠两个煮鸡蛋充饥。期待儿子来店里看看......茹兰更愿意把老王比作一片寂静的绿洲,有老王的地方,就能供念旧的人回味,就能供来往的人冥思。

其实,老王也是我们眼里的绿洲。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琅 吴娟 任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