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特招生:一张时代馈赠的“通行证”
12-18 09:24:09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苦读、考试、淘汰,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1999年高校扩招,上大学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诗歌、小说、评论,20世纪90年代初,文学热潮仍在,天南海北的少年写作者创作热情涌动。

当文学遇到高考,一心扎进文学之海的少年写作者们能否闯过独木桥?

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教育政策经历多次改革。从1991年到1996年,包括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在内的几所重点大学开始探索,在全国各中等学校免试特招文学艺术特长生。彼时少年写作者中的佼佼者,以特长赢得了一张时代馈赠的通行证。

光 芒

张瑛

张瑛幸运成为西南师范大学第一届文学特长生。

在张瑛之前已有不少高中生被高校破格录取。如洪烛1985年被武汉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邱华栋1988年被武汉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白玮1991年被吉林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

1991年,张瑛还是河南杞县高级中学的高三学生,各科成绩都挺好,音乐方面也颇有特长,但她最钟爱的是文学。

“当时在河南各个中学生文学社团都挺活跃,发表了一些稚嫩的散文,还参加了全国性的作文大赛,获了奖。”张瑛说。

临近高考,她认认真真复习着,计划凭着自己的实力考上重点大学,首选就是中文系。她对自己有信心,但是“也想借高校招生政策的春风进入高校”。她所在的高中向西南师范大学和河南省招生办推荐了张瑛,在高考之前,西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的老师来到学校,对她的学习和写作情况进行考察。

赵晓梦

赵晓梦则是重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出生在合川的赵晓梦在当地也小有名气。这个常被父亲嘲笑“连锄头都拿不起”的农村娃,从小爱听故事,爱编故事,一个人走三个小时山路,也能编上一个故事自娱自乐。上初二的时候受语文老师鼓励,他把听到的民间故事改编后投到县报《合川报》,收到人生第一笔稿费——5角钱。语文老师又奖励了他5角钱,他用这一元钱买了好几斤李子,分给全班同学吃了。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写文章、办文学社、出油印报,经常通宵达旦。

1989年8月,赵晓梦从合川二中校长手里拿到高中破格录取通知书。这张通知书,是他抱着在报刊上发表的十几篇文章跑去找校长“要”来的。从乡中学成功转到这所市重点高中,成为学校建校以来第一个因文学特长破格录取的学生,这份荣誉,让他兴奋,村里的乡亲们也跟着高兴。

当时的他没有想到,3年后,他又凭着一堆作品“要”来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赵晓梦高中时的获奖证书


赵晓梦高中时发表的作品

特 招

年近八旬的曹廷华教授是当时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他回忆,1991年,西南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部分重点院校一起响应国家招生政策,探索免试招收文学艺术特长生。中文系招收的特长生有两个方向,一是文学,二是书法。特长生指标很少,1991年中文系只录取了2人。从1991年到1996年,一共录取也不超过20人,其中书法特长生仅2人。

特长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应届生,二是所在学校推荐,三是确有某一方面特长。比如文学特长生要求有正式发表的诗歌、小说、评论、电视电影剧本等,要能充分证明写作能力,还要进行面试。

面试的情景,张瑛至今清晰。“西师的老师除了来学校考察我的学习和写作情况,还给我出了一篇作文,在学校会议室里当场完成。”她说:“要求三个小时内完成,我大概一个多小时就写完了,题目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内容写到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我的人生理想。”

面试老师将材料和作文带回西南师范大学,得到一致通过。1991年高考前夕,张瑛被提前录取。

“如果不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和不断变革的教育体制给我机会,我就上不了大学。”赵晓梦坦言。

从初中“身中文学缪斯女神剧毒”,将全部精力投入文学创作之后,他开始偏科,数学、英语成绩直线下滑,被迫留级。虽然破格进入高中,还担任学校文学社社长,可刚一开学,他就成为了数学老师批评的靶子,成了饱受非议的“问题学生”。要不是校长和其他鼓励学生应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宽容,可能他连高中都念不完,更不可能被大学免试录取。

高二暑假,赵晓梦找老师借来一个密码箱,装了满满一箱自己发表过的文学作品、获奖证书、报刊杂志对他的报道,从合川跑到重庆一中、南开中学等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学校,向校长推荐自己,希望能转校,希望能被保送上大学。进入高三,他又把借钱打印的自荐信和复印的作品寄给了5所有免试特招资格的高校。几个月后,学校突然接到了电话:吉林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均要免试点招你校学生赵晓梦。

“大约是1992年4月底,我的同窗们正在挥汗备考的那段日子,我去西师参加面试,很快接到了鲜红的通知书。”在赵晓梦心里,这份记忆未有丝毫褪色。

大学时,张瑛和同学在校园里推销自己撰稿的书。

“张瑛姐姐牵手丛书”受到小朋友喜爱

追 寻

老教授曹廷华谈起当年的文学特长生,充满关切,也依然严厉。

“有的学生在中学时有些名气,来了以后有些散漫,我就要批评他们。”

“比如有个学生邹智勇,特别怕我,见我就躲。但他后来办教育还颇有成就。”

“我给他们上文学理论,没人敢缺我的课。”

“进校之后他们都积极参加文学社团,继续写作,有的发表作品,有的出版了书。”

“学生们现在出了新作,都会寄给我看看,写得好的我会赞赏,我觉得不好的还是会挑毛病。”

曹廷华说,对于包括文学特长生在内的中文系学生,他希望他们都能增加文学、历史方面的修养和背景知识,要想写出有分量的作品,必须要有一定的学识和学问。如果只是专注写作,缺乏中西文学名著的阅读和文学理论的积累,先天优势就会变成先天不足。

文学的浪潮早已退去,但真正爱它的人并不在乎潮涨潮退。

赵晓梦现在是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江湖人称“梦大侠”。在新闻领域之外,他对文学的追寻仍在继续。至今,他已经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全国上百种报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出版有《接骨木》、《一夜之后》、《爱的小雨》、《把门打开》、《最后一个问题》等6本作品集。

张瑛毕业之后进入花城出版社从事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是一位少儿图书资深编辑。她是在国内为小学生作者出版图书的先锋人物,1999年、2000年策划出版的小学生日记《告诉你,我不笨》、《告诉你,我不是丑小鸭》等赢得了小朋友的喜爱。2002年策划出版“张瑛姐姐牵手丛书”,很多孩子读着这套书长大。如今,她承担着多个国家级出版项目和省级重点出版项目。

同为91级中文系学生的尹燕现在是重庆卫视国际频道副总监,她回忆起当年和特长生一起参加校园文学社,一起编辑出书的许多往事。她说,当年她和张瑛等几个同学出版了一本叫《广告范例与鉴赏》的书,她分到了三四百元的版税,在每月生活费只有100元的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毕业前,张瑛还为成都的书商和广东书商编写书稿,还邀请同学们加入她的编写团队,还是学生,她就开始创业了。“文学特长生性格大多比较活泼,对发表作品、出版书籍比较了解。他们眼界开阔、人格独立、思想自由、执行力强、敢想敢干,毕业后在各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尹燕说。

曹廷华说,文学艺术特长生的招收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对教育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特招政策,特招政策也为之后的教育改革积累了经验。特招政策让一批年轻而有文学志向的人不被挡在大学门外,能够继续追寻梦想,让他们的特长成为安身立命之本,也让他们以特长为社会贡献力量。

2016年,赵晓梦(右二)应邀返校参加西南大学110周年校庆,与文学院新老领导曹廷华(左一)、李茂康(左二)、王本朝(右一)合影留念。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谈露洁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