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特产传说(132)丨曾与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齐名 铜梁“兰花根”只剩唯一传人
11-05 15:58:10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上世纪八十年代,铜梁兰花根、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并称江津地区三大特产。然而三十多年过去,当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已成重庆名片并走出国门时,铜梁兰花根却日见式微甚至濒临灭绝,只剩下唯一的技艺传承人王祖全,还在勉力地支撑兰花根最后的绝唱。

制作兰花根 犹如耍杂技

△67岁的王祖全,是“兰花根”仅剩的传人。

铜梁县城南门外319国道旁,一处民居的底楼,就是兰花根的作坊。已经67岁的王祖全,便是“兰花根”仅剩的传人。

作坊里摆着的一张案板和两口大锅,这就是生产兰花根的主要工具。案板上堆满了已经切好的糯米胚,大锅里盛满了食用油。

油温渐起,王祖全几次用手试温,再拿出激光温度计,测试出准确温度后,最后将糯米胚放入漏瓢浸入油锅中,1分钟不到便起锅进行翻胚,反复两次。

△下锅炸制

待第三次将胚浸入油锅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本小小的糯米胚在油温作用下瞬间膨胀成犹如白白的蚕茧,又如一个个缩小版的油条。过了约10分钟,白白的“蚕茧”颜色变黄,王祖全才开始起锅。

待到起锅冷却后,王祖全在妻子尹万菊的帮助下开始将制作好的糖浆淋在兰花根上,再倒入装满白糖的盆中穿糖衣,如此便完成了兰花根的整个制作。

上糖浆

制作虽简单 工夫却考究

王祖全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兰花根制作其实很简单,普通家庭主妇在家也可制作。“但是要做好,却需要很考究的工夫。”

制作兰花根的第一道主工序便是“精选原料”,用上等糯米选去杂质,配以上等麻油、白糖;第二道主工序便是“细磨米浆”,糯米需要浸泡十多天,天天要换水,不然就会变酸,最后碾成细腻均滑的米浆。

△切料

三是调芡切料,即用一定比例的熟芡与生料揉和均匀,用擀筒擀成1厘米厚的片状,再切成1厘米宽、3厘米长的短节,厚薄大小要均匀,洒上干粉,不使粘结,便成花根雏形—糯米胚。

油炸糯米胚是最考手艺的活,油温需要控制在140度左右,过高则炸不泡,油温过低则会像糍粑样形成粘连,油炸时还需要来回搅动,使糯米胚不停翻动,炸透心才有酥脆的兰花根。

最后一道工序,便是花根“穿衣”,将熬成糊状的白糖液淋在花根上,边摇边淋,使其均匀穿上糖衣,收汗后,再洒白糖,即成成品。

“兰花根可以说是最易碎的糖果。”王祖全说,这就要求很下细的手工活,尤其是要轻拿轻放,否则很容易碎化成渣。 

△穿糖衣

取名兰花根 流传数百年 

一种油炸的糖果,为何会有“兰花根”这样一个如此清新脱俗的名字?

王祖全说自己15岁就进厂,听老一辈讲,这种油炸的糖果,颜色金黄、形如圆柱,大小若人的拇指,外形似兰花之根,尽管大多数人包括王祖全本人,都没有见过真实的兰花根,但兰花根的名字却流传下来。

据《铜梁县商业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广东籍男子陈奕桂来到璧山,凭着自己一身的制糖技术在璧山开办起了糖果厂,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后迁居铜梁大十字,购门面开办了当地第一家京果铺,制作兰花根,并代代相传。

清末,陈奕桂第七氏孙陈大烈改进祖传兰花根的制作方法,一度兴盛于市。据《铜梁县志》(1911-1985)描述,“其形椭圆,内有泡孔,且有绵丝。干食酥脆香甜,入口化渣;开水冲服,沏以蛋花,极为适口。招待宾客,馈赠亲友,堪称珍品。”

△兰花根变成了金黄色,可以出锅。

后来,第八代子孙陈芳琳四兄弟传承了陈大烈的技艺,兰花根进入极盛时期,产品远销潼南、大足、合川等周边地区。因生意太好,后来陈氏兄弟扩大生产营业规模,开设了“桂芳斋”新店。清末民初,铜梁兰花根在四川省土特产展销会、成都花会(每年2月)多次获奖,“桂芳斋”也因此驰名全国。铜梁人凡馈赠亲友和招待来客,莫不以买到陈记桂芳斋的兰花根为荣。

据王祖全介绍,陈氏四兄弟后来因分家而导致生意下滑,抗战期间“桂芳斋”歇业。其制作技术被“桂芳斋”徒弟何炳云带走。直到解放后,铜梁成立糖果厂,何炳云被吸收进厂上班,把兰花根的制作技术传承了下来。1966年,15岁王祖全进入铜梁糖果厂,也开始学习兰花根的制作。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前,兰花根都是备受宠爱的“甜心”,多次代表重庆参加了全国名优特新产品展销会,有两位兰花根的生产技师曾先后获得四川省劳模和全国劳模称号。铜梁兰花根和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并称江津地区的三大特产,也是铜梁人记忆深刻的家乡特产。

凋蔽的特产 靠非遗保护

然而,和现在的江津米花糖、合川桃片的盛况相比,铜梁的兰花根可以用凋蔽来形容。

在铜梁,只有金泉超市里才能找到兰花根的踪影,包装简单,也没有商标,外包装上只有简单的“铜梁特产”四个大字,每盒售价10元。


△兰花根的包装简单朴素

这些兰花根都出自于王祖全之手。王祖全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生产兰花根的铜梁县糖果厂破产解体,兰花根随之开始了走下坡路,兰花根制作工艺也技随人去,市面上兰花根变得十分少见。

兰花根凋蔽的另一个原因,王祖全认为就在于大众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兰花根油脂和糖分的含量较高,超过江津米花糖和合川桃片。从过去短缺经济时代对兰花根的追捧,演变到营养过剩时代对兰花根的抛弃,王祖全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加上兰花根易碎,储运非常麻烦,也不利于电商销售,目前的销量可以说是非常惨淡。

2015年,兰花根被列入铜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王祖全的作坊每年可享受2000元的补贴,但作为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王祖全却面临无人可传的尴尬。“主要是流程复杂,太繁琐,要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上市场销量不理想,没有人愿意做这个。”王祖全说,自己的儿子宁愿打工,也不愿意接班。

“我搞这行已有52年,只要还能活动就得将这门手艺继续做下去。”对兰花根日渐式微的走势,王祖全也很坦然。但王祖全心里还是希望,这门传承了上百年的传统手工艺,不要在自己这里成为绝唱。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陈富勇 文 通讯员 唐明兵 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