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掌故 | 九龙坡的名字由来,和一次报道笔误有关
09-18 13:02:21 来源:

九龙滩口,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江水在被驯服之前依旧奔涌咆哮。壁立千仞,危崖高耸,激起的浪花飞腾而上,在阳光的炙烤下溅射出灿烂的金光。雾气里,有光华涌动,远古的巴人逆流而上,在滂沱的历史洪流之中留下只言片语。

图说:在巴人博物馆,远古巴人的船棺辉映着亘古的传说。九龙滩波涛汹涌,涛声依旧。

在巴人博物馆怀古凭吊

九龙坡在哪儿?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都有着万亿年的历史,同样的原子排列让所有的土壤都普通。伟大的往往是故事,是土地承载的生命传奇。九龙坡在哪儿?九龙坡是巴子国江州故地,是巴人生活的土地。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是出自《山海经》的最早关于巴人的记载。在已经神话的历史故事中,巴人的诞生总是和水离不开关系。在巴人的建国传说里,廪君正是凭着掷矛和造船的技能在五个部落中脱颖而出成为巴国的君王。

如果说传说早已被岁月描绘得变形,那么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九龙坡区玉龙公园的发现则真正给一百万年前重庆主城的人类活动做了一个侧写。经过半年的发掘,专家在玉龙公园出土了有明显人类打制、加工痕迹的石制品百余件。人们似乎能够看到百万年前九龙坡人在大地上奔跑狩猎的场景。

巴人依水而生,死后也是向水而眠。在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冬笋坝发现的墓葬群里,17座排列整齐的棺材全部头朝江水,甚至连棺材的形制都是仿独木舟的外形。傍水居住的巴人,自古就掌握了操船行舟的技能。巴人三大经济支柱,也依赖于船。捕鱼、制盐、丹砂,巴人的船活跃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铜罐驿墓葬群所在的铜罐镇一带,正是古代巴人的聚居区之一。《巴志》记载:“巴人立市于亀亭”。亀亭正是铜罐镇附近的小南海的古称。而这些文物与资料目前都藏于九龙坡区巴国城的巴人博物馆中。

穿过仿古的城楼,顺着巴蔓子将军的目光远眺,这片土地上有着巴人深深的眷恋。在巴人博物馆,馆藏的不仅有国家一级文物巴人船棺,还保存有新石器时代的石耜、石斧,长41.8厘米的战国时期巴式青铜剑、虎纹戈、圆刃亚腰钺等古代巴人的战争兵器。冷冽的寒光闪耀,远古的巴人且歌且战,千古的心事依然让今人忍不住揣测。

巴人擅战,他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与邻国争夺生存的空间。勇猛的巴人甚至参加了牧野之战,《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后来周人分封,将巴氏封为子国,简称巴国,建都江州,包含了渝中区九龙坡区在内的广大地区。据说,周代纪念武王伐纣的“大武舞”,即取材于巴人的武舞。巴人的勇猛在史书中并非昙花一现,《晋书·乐志》记载,汉高祖定三秦,巴人依然作为前锋立下了汗马功劳。

提到勇猛的巴人,又怎么能忘记刎首留头的巴蔓子将军。“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巴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这三城包含的鱼邑、巫邑正是巴国盐业重镇,也是巴国的经济命脉。不得已的巴蔓子将军以头授使,保全国土,其忠贞刚烈可见一斑。幽暗的巴人博物馆中,历史静默,光影在斑驳的墙影上复活。有人呢喃,有人窃窃私语,让人不由得沉浸在巴人的灿烂历史中。

图说:似乎凭水而居的巴人已经习惯了迁徙,驿路争铎,驼铃依旧在回响。

走马古镇,行酒四方

巴人善战,也因为战争而不断地迁徙。丰都、涪陵、重庆、合川、阆中等地都曾当过巴国政治中心,其控制范围也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迁徙,造就了巴人能打敢闯的品格。东往的长江,西去的驿路,都能看到巴人前赴后继的身影。一代一代的巴人,也不断地把外来的文化融入本地生活,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驿路漫漫,九龙坡正是巴渝大地西去的桥头堡。走马古镇,车马喧嚣,人声鼎沸。一壶浊酒暖热了身体,大道迢迢,前程可期。

走马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这一时期巴渝大地远离了中原的纷扰。最近的硝烟似乎也就是子弟们随着汉高祖的大军鼎定三秦,狩猎中原。较为平静的生活却为商路的繁盛奠定了条件。成渝自古一衣带水,往来交通自然是最先得益的地区,走马就是成渝古驿道的必经之地。

《巴县志》记载“(重庆)正西陆路八十里至走马岗交璧山县界,系赴成都驿路”,走马岗就是走马场镇的别称。走马不仅能够用来形容此地驿路的繁荣,得名更是源于走马古镇建在一座形似奔马的山岗之上。以形赋意,走马似乎天生就应该繁荣。走马的地理位置优越,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南来北往,西去东进的商贾、力夫、马队络绎不绝,在这里汇聚一齐,甚至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到明代中叶的时候,走马已然繁盛一时。从如今的走马就能够窥见曾经九龙坡地区的历史面貌。

现在的走马古镇已然繁华不在,却能够从中窥见当年盛况以及古代巴渝人民的生活侧影。走马古镇至今仍保留着赶场的民俗。这一天,平日里冷冷清清的街道变得热闹起来,人群摩肩接踵,吆喝的小贩儿、喝茶的大爷,烧着热水的剃头匠以及各种传统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最值得一看的大概是在关公武庙戏楼听戏,浓墨重彩,似乎一如当年。

这还不过瘾,可以在戏楼下的茶馆听故事,上好的绿茶泡在沙缸里滤净的雨水里,故事有了温度,那是巴渝大地的千年风云。这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民间故事。关武庙茶馆的对联似乎很能说明说故事在走马的风靡:“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走马故事除了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镇还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曲艺之乡、中国传统村落。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庆城,在这片大地上落地生根的不只是走马故事,九龙坡现在有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8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2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九龙楹联、白市驿川剧、含谷火龙、华岩寺浴佛节日……多彩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积淀,代代传承。

青山绿水好风景,历史的转折点

九龙坡区的定名颇为传奇,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重庆最为出名的机场有两座,一座是见证了重庆谈判的九龙坡机场,另一座则是鼎鼎大名的飞虎队司令部所在的白市驿机场。而这两座机场都位于九龙坡区。历史赋予了九龙坡重要的责任,有趣的是“九龙坡”这个名字也是在这个时候登上的历史舞台。

1945年,重庆谈判时期,《新华日报》记者在报道的时候因为“铺”和“坡”音相近,误将“九龙铺机场”报道为“九龙坡机场”,从此“九龙坡”一名得以流传。1955年10月24日,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府)决定将第四区定名为“九龙坡区”。

近代,九龙坡发生的事还有很多,默默积蓄的力量等待着喷涌而出的一瞬间。在鹅公岩到张家溪面向长江一面的岩壁上,曾经开凿了116个岩洞,这里正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的所在地,也是后来为前方输送战药的国民政府第一兵工厂的所在。现在这里已经被开辟为抗战兵工旧址博物馆群落,记录着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

而在九龙坡的六店子,刘伯承曾经在这里买了一处晚清民居,并在这里和杨闇公、朱德、等人召开中共重庆地委会议,领导制定了顺泸起义的方针。1926年12月的顺泸起义,是八一南昌起义前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掌握革命武装,举行武装起义的第一次重要尝试。刘伯承离开六店子旧居第二年,在铜罐驿镇的周家大院,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扩大会悄悄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在这座古镇正式成立。

星星之火燎遍川东大地,九龙坡的人民也用行动书写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川东名刹华岩寺几经扩建,名震川东。抗战期间,50多位僧人自发成立救护队,在日机轰炸下抢救伤员。

14_副本.jpg

陈泓州文  刘汪洋 李文勇 杨颖 杨孟 王军 林丽江图 九龙坡旅游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