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特产传说(126)丨重庆火锅发源于自贡或泸州?呵呵呵,开玩笑吧!
09-14 22:34:17 来源:​水煮重庆公众号

QQ截图20180914224152.png

水煮重庆公众号消息,度娘了一下,居然出来一堆论重庆火锅发源于自贡、泸州的文章。之前也有人给我提过这么一嘴,没有让本人引起重视——开玩笑,这怎么可能嘛。后来,研究出“重庆火锅发源自贡”这个结论的朋友,在我那篇“重庆火锅的起源”一后面留言,还有泸州媒体圈的朋友,也一本正经说他们才是重庆火锅的鼻祖,终于引起我这个反应迟钝的人的重视了。

七种猜想

到目前为主,所有关于重庆火锅起源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些猜想。没有任何有学术价值的证据,遑论形成完美的证据链。

之前,我搜到5种猜想,在上一篇文章中逐一列出了,再加上自贡和泸州两个猜想,就算7个猜想了。不晓得,接下来还会不会冒出第八大猜想。

先说我之前总结的5大猜想:

猜想一:江北起源说。

这是著名作家李劼人的观点,他认为吃水牛毛肚的重庆火锅,起源于江北城。有商贩挑一担,担头有一炉,炉是一大盆,盆内是麻辣卤汁。穷人三五文钱,就可以各据一格,吃一点荤,过一下瘾。直到1932年、33年间,这火锅才在重庆商业场(下半城道门口),登上饭店的大堂;

猜想二:“水八块”说。

重庆火锅起源于“水八块”,即也是街头巷尾小贩挑着的麻辣红锅,大家围着吃;

猜想三:船工起源说。

这个猜想流传很广,大意是说,船工喜欢在船头用一炉一锅,什么东西都扔里面煮着吃,火锅就此诞生;

猜想四:宰房街起源说。

这是十八梯下面的一条老街,当年是回民宰牛的屠场,据说他们不吃内脏,就扔了,穷人就捡来,加上麻辣等作料,烫着吃——火锅就此诞生;

猜想五:杂菜起源说。

杂菜,在北京叫“合菜”。说是当年大餐馆,每天很多剩菜,厨师们就把这些剩菜集合起来,加上麻辣作料压住怪味,卖给穷人。穷人拿回家,将就吃剩的麻辣汤汁,继续煮菜,火锅就此诞生。

再介绍自贡和泸州的两大“起源说”。

自贡起源说。

理由是水煮牛肉和重庆麻辣火锅的相似度。水煮牛肉是用汤煮,要用豆瓣、辣椒和花椒,所以重庆火锅起源于自贡。起源时间则是1930年代,因为水煮牛肉的发明者叫范吉安,这位活了95岁的烹饪大师是在上世纪30年代发明的水煮牛肉,然后水煮牛肉演变成火锅,逐步传到重庆。

QQ截图20180914224201.png

到底是水煮牛肉模仿的重庆火锅

还是重庆火锅学习的水煮牛肉。

本来不是个问题

却被搞成了问题。

泸州起源说。

这个还是泸州餐饮协会官方对外公布的。据说1821年——1851年间,在泸州小米滩的船工,用辣椒花椒放锅里熬汤煮菜,火锅由此诞生,再通过船工传到重庆。还有人说,为了感谢泸州人在小米滩发明了火锅,所以重庆人把江北城外的一个地方,更名为“米亭子”,以表感谢。

自贡和泸州

重庆火锅起源于自贡,这个基本上是呓语,毫无证据支撑,而且轻轻一驳就倒。

范吉安师傅是1930年代发明的水煮牛肉,而重庆火锅至少在1920年代初,就已经定型,并端上了餐馆的桌子。把时间节点一排列,真伪立辨——除非你说水煮牛肉不是范师傅发明的,那估计自贡整个餐饮圈都要炸毛。

所以,我猜,更像是范师傅借鉴了火锅做法,而发明了水煮牛肉——把牛肉片放到火锅汤里,煮一下,再起锅加刀口海椒,用热油淋香。范师傅的这个发明,也非常了不起。

用两个菜品的若干相似点,来证明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源头,在逻辑上完全说不通。川味红烧肉也有辣椒、花椒、豆瓣,也有汤,还要熬煮一阵子,是不是川味红烧肉更有理由说它是重庆火锅的源头?

至于泸州起源说,这个还真像有那么一点点道理。

虽然,我不赞同船工发明了火锅——我的观念是:重庆火锅一定是多个源头发起,在相当长的时间后,逐步多源汇流,才形成了重庆火锅这个传奇物种——但是,船工乃至其它什么老百姓,在生活中把辣椒、花椒、豆瓣和水,放一起,熬出底料煮食。这是随着辣椒出现,不可避免的历史洪流。

用汤煮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主体饮食方式之一,已经几千年历史,一点也不稀奇。

有多种证据证明,至少清朝中叶以后,川渝两地的底层百姓,开始使用辣椒。到清末,嗜辣,已经是川渝民间饮食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辣不欢这四个字,就是这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

在汤里面加上麻辣诸料,这个动作,也不一定真是重庆人首创的。一般来说,这个首创者,多半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老百姓,说不定是一位皮肤粗糙、毛发蓬松、一身脏兮兮的船工或者农家主妇。

重庆火锅的意义在于,把毛肚、鸭肠等废物,以涮的方式结合进来,彻底推开了火锅的大门,使其成为人人喜欢的尤物。

两个材料

本人一怒之下,拿出珍藏的两个材料,供喜欢重庆火锅的朋友参考。

第一个材料是老媒体人欧阳平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旧重庆的形形色色”。这篇文章一开头,就介绍了他对重庆火锅的初体验。

那是1920年代初,他家住在江北县城(老江北县城,就是被拆干净了的江北城,即现在的江北嘴)。他家附近有一条冷僻小街叫水沟街,街上有一家卖冷单碗的小馆子“划得来”。这家小馆子生意清淡,后来这家“划得来”引进了火锅,生意一下爆好起来,欧阳老先生回忆,当时他很小,家庭条件也不错,所以不屑于去冷单碗的小馆子(估计家长也不准)。但是又特别想吃,于是就吩咐店家,备齐一套烫火锅的行头,送到家里,才吃到了平生第一次火锅。

QQ截图20180914224212.png

这张经常被引用的照片,是美国人卡尔于抗战期间拍摄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1920年代初,火锅已经开始流行,并进入小店。

同时,欧阳老师回忆,当时最普遍的是“摊子火锅”。城外朝天门、城内较场口为多。“摊子火锅”,就是一露天摊摊儿,旁边一炉一大锅,锅里有井字格,现在叫九宫格。摊摊儿上没有毛肚,只有牛油渣、牛心、牛肝、大肠、腿子肉,素菜是莲花白、大葱和蒜苗三样。荤菜以块论价,素菜以把论价(就是老板抓一把多少钱)。苦力、船工选好一块荤菜,老板就在摊子上“改刀切碎”,吃客们一人一个格子,“也供应白干、白饭。老荫茶免费。至于味道,难说。”

整个20、30年代,就是重庆火锅由摊改店的时代。

欧阳老师回忆,那时,最好吃的火锅还是在南纪门川道拐。“那里不但佐料地道,质价便宜,更主要的是与宰牛场毗邻。刚解割的牛肉、内脏送进店来,极新鲜地烫食怎不可口?”。

第二个材料是老作家李华飞写的“重庆毛肚火锅的变迁”一文。李华飞老先生(1914—1998),年龄应该和欧阳平老先生差不多。这篇文章中,他认为,重庆火锅最早的形式其实是一种汤锅,大约在1891年开埠前,一直比较流行。这种汤锅,开在石板坡一带,老板去附近宰牛场收不成形的牛肉、牛杂,和干海椒、香料一起混煮,店里没有烫菜涮菜,所以还不能叫火锅,而叫“牛杂汤锅”。

直到重庆开埠后,人口激增,这种汤锅的形态开始演变。“菜园坝一带的老板将‘汤锅’与‘肚杂’分开,添设了铜锅加井字格的‘毛肚火锅’”,也就是说,烫食为主的毛肚火锅,和纯煮食的牛肉麻辣就此锅分开,毛肚火锅诞生了。

李华生回忆,毛肚火锅进城,第一波是在临江门。

当时临江门很多船工,经常慕名过来打牙祭。有老板灵机一动,干脆去临江门开一家,而且提档升级,开始用砂炉、砂锅。由于砂锅比桌子高,要烫火锅不方便,于是,老板又灵机一动,把凳子加高,食客坐在高板凳上,脚踩桌弦,这就生成了老重庆的一景,也就是后来马识途写的“就低桌子,坐高凳子,脚踏桌横子,赤着膊,豪吃豪饮豪言豪叫,才真叫吃重庆火锅。”

可见,这个习惯,在重庆一直沿袭到40年代。

第二波是“1930年前后,米花街(现在八一路一段)突然出现了几家火锅店”。

之前的火锅是吃牛杂,这几家有重大革新:由于离大阳沟菜市场进,所以新增了鳝鱼片、活鲫鱼、猪肝、猪腰和肉丸。食客也从穷光蛋扩展到教师、公务员等普通市民。

抗战期间就是火锅大发展的时代。各种豪华火锅开始出现,菜品也越来越多样化。

这就是欧阳平和李华飞这两位老先生的亲身经历。

当然,除了这两位已经过世的老先生的火锅亲历记,还有其它关于重庆火锅起源的说法。

比如火锅起源于“水八块”说。这个我个人觉得不靠谱。80年代编著的“川菜烹饪事典”中,明确说,“水八块”就是凉拌鸡。老重庆的回忆中,“水八块”也确实是一种凉菜,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些地方都还有:也是游动商贩,挑一担子,一头是冷的麻辣调料,一头是串好的猪杂,用猪杂串串去麻辣调料盆里蘸着吃——这就是重庆的“水八块”。怎么看怎么像“乐山钵钵鸡”,和我们的重庆火锅,半毛钱关系都没得。我还读过有人回忆,他小时候在菜园坝到两路口的坡坡上,怎么和一帮熊孩子欺负卖“水八块”的商贩的文章,他文中的“水八块”,也是这种“乐山钵钵鸡”。

另一种比较有道理的说法,认为重庆火锅起源于“杂菜”。也是由一些老先生编著于90年代的《重庆民俗概观》一书就持此说。上篇文章已经略有展开,此不赘。

重庆火锅,起源各说不一,但是都源于重庆,应是确当的。

在发展过程中,不同起源之间相互影响、渗透,最终形成了这锅通红火辣的重庆火锅,让我们终得以大饱口福。(有删节)

原标题:有人说,重庆火锅发源于自贡或泸州——我可以说两句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