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邹容16岁时两封家书首度公开:人人畏死何谈杀身成仁
03-30 19:06:47 来源:上游新闻

编者按——

清明将至,缅怀先贤、祭奠祖先,既是弘扬优秀品德、坚定信念,更是对先人遗训教诲的传承。自古以来,清明节,在中国人眼里都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节日。

在这个日子里,是古人与今人交流情感的日子,希望与缅怀同在。在过去,人们的交流方式主要靠写信,家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更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当年,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无数热血青年为国而舍家决意赴死!

战争虽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在烽火岁月中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今天,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我们依然能读到先烈们坚定的信念与信仰,也能读到他们对家的思念和牵挂,读到硝烟和烽火、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今天,我们首先要重温和讲述的,是邹容和他首度公开的两封家书。

邹容,重庆巴南人,后随家迁至渝中区夫子池。

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他堪称最具影响的革命先驱之一,参与发起组建中国同盟会。他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年仅18岁便写作《革命军》一书,为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为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

《革命军》被誉为中国的《人权宣言》。

为此,邹容献出了年仅20岁的生命。

这些,想必读者和网友们都很熟悉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邹容16岁时分别写给父母、哥哥的两封家书。在这两封家书中,邹容言志报国,怅诉亲情。

18岁便写出《革命军》

“这两封信均作为邹容16岁时,其眼光之长远、常怀忧国之心,与其少年身份相比,实为让人惊叹。”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周勇告诫上游新闻记者:“要读懂邹容的家书,一定要了解邹容其人。”

邹容出生于重庆巴南区木洞镇,幼年曾在巴南木洞读书,后随家迁至渝中区夫子池附近居住,其父辈均经商,为一方富豪。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典型的“富二代”,但在他身上却绝无纨绔子弟习气,内心早早播种下革命的火种,求国家于贫弱之精神。

邹容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最具影响的革命先驱之一,参与发起组建中国同盟会。他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年仅18岁便写作《革命军》一书,第一次提出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并制定了详细的政治纲领,被誉为中国的《人权宣言》。

《革命军》也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为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副其实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 

16岁时两封家书首次公开

正是因为《革命军》一书,邹容献出了年仅20岁的生命。

“邹容英年早逝,遗物更少。两封家书,是仅存的手迹,也是我们研究烈士思想轨迹的唯一资料。”清明将至,重温这两封家书,不禁让人敬仰、暖心,让我们后人读到了一个英勇先烈温暖的亲情。

两封家书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周勇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邹容的这两封家书,是1974年由邹容后人所捐赠。两封家书均为邹容即将赴日本留学前所写,一封给父母,一封给兄长,家书内容既展现邹容立志报国,决意探寻救国救民真理之决心,又展现了在家中为人子,为人弟的普通亲情人伦之情。

周勇说:“今天,这两封信是首次对外公开,值得细细品读。”

致父母慷慨激昂明志报国

第一封信,是邹容写给父母的。他当时正在成都考官费留学日本资格,这封信既是给父母报保平安,同时表达对父母感恩之情。而信中另一层深意即言明个人志向:当代中国积贫积弱,青年人当努力奋斗,以寻求拯救国家危亡的良策。

邹容写信当年,正值甲午战争战败,满清政府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割地赔款。邹容内心愤恨,国事衰危,便立志远走海外,寻找救国救民新思想。

写此信有一个背景,当时邹容的富商父亲给了邹容两条路:考科举入仕或回家经商。但邹容却希望能留洋接触新思维新知识。正在他与旧家庭抗争之时,他的舅舅也给他来信反对他留洋。邹容舅舅在信中说“中国之弱,仍是天运盛衰之理……天下汝一人岂能挽回……”

信中劝邹容“何必别生他念”,并用戊戌六君子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为例,告诫邹容如果革命,自己失去生命不说,还会波及父母。

邹容在信中节选了舅舅的原话并进行了驳斥。他写到,舅舅的话“思之未偿无理”,知道是对自己好,但却是腐朽之见,不以国事、天下苍生为念.。他说“人人俱畏死,则杀身成仁可无言”意为如果人人都怕死,又何谈杀向成仁呢。

邹容认为,中国如此,正是因民族惰性使然。“仁义所在,虽粉身碎骨不计,乃人之义务也。”

“谁能想到,这番话竟然出自一个16岁少年。”聊到激昂处,周勇不禁朗诵着其中的句子,更评价到:“当时的邹容还未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但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的精神。”

致兄长念亲恩重情重义

如果说第一封信展现的是邹容慷慨激昂的文风之后,第二封邹容写给哥哥的信却文风激变。全文诉亲情、念亲恩,和出国留学未能在家侍奉二老的遗憾。“临书怅怅,几不知流涕之自出也。”

用周勇的话说,“邹容兄弟俩虽志向不同,但亲情深厚。”

哥哥一直期望考科举而入仕,邹容于是在信中劝哥哥,“科举制度从此绝矣”希望哥哥不要于存此心。并表达自己观点说,现在国家已经这困难了,为何还要花费大量金钱来兴科举,写作无用的八股文,这些于天下和国家“何所裨益?”

信中说“兄明察者也,切无奔走于词章帖括中,以效忠于前人;其从事于崇实致用之学,以裨于人心世道也可。”简单地说,就是希望哥哥能多学习一些有用的学问,才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民。

同时,他还和哥哥开起玩笑称,近来哥哥身体强健不少,应是没抽洋烟的效果。并画一朵梅花送随信赠兄。

书信下一段则主要交待家事,父母有小疾,身体虽还可以,但精神已不如从前。回家后又发现嫂嫂与父母大人有点小矛盾,不免心中担忧。但自己远行在即,可能要五年才回,所以邹容担忧自己远走之后,哥哥又远在荆州经商,家中老人无人照料,家中大小事无人替父母分担。

所以他劝其兄,如果在荆沙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不如早回重庆。“仍同两大人居,以代趋承色笑,是则弟之大幸也。”意思说哥哥要是回来与父母同住,让父母心情愉悦,是他的大幸。

写至最后,邹容说自己不觉心有戚戚,感慨良多,不知不觉流下眼泪。

两封家书展现志士柔情

邹容如愿去到日本,一到东京,便被那里如火如荼的爱国救亡气氛所感染。此时,他给自己改名叫“邹容”,意为从此“容颜改变、脱胎换骨”。

然而,天不假年,因革命军一书,邹容入狱,个性刚烈的他被折磨病死狱中。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正是因为有了邹容这样的革命志士,才能在旧中国黑暗动荡的时局下,依然不断涌现有识之士,如雄鸡一般啼叫不止。

“过去,对邹容这个人的认识,重在展现其革命之刚烈一面。”周勇说,正是因为这两封珍贵的家书,也让大家看到了革命志士柔情的另一面。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在革命洪流中,他们是先锋,是战士,是英雄,铁骨铮铮,流血不流泪。在普通的家庭里,他们是儿子,是兄弟,是普通人,该笑时笑,该哭时哭。

周勇说,两封家书,给后人展现出一个真实、性情,更易于触摸的真英雄。中国要强大,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正是需要千千万万普通青年人,以热血之躯,忠诚之魂,换祖国强大之势吗!

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