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相见时难别亦难”诞生于安居古镇?
07-18 10:08:59 来源:重庆日报

433b283ee5787b0ed0ec00ece254c0e06b06192e.jpg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千古名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抒发的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千百年来打动过无数读者。

你知道这首凄婉动人的情诗,有可能就是诞生于安居古城吗?

唐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应时任西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前往梓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任职。

“位于涪江沿岸的梓州蚕桑业十分发达,联想到《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这首诗写于梓州。”铜梁区诗词学会会长曾凡久说,在考证了众多资料后,他却认为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很有可能诞生于安居古城。

为何说《无题》诞生于安居?

2017-07-18-0098.jpg

旧时“安居八景”之一的“关溅流杯”所在地。

“说《无题》诞生于安居,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涪江中下游地区几乎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蚕桑养殖区,安居也不例外。”曾凡久说。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在此诗中提到的“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在涪江沿岸的蚕桑养殖区内,拥有王母娘娘传说的就只有安居古城。”曾凡久说。

安居的王母娘娘传说又是从何而来呢?

“来自这里。”站在涪江与琼江的交汇处,曾凡久指向了琼江沿岸山壁上三个被绿荫掩盖的山洞。

“安居自古以来就有王母娘娘的传说,相传母系氏族时期,西王母就带领部落居住在这几个山洞里。”曾凡久说,这里也被称作“冠山古洞”。

王母娘娘居住过的山洞也吸引了众多文人慕名而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合州(今合川区)做通判时,曾慕名而来并留下《书仙台观壁》一诗,“赤水有山仙甚古,跻攀聊足到官心”,说的就是在安居的“冠山古洞”前,诗人踮着脚努力往里看的情景。

“结合蚕桑养殖区的位置和王母娘娘的传说,因此我认为这首诗很有可能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任职期间,到安居游玩时写下的。”曾凡久说,目前安居古城文化研究会正在继续查找资料,对此进行考证。

“安居八景”诗意浓

2017-07-18-0099.jpg

明安居古城图。(安居古城文化研究会供图)

隋开皇八年(588年),原名赤水县的安居古城正式建县。依山俯瞰,安居古城下,历千里而入境的涪江,与篼溪、琼江、乌木溪水交汇于此,上溯川西、川中,下通重庆。

除了李商隐外,千百年来,风光旖旎的安居古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其中,诗意最浓厚的地方要属“安居八景”。

站在琼江边眺望,远处的波仑山上孤零零地矗立着波仑寺。“过去寺庙旁有一颗罗汉松,夜间月亮从山后升上来,飞挂在老树虬枝间,就像人的手将月亮捧出,这就是‘安居八景’之一的‘波仑捧月’得名的原因。”曾凡久说。

“安居八景”中的其他地方也不乏诗篇。“溪上杨花飞似雪,扁舟一叶趁斜曛”,清代文人张鹏翮曾吟咏过“关溅流杯”之美;“势挟岷峨腾浪起,雄盘巴蜀待云还”,清代文人周际同在遍访“安居八景”后,写下了《安居八景诗》,流传至今。

71.jpg

不过今天,“安居八景“中的一部分已经杳无踪迹,如清咸丰《铜梁县志》中记载的“隔江渔火二三,星犹随艇子摇漾渡江而来”的“圣水晚眺”,我们只能通过当地人的口述去感受。

“小时候我还见过诞生‘圣水晚眺’美景的圣水寺,寺庙前滚滚而过的涪江,在夕阳映照下闪着金光,通体明亮,但是现在这样的景象再也见不到了。”安居古城居民何文田十分惋惜地说,“疎钟声逐晚云飞,江上浮岚暗湿衣”的画面,人们只能到周际同所写的《圣水晚眺》中去追寻了。

好在安居古城的地形千百年来未发生重大改变,城内的古建筑也有部分存留至今,在此基础上,古城的恢复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以后我们还希望能够将‘安居八景’完整恢复,并融入古诗进行开发,让诗意在安居重生。”曾凡久说。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诞生于安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