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一线 > 正文
父亲在村里行医四十载,儿子学医归来准备接班
11-18 10:02:48 来源:

“真是山路十八弯啊!”

11月7日上午,记者一行由武隆城区前往该区土地乡小岩村,前往路上,同伴不禁连连发出上述感慨。土地乡卫生院院长蒋小华的车技虽然扎实,但数十公里的路程难有百米直路的现状,也着实让同行的小伙伴们个个头晕目眩,感叹进山不易。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一行终于到达目的地,也见到了故事主人公——窦远水、窦金谷父亲。

行医四十载 他从赤脚医生一步步走到现在

(窦远水在为村民抓药).png

(窦远水在为村民抓药)

身体硬朗,眼睛有神,话不多,这是记者见到窦远水的第一印象。记者眼前这位年近花甲的老者,已在村里行医四十载,从赤脚医生开始,一步一步,走遍了村里的旮旯角落。

在村卫生室里,村民熊小军前来领取医保卡,窦远水见状,立马给他贴上了二维码。“贴上二维码之后,他去大医院看病就可以享受贫困户的政策了。”据窦远水介绍,建卡贫困户看病,其自付比例将不超过总费用的10%。而给贫困户的医保卡贴上二维码以便识别这个工作,就落到了村卫生室,也就是窦远水身上。

窦远水说,平时村里的医疗工作,比如像村民医保卡的管理、乡卫生院义诊活动的组织等等,都是村卫生室来完成,“就是给大家带来方便,肯定不收费的。”

在小岩村行医40年来,窦远水给村民们带来的方便又何止这一项呢。据小岩村村主任窦兴龙介绍,上世纪70年代,窦远水看着身边的乡亲们因为离医院太远,生病了不能及时就医,于是决定弃农学医。经过学习讨教和参加乡里、区里的组织培训,经乡里核准,窦远水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在村里行走起来。“那时候哪个屋头有人生病,窦医生一喊就到。”窦兴龙说。

由于窦远水医术过硬,口碑极好,不仅本村村民信任,周边村社甚至相邻乡镇的病人都常找他看病。“他们两爷子(两父子)不怕吃苦,哪家在村里口碑”2004年,村里卫生室建立起来,但由于没有场地,卫生室仍只能开在窦远水的家里。后来随着村里小学的撤消,村卫生室设在了小学处,硬件设备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小岩村卫生室接诊日志).png

(小岩村卫生室接诊日志)

大年三十仍坚持出诊救人 365天几乎从不休息

赤脚医生时代,窦远水就坚持为村民看病,有求必应。2004年村里建起卫生室后,窦远水天天守在卫生室,几乎全年无休,即便是大年三十晚上,遇到村民受伤,窦远水也是立马提着药箱就走。

窦远水的儿子窦金谷告诉记者,有一年大年三十,一家人正围在一起看春晚,突然接到一位村民的求助电话。原来,适逢春节,这位村民在放鞭炮时不小心炸伤了手。听到消息,窦远水丢下家人,立马背着药箱前去救治。40年来,不知多少个寒风凛冽的晚上,窦远水背着药箱,靠着手电筒的微弱之光,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行在大山里,只为让村民在生病之际,第一时间能得到医治。

村卫生室条件有限,遇到危急重症不能治疗,窦远水、窦金谷父子总是及时与乡卫生院和区里的大医院联系,做好转诊。今年5月,小岩村村民夏玉红突然腹疼头晕并伴有呕吐,在村卫生室治疗一天不见好转后,窦氏父子立马联系了乡卫生院和病人家属,最终病人并检查出腹膜炎,在卫生院治疗七天后出院。

(父子二人在村民周朝谷看病).png

(父子二人在村民周朝谷看病)

在窦远水40年的行医过程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出于对职业近乎“较真”的坚持,窦远水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但在钱的问题上,窦远水却又丝毫不较真起来。

在村卫生室,窦远水有一个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许多人的名字和欠钱金额,但他却从不以此为据催村民还清药费。“说老实话,窦医生真得很好,我经常拿药了钱欠几个月再给,他也不催我。”小岩村67岁的李治碧说,自己因为年纪大,经常到村卫生室看病拿药,有时候欠药费好几个月甚至一年,窦医生也不会催她。窦远水说,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乡里乡亲,不好催的,他们有了钱自然会给我。

付出总有回响,坚守总有回报,2012年和2013年,窦远水连续两年被区里评为“优秀乡村医生”。

儿子学医归来给父亲当助手 工资少也要继续守护村民健康

“这个(电脑)打字还是我孙女教我的,其他(功能)的操作不来。”窦远水虽然医术好,但随着年纪增大,在面对一些新科技时往往束手无策。好在,儿子窦金谷学医回来,成了他的好助手。

据窦金谷介绍,父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他就帮父亲打针输液;父亲不会使用现代医疗器械,他就在一旁手把手得教;父亲不会操作电脑,他就代替父亲操作……两父子互为补充,撑起了村卫生室。

(父子二人在村民看病).png

(父子二人在村民看病)

其实,既是医生也有建造师资格证的窦金谷,原本可以在外面开诊所、搞建筑挣大钱,不用留在偏远的村里,但他却放弃了那些诱惑,选择了和父亲一起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据了解,2004年开始担任村干部后,窦金谷一直想为村民做一些事情。看着父亲的一天天老去,窦金谷开始担心,若父亲哪一天身体不行了,谁来担负起村卫生室的担子。于是,窦金谷选择了子承父业——2007年,窦金谷前往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修学习,经过3年学习,窦金谷回到村里,成了父亲的助手。

如今,窦金谷的老婆在区人民医院工作,孩子也在城里,但他却放不下这里的乡亲,没有选择去城里和老婆孩子团聚,“只是周末去一趟城里”。窦金谷说,留在村里不是为了钱,只是想让乡亲们在头痛脑热时能有个人帮忙看看。(文/图 王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