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中联办副主任走访香港住房困难市民,对方哽咽:原来还有人关心我
10-06 18:59:03 来源: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消息,“真没想到会有人来看我,原来还是有人关心我的。”当中联办副主任陈冬来到九龙深水埗居民林女士家时,林女士感动到近乎哽咽。

现年53岁的林女士丈夫病故,子女移居内地,自己独自住在不足15平米的劏房内,公屋轮候9年仍不见希望。两年前,她遭遇车祸后失去工作能力,只能一边等工伤判决,一边靠领取综援为生。

在走访深水埗南昌街住户刘先生家时,中联办副主任尹宗华诚恳真挚地表示:“虽然一次走访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了解基层困难,听到真实声音,在举国欢度国庆的日子里,不能忘了香港基层市民。”

据香港中联办10月5日消息,今年国庆期间,香港中联办启动“落区聆听 同心同行”活动,在约一周的时间内组织各级干部员工深入基层社区,了解市民生活。自中联办主任骆惠宁走访“笼屋”住户后,中联办领导班子成员集中走访住房困难市民,了解住户实际困难、表达中央关怀、传递生活信心。

香港房屋问题一直以来成为社会发展的困扰。图为基层市民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劏房内。(香港文汇网资料图)

传递中央关心,倾听市民心声——

“有你们关心我们,替我们考虑,我们很高兴很踏实”

“真没想到会有人来看我,原来还是有人关心我的。”当中联办副主任陈冬来到九龙深水埗居民林女士家时,林女士感动到近乎哽咽。现年53岁的林女士丈夫病故,子女移居内地,自己独自住在不足15平米的劏房内,公屋轮候9年仍不见希望。两年前,她遭遇车祸后失去工作能力,只能一边等工伤判决,一边靠领取综援为生。

她说,一直觉得自己很不幸,生活一团糟,“现在住的地方也贵,租金要4100,自己身体没好利索,也没办法工作”。

“再困难的问题也会有解决办法的,要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关心你。”陈冬一边倾听,一边安慰鼓励。他说,骆惠宁主任9月30号看望“笼屋”住户时就说过,“香港同胞的烦心事,始终牵动着中央的心”。中央一直很关心基层市民的生活,我们会竭尽全力推动解决大家的现实困难,“地区工作人员也会很好地为你服务,遇到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多跟大家说。”

2日下午,陈冬副主任来到新界上水乡莆上村,与少年警讯交谈(图自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网站,下同)

林女士听后不停点头,对陈冬说,虽然生活辛苦,但有中联办领导的关心和地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她会努力生活。

“虽然一次走访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了解基层困难,听到真实声音,在举国欢度国庆的日子里,不能忘了香港基层市民。” 在深水埗南昌街住户刘先生家中,中联办副主任尹宗华诚恳真挚的问候,让负担沉重的一家人心中涌起阵阵暖意。

4日下午,尹宗华副主任走访6家中小旅行社,与香港中国旅行社负责人交流。

深水埗南昌街是香港较早发展的街道,两侧是众多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唐楼。现年75岁的刘先生退休前曾做过保安,妻子从事饮食业,是家庭唯一经济支柱,儿子读小学,目前所住的是向政府申请的过渡性房屋,轮候公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月租金2700,比劏房便宜约一半,面积也大了一倍多。”刘先生告诉尹宗华,住房的问题暂时缓解了,但过渡性房屋的续约期只有2年,到期还要再想办法。

“不要担心。”尹宗华赶忙说,有中央关心你们,特区政府也在想办法,大家一起努力,日子一定会逐步好起来!

“中央领导好啊,‘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提法太对了。”刘先生说,中央派你们来关心我们,替我们考虑,我们很高兴很踏实。

体察生活冷暖,传递民生诉求——

“我住了10年的劏房,轮候了18年才等到这个公屋”

公屋,是香港为低收入家庭和新来港人士提供的公共租住房屋。据香港房屋委员会统计,截至2021年6月,香港740万人口中,有超过210万人居住在公屋中。

中联办秘书长王松苗探望的新界大围熊女士一家四口,早年轮候到了建于80年代的老式公屋新翠邨。随着儿女逐渐长大,如今他们也开始为房子发愁。

“儿子15岁了,女儿也9岁了,孩子大了,一家人挤在28平米里,总是不方便。”熊女士对王松苗说,家里主要由丈夫在家具公司打工,公屋租金也很便宜,日子过得去,只是觉得委屈孩子们,更担心公屋周边学区质量不好,下一代只能继续住公屋。

王松苗听后表示感同身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调整公屋面积的诉求合情合理。他表示,这些年不仅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努力,中央政府也特别关心,陆续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相信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各方携手努力,就能让香港市民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公屋供应不足,已是香港民生之痛。本届特区政府承诺建9.65万个单位,但轮候公屋的平均时间仍连创新高,达5.7年之久。

在九龙土瓜湾,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探望了益丰大厦劏房住户苏女士。今年40岁的苏女士是一位全职太太,丈夫做装修散工,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受疫情影响,有时候一个月也只有几天可以开工。像苏女士这样的家庭,轮候公屋几乎是他们改善居住条件的唯一机会。

苏女士所租的这间不到20平米的劏房,是由一套房分隔出来的3间中的最大间,除了苏女士夫妇和她一双儿女,另外2户还住着3个人,面积更小。厕所是没有窗户的“黑厕”,可以闻见楼下餐厅排上来的油烟。

苏女士说,前段时间,他们一家终于等到了公屋,目前公屋正在翻新,等入住通知。“我住了10年的劏房,轮候了18年才等到这个公屋。”苏女士说,这还是在儿子、女儿出生后有加分,调整了申请面积、重新排序后才很不容易申请到的。

得知苏女士家里有2个小朋友,卢新宁特地给他们准备了儿童口罩和儿童读本。在与苏女士聊天时,她3岁的女儿一边欢喜地翻阅着新到手的儿童读本,一边拉着卢新宁的手。

卢新宁轻轻搂住小朋友感叹,“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长大,实在太对不起他们了。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香港能尽快彻底告别劏房。”

推动良政善治,为市民加油打气——

“看到你们的努力工作,我们也会对特区政府增添信心”

近两年,基层市民的住房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区政府除多方觅地造屋、增加资助房屋和过渡性房屋供应,还在研究劏房租务管制,一些政团成立“告别劏房行动”,画出告别劏房的路线图。

“住房是香港好多人最想最盼的事,也是我们心中的痛。政府好多工作要改善,不过看到你们的重视和努力,我对特区政府也增添了信心。”家住港岛南区华富邨的李先生见中联办副主任何靖时,如此感慨。

30日下午,何靖副主任来到新界北,探访香园围凤凰湖村村民。

华富邨是香港最有名的公屋之一,已有50多年历史,预计将于2027年开始重建。李先生一家五口挤在20多平米的空间内,居住空间狭小,生活诸多不便,对子女成长影响不小,迫切希望置换公屋,但以现在的轮候时长看还很无望。

“住房确实是市民最关切的问题,各方面都要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难题。听说政府己将华富邨列入重建计划,当区居民有望改善居住环境。香港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将为特区政府做好经济民生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何靖宽慰他说,希望他对生活保持信心,中联办一定会向特区政府反映他的意见。

在葵涌,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走访了石荫邨公屋住户刘女士,关切地询问生活状况。现年50岁的刘女士是一名社团骨干,丈夫受伤致残后,她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由于孩子患有过度活跃症伴有轻度自闭,加之丈夫身体不佳,一家人常往医院跑,公立医院漫长的轮候时间令她苦不堪言。

2日上午,谭铁牛副主任来到来到位于铜锣湾怡和街1号的香港大厦,探访中医诊所。

尽管生活艰难,刘女士仍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帮助更有需要的街坊,她的丈夫不愿成为家庭负担,仍外出兼职打工,赚钱帮补家用。谭铁牛对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示赞赏,并仔细询问刘女士生活还有哪些困难,有什么需要中联办协调解决的。

“希望特区政府加大对弱势群体帮扶力度,尤其要关注伤残人士家庭,增加伤残津贴及缩短等候问诊时间。” 谭铁牛表示,相关诉求他会及时转告,争取有个好的结果,“中央十分关心香港的发展,关心广大市民的生计,香港一定会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看望东涌逸东邨公屋住户梁女士时,中联办副主任罗永纲了解到,今年74岁的老人独居东涌超过10年,早年在九龙亚皆老街从事国标舞教学工作,现退休在家靠领取综援生活。由于健康状况不佳,每周都要去医院检查复诊。

2日,罗永纲副主任走访九龙区服装店。

梁女士说,有义工的帮助,日常生活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未来的养老与医疗还是让自己有很多的顾虑和担心,希望特区政府对独居老人群体针对性改善现有政策,解决后顾之忧。

罗永纲听后立即表示,梁女士反映的独居老人问题,一定会通过有关方面及时转告,同时嘱咐地区工作人员要经常来看望、照顾梁女士。

梁女士感动地表示,大家都太忙了,不用为她费心,罗永纲回应道:“为您忙,为老百姓忙,是我们应该做的。相信通过中央与特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国两制’之下的香港老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网站截图

原标题:中联办七领导走访香港住房困难市民,有市民哽咽:原来还有人关心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