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东风着陆场首次迎来航天员,备份如何变成主场
09-17 13:59:0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地面,在太空出差长达3个月的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终于回家。

而在返回舱附近,直升机刚刚停稳,只见身着橘黄色衣服的空中分队搜救队员如天降神兵,一个个箭步冲锋,奔向返回舱。

空中螺旋桨轰鸣,地上车轮卷尘扬。听到对讲机里传来返回舱的落点位置通报,地面分队指挥员牛永进沉着调度,三路“猛士”车队浩浩荡荡,全速驶向返回舱落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搜索回收分队为了以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方式迎接航天员凯旋,他们付出了很多。

演练中的搜救分队。本文图片来源:<span style=

演练中的搜救分队。本文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备份变主场,迎神十二回家

这是东风着陆场迎来的第一艘载人飞船,因此,对于东风着陆场来说是建成以来的一次全面检验和考核。

东风着陆场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部,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地域辽阔,人烟稀少。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东风着陆场一直作为载人飞船气象备份着陆场。神舟十二号飞船搜索回收任务是东风着陆场由备份变主场后,首次执行航天员搜救任务。

为了圆满完成这次搜救任务,据介绍,着陆场系统组建1支直升机搜救分队、1支搭载伞降队员的固定翼飞机搜救分队、1支地面搜救分队(分成3个小组),着陆区以外周边3旗3县1市地方政府准备了近20支搜救预备队。

正常情况完成任务没有困难,但此次任务还是存在不少难点需要克服。

首先是任务直接准备时间短。空间站工程阶段的载人飞行任务,飞船一直停靠在空间站上,决策返回前的几天才最终计算飞船返回轨道和返回瞄准点,着陆场系统任务直接准备的时间非常短。

其次是需要应对的返回模式多。神舟飞船主要采取升力控制式返回模式,根据飞船状态也可能临机决策启用自旋弹道式返回方式,返回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较大范围偏差。此外,还存在提前返回、推迟返回等多种返回模式,针对各种可能的返回模式,着陆场系统都要做好准备。

演练画面

演练画面

再次是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多。飞船有可能着陆于着陆区以外的异常地域,如山地、沙漠、盐碱地、梭梭林地、水域等。搜救过程中有可能遭遇异常天气现象,如刮风、下雨、沙尘等。返回舱着陆后,有可能出现主伞拖拽返回舱高速滑行、返回舱舱门打不开等工程异常。针对这些异常情况,东风着陆场都作了较为周密的准备,比如直升机上加装大功率探照灯,具备夜间搜索的能力;直升机上加装电动绞车,在直升机无法降落地域可将救援人员施放至地面;研制可在沙漠、盐碱地快速铺设的临时停机坪,为直升机降落创造条件;研制履带式全地形车、配备轮式全地形车,使地面分队具备全地域搜救能力;组建水域救援队,具备水面、水下搜索和救援能力等。

最后是着陆现场救援要求高。经过3个月长期在轨飞行,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要重新适应地球重力环境,在返回着陆最初的几个小时地面重力再适应尤为关键,这个阶段航天员脑部灌注血液量少,立位耐力下降无法站立,也容易出现晕厥等症状。东风着陆场组建了专业的航天员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团队,建设了以直升机、车辆为载体的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平台,设计了舱内、舱旁、载体内医监医保流程,演练了舱内防航天员跌落方案,训练了舱外搬运航天员动作,准备了大风和沙尘环境救援保护措施等。

备而不用,用之必胜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搜救队伍成立于1999年,主要承担航天器搜索回收和航天员搜索救援任务。成立后的17年,在11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中,因历次任务均正常返回,他们一直担负备份任务,甘居幕后守护神舟。

虽然载人航天搜救力量长期处于备战状态,得不到实战检验,但搜救队员们始终秉承“牢记使命备而无患备而有用练为战,矢志航天用则能战战则能胜打得赢”的坚定信念,在高原草地、沙漠海洋,战严寒斗酷暑,爬沙山越风暴,练就过硬搜救本领。

寒冬,大漠,烈风飞沙。一支“猛士”车队疾速穿越无人区,驰向模拟“神舟”飞船返回舱落点;雪日,高原,坡陡坑深。10名机动搜救队员冒着严重缺氧的危险,踏上海拔4500米地域展开实装训练。这是备份时期,航天搜救队员开展实战化训练、提高全域搜索回收能力的场景。

2016年长征七号返回舱搜索回收任务首次启用东风着陆场,首次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进行搜索回收。为了成功穿越这片“死亡之海”,年轻的搜救队员们爬沙山、下草甸,五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沙漠。

在沙漠行车,轻则翻车,重则亡人。为了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驾驶技术,驾驶员们从先下5米的坡,再下10米的、20米的、30米的,最后下300米的坡,循序渐进,一步步克服心理恐惧,提高沙漠驾驶本领。从有人区驶入无人区,从渴望返回有人区到适应无人区,搜救队员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驻训生活。

“有一次综合演练,沙漠里刮起了沙尘暴,没有帐篷,我们就拿那个停机坪的帆布往身上一裹,十几个人扎堆,就那样过了两天,身上都是汗水和沙子……”搜救回收分队队长杜运新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

随着空间站阶段长期驻守、随时备份应急的需求,阿木古郎的四子王旗着陆场退出历史使命,东风着陆场经历几十年的酝酿,从备份到主场,终于站上历史舞台。

2016年6月26日15时41分,绕地飞行13圈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并以其特有的轨迹给地球打了一个完美的“蝴蝶结”。由于返回舱着陆位置不适合直升机降落,20名搜救队员从4架直升机滑降作业,仅用20分钟就完成了所有人员和装备的安全着陆。

成功是最高准则,22年来,搜救队员们秉承敢于拼搏的战斗精神,闯沙漠、上高原、过草地,奔赴陆上海上,转战东西靶场,千里驰骋,风餐露宿,环境再苦不畏惧,困难再大不退缩,只为磨砺搜救利剑。

嫦娥五号探月返回器搜索回收,是中心首次远离本部,转战千余公里,在陌生地域夜间执行的返回式航天器搜索回收任务,也是我国航天搜救系统近20年来执行的情况最复杂、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搜索回收任务。为了打赢这一仗,搜救队员们持续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下进行极限训练,逐步攻克严寒和暗夜搜索回收两大难关。“只要任务成功,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搜救队员郭志超感慨。

万里雪原路艰险,彩裙摇曳嫦娥还。2020年12月17日凌晨1点59分,嫦娥五号探月返回器搭载月壤成功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茫茫雪原,搜索队员们第一时间发现目标,回收工作圆满完成。大漠之上的航天搜救队员们又一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出色答卷。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东风精神是前辈赐予我们的精神所托、力量之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攻坚克难,创造航天搜救奇迹。”杜运新深有感触地说。

刻苦训练,精心准备

任务准备中,他们分片区对着陆区进行全面勘察,充分掌握着陆场地形地貌、重点目标、道路交通、牧民分布等情况,为任务排兵布阵、落区安全管控提供详实依据;组织全员普训,组建通信、无人机等集训营,按照授课、实操、演训、考核4个步骤,对所有定岗人员进行集中强化培训。

针对地形复杂、直升机无法降落等难点,组建集训队,开展野外生存、索降滑降、极限体能、沙漠越野等风险科目训练;针对新着陆场陌生地域,搜索分队多次组织空中勘察,在不同地形组织试飞试降,为应急搜救任务提供有力的空中保障;针对待发段和上升段陆上应急救生任务,组织空地分队进行协同训练和系统演练,通过训练演练+复盘总结持续夯实参试能力。

“阿拉善,返回舱出现大范围偏差,请你指挥搜救分队就近前往搜索!”听到指令后,布阵在弹道返回着陆区的阿拉善民兵搜救力量即刻往模拟落点区域奔袭。这是9月14日全系统综合返回演练的惊险场景。任务前,东风着陆场组织了多次全系统综合演练,预设各类异常情况,检验异常情况下着陆场搜索救援能力和航天员医疗救护、后送能力。

东风着陆场搜索区域达几万平方公里,有戈壁、沙漠、山地、盐碱地、梭梭林地、湿地、水域等七种典型地形地貌,难于搜索。如果遇上风、雨、雪、沙尘暴,会更困难。如果搜索时间延误到晚上,就会难上加难。“我们必须充分预想异常天气、异常地域、异常信息等极端情况,预案多想一层,航天员安全就多一分。”东风着陆场副总设计师卞韩城说道。

针对此次任务特殊情况多的难点,着陆场区指挥部把搜索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形成网格化搜索救援力量,并预设了6大类32项极端情况,准备了7种搜救战法,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确保任务准备无死角,出现任何情况都能应对。

这次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一艘载人飞船返回,是东风着陆场首次迎接第一批长期在轨驻留的航天员。只有航天员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空间站工程后续任务才能顺利进行。

“练兵千日,作战一时。前期我们经过充分的训练演练、周密的预想预判,东风着陆场有信心、有能力、有充分的准备完成此次任务。”在神舟十二号飞船搜救回收任务最后一次指挥部会上,着陆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姜汉民的发言掷地有声。

原标题:东风着陆场首次迎来航天员,备份如何变成主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