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关于北迁亚洲象的11个问题:栖息地饱和了吗?食物为啥少了?
06-08 21:18:4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消息,云南西双版纳15头亚洲象北迁千里,截至6月7日在昆明晋宁区夕阳乡休息徘徊,暂停迁移。它们北迁的原因,不少人认为主要是栖息地环境恶化、食物减少,而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亚洲象32年的郭贤明对此有其他看法。

郭贤明接受<span style=

郭贤明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郭贤明告诉澎湃新闻,亚洲象北迁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种群自然扩散,另外是寻找新的栖息环境。从动物的本能和行为来判断,种群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外扩散,这是自然扩散的过程。

郭贤明说,一开始他也认为是食物问题,现在感觉不仅仅是因为食物,因为西双版纳有400多种大象的食物,比北边丰富得多,那它们现在为什么不返回?

亚洲象栖息地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象数量的增加,栖息地内饱和了吗?有人建议在昆明建立食源地,就地“圈养”北迁大象,这可行吗?近日,澎湃新闻就11个关于北迁亚洲象的问题对郭贤明进行了专访。

红外相机拍摄的亚洲象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邓云 摄

红外相机拍摄的亚洲象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邓云 摄

郭贤明在回答澎湃新闻提问时提到,西双版纳保护区被分成了很多小片,保护区管护局也在考虑并向地方政府申请,打通彼此之间的迁徙廊道。同时,他建议廊道内的橡胶林不要进行精细化管理,让大象爱吃的草长出来,不过,这需要给受影响的老百姓进行补偿。

以下是专访内容:

澎湃新闻:对这次北迁象群的跟踪监测工作,保护区参与了吗?

郭贤明:这次主要有两个象群,一个是进入西双版纳植物园的象群,它们从离开勐养开始,我们就一直有工作人员在跟踪它们的活动轨迹,看它怎么活动,每天都会向老百姓发出预警信息。

北上这群象,虽然超出了我们的管理范围,但我们也派了一个10人工作组,从象群到了峨山以后,一直在协助那边开展监测工作,象群具体什么时候能回来,大家心里都没底,我们也希望它们能尽快返回来,在外面呆的时间越长,对象和人都非常不利。如果发生了人员伤亡事故,对这些象会不会采取极端手段,我们心里都没底。

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长期和象打交道,知道怎么应付。但玉溪、昆明的不知道,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人员伤亡事故。派出去的工作组成员中,2个人过去一直和这群象打交道,对那边情况的处置,可能指挥部会和他们协商。

澎湃新闻:是什么时候注意到这群“北迁”大象的?

郭贤明:它们去年离开西双版纳进入普洱,从普洱到了景谷县一带,就引起我们警惕了。

它们为什么会走这么远?从普洱、景谷走到墨江、元江,我们就一直关注着这个事。

实际上,亚洲象北迁是个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大象到了普洱的景东县境内,但那时候是以独象为主,90年代末期就有群象“北迁”了。因为90年代初期,我国云南境内只有西双版纳有亚洲象,普洱是没有的。

大概一九九七年、九八年的时候,就有一个5头象的“家族”迁徙到了普洱,那是第一次有像群进入普洱地界。它们一直在翠云、六顺这几个区域活动。后来有更多的象群“北迁”至普洱,这都属于“北迁”。不过他们都是在普洱和西双版纳之间往返,并没有走太远。

澎湃新闻:为什么会出现北迁的趋势?

郭贤明:一开始我们认为是食物的问题,现在感觉不仅仅是食物。

云南大学陈明勇教授有个团队,专门针对亚洲象做了食物调查。据他们调查,亚洲象的食物有400多种,在西双版纳都有,它现在走出这些区域,(别的地方)食物丰富度可能还没我们这边高,但它为什么不返回?可能原因比较多。

红外相机拍摄的亚洲象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邓云 摄

红外相机拍摄的亚洲象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邓云 摄

六七千年以前,大象生活在我国大部分区域,黄河以南一带都有亚洲象分布,最近几百年它们逐渐往南移,最后移到了云南,最近几十年在云南的范围也在缩小。很多学者也分析过食物、气候的问题,当时分析是不是小冰期之类的原因,是不是气候太寒冷,不适应它的生存,还有人类开发,它就逐渐往南移。历史上来说,亚洲象也不是完全生长在热带,一般的气候它受得了。

我认为,它们可能希望寻找到一块新的栖息环境,从种源这块来说,过去我们这边(西双版纳保护区)的象非常少,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有170多头,(之后)缓慢增长,增长到一定程度,可能逐渐会向外扩散,寻找一些新的适合它生长的环境,这是野生动物的天性。

澎湃新闻:大象数量从以前170多头扩大到现在300多头,保护区内饱和了吗?

郭贤明:不能说是西双版纳容纳不下这么多象,我们也没有这个依据。我们一直希望能做环境容纳量、承载量的研究。但这个难度比较大,需要从亚洲象的取食特性去研究。

400多种食物,但它每一种吃的部位都非常挑剔,野芭蕉它只吃芯,一百亩芭蕉,能算出它有多少芯很难。它喜欢吃竹子,也非常挑剔,老的不吃,只吃叶子,不像熊猫还吃竹竿。它能够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有多少?不同的季节吃的也不一样,冬天可以吃的东西并不太多。我们需要考虑这个,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要计算它的承载量是很难的。

澎湃新闻:亚洲象需要什么样的栖息地?

郭贤明:要有充足的食物,还要有水源、有矿物质,就是盐分、硝糖。因为动物和人一样,3天不吃盐受不了,还有就是安全的隐蔽场所。

仅仅满足这些条件还不够,(大象)栖息地不能太小,不能在很陡的山坡上,大象能上下的一般坡度可能在30度左右,这样它能正常走,超过了行走起来比较困难。

大象喜欢的坡度一般在10度以下,在西双版纳活动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下,偶尔在1300米还能见到,超过就很少见到。这次北迁的“断鼻家族”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现在所在的地方海拔已经超过2000米了。

澎湃新闻:保护区内有没有水电站,对大象生活构成影响吗?

郭贤明:我们保护区内基本上没有水电站,保护区成立之后界线里就没修过小水电了。

不过,现在的勐海、澜沧象群的确是受到景洪电站影响没有回迁。因为电站蓄水之前,水比较浅,它们经常过去过来。修了电站,象群过去之后,水蓄起来了,影响到了它们的回迁通道了。它们以前出入的那个地方并不宽,为什么过不来?我们分析,那地方以前沙滩比较多,象能在沙滩上行走,现在沙滩没了,两岸的泥土长期被水浸泡,泡化了,象下去就上不来。那群象到目前为止就停留在那边,在西双版纳就是唯一的例子。

所以,水的流域变化会影响大象的活动区域改变。不过,这个不是保护区内的水电,是澜沧江水电。进入西双版纳植物园那群象在罗梭江两岸栖息地往返,因为才生了小象,它过不了江,等小象长大到能顶住水的冲击力就可以。

澎湃新闻:橡胶树等经济作物,会挤压大象生产空间吗?

郭贤明:在保护区种橡胶侵犯了动物的栖息地这个说法,我最近听到蛮多。自然保护区虽然是国有的,但里面分布了很多村寨,村寨里的老百姓以前就划分了集体林、自留山、水田,这些不属于保护区的范围,我们没法让他们不种。

老百姓过去的土地并不是种橡胶,是刀耕火种。政府按人口来划分土地、林地,每个人会划多少亩的山地,给他用于轮耕(隔一年种轮),在轮耕的过程中,在不种粮食时,这些土地会长出很多小灌木和草,这里很多是象的食物,它们很容易到这里来取食。

现在很多种了橡胶树,这成为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橡胶林精细化管理后,林里就没有灌木和草了,大象就逐渐远离这里,到一些不是橡胶林的地方去,逐渐往外走。近些年胶价低,老百姓不精细化管理了,树林里就长出了很多大象爱吃的食物。到植物园的象群,在勐海呆了半年,就都是在橡胶林里。

这里有个问题要说清楚,我们说的保护区也好,亚洲象的栖息地也好,都是我们的主观意愿,是为野生动物设定的区域。但这么大的动物 ,它只要认为哪个地方有食物,哪个地方适合生存,就会找它作为栖息地,现在是我们把人的意志强加于象。

澎湃新闻:大象的食物,是不是越来越少了?

郭贤明:动物要分成几类,鸟类吃野果,树越多,果越多。大象是吃草的动物,森林越好的地方,草越少。因为森林茂密的地方,林下是空的,森林稀疏的地方,草本灌木相对较多。我们一直在加强保护区的管理,森林长得越来越大,树长得越来越大,象能够吃的林下植物却在逐渐变少。

所以,过去保护区里还有很多大象食物,它在保护区里食物已经能够满足需要,就没必要出来,但食物少了以后,为了满足需求,象就在人休息的时候,在夜里出来了。亚洲象往外走的过程中,习性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休息了以后,象才出来,可能是适应了人的活动规律。人怕象,象也怕人。因此,过去我们认为象是个夜行动物 。

现在看,象其实是昼夜都活动的动物,象一天活动的时间可能有18个小时,只有4个小时在睡觉,这就是白天见到象比较多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象对人的畏惧越来越小了。

澎湃新闻:在保障大象食物方面,保护区做了哪些努力?

郭贤明:我们一直在探索食源地建设,希望能够把一部分象吸引到食源地上去。开始食源地也种玉米、甘蔗,这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后来觉得这个做法可能偏了,就改了。

因为我们不想强化大象对老百姓农作物种类的依赖。所以,我们利用保护区里以前的村寨搬出来后留下的一些空地,在这里开展一些食源地的建设。我们就选择大象喜欢吃的,而且吃了会再生的植物。为减少种植的成本也会考虑见效快的,芭蕉也会种。我们还会修水塘,修硝塘,让它在这个区域里留得住。

现在两个食源地都有常住象群,长期在这里活动的有20几头象。

当下《森林法》已明确,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有一个好的栖息环境,可以对一些特定物种的栖息地适当修复。我们也正在申请,对过去大象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对植被进行必要的清理,让林下草本植物和灌木长出来。

另外,保护区是分成很多小片的,管护局也在考虑并向地方政府申请,打通彼此之间迁徙廊道,廊道内的橡胶林不要精细化管理,让大象爱吃的草长出来,给老百姓做一点补偿。

澎湃新闻:有人建议在昆明建立食源地就地“圈养”北迁大象,可行吗?

郭贤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建食源地可以,因为大象即使不在食源地活动,也在保护区内活动,不会对老百姓造成影响,但在昆明那边,人口密度太大,如果要建食源地,估计要建个围栏。特别是有15头象,如果食源地不够大,还是得投食。从北迁的象群来说,食源地只能做一个补充。

如何吸引它们去我们设定的地方,可能投食是一个更理想的方式,希望它往哪边走,该围的围、该堵的堵。但这都不是长久之计,大象吃的东西非常杂,不同的食物对其身体机能起的作用不同。我不知道昆明那边会有多少种植物真正是它的食物,菠萝、香蕉、玉米,这些食物可能对它吃饱是没有太大问题,但是长期这么吃,会不会对它的身体造成影响?如果长期三五种食物给它吃,又都是人工驯化过的,含糖高,热量高,大象会不会像人一样出现高血压、糖尿病,还需要下一步研究。

澎湃新闻:现在每天无人机跟着北迁象群,会对它们有影响吗?

郭贤明:第一次见到无人机的象群,对无人机特别恐惧,它们就到处乱跑,多飞几次后,它对无人机就没有恐惧感了。我们还碰到过无人机飞到象群头顶,它们用鼻子卷地上的树枝往上甩,试图打无人机。

不过,现在24小时在它们头顶上飞,而且还有几百号人跟着它们,我觉得也不是特别好的办法,它们的心情可能比较狂燥,这么长期下去,可能会非常狂燥。它到树林里需要休息的时候,就要让它休息,不要一直盯着。人可以换,象受不了。

原标题:关于北迁亚洲象的11个问题:栖息地饱和了吗?食物为啥少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