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一线城市“不相信”学区房了?
04-30 16:18:16 来源: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微信公号

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微信公号消息,这几天北京海淀的家长群里炸锅了。

原因是一则2021年海淀区新版入学政策的发布。一直以来,这个北京顶尖学区的政策变动,哪怕是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来众多关注,更遑论此次政策的严厉程度超乎人们预期。

在上海放出的“学区房”大招之后,不少人认为,海淀此番对学区房的调控可能会成为全国学区房政策的范本。

海淀不欢迎学区房?

简单梳理,此番海淀区入学政策三个关键词最引人注意:

第一,电脑派位。

图片

其实,海淀区在2018年时已经出台多校划片政策,但实际执行当中,是按照对应的划片学校登记入学,目标学校学位不够时,再采取派位的方式。

正因此,不少学位充足的小学,其划片学区房受到更多家长的追捧。但此次政策明确以电脑派位的方式多校划片入学,可能会让2019年以后的购房者只能“听天由命”。

第二,“九年一学位”。

图片

除了“六年一学位”外,九年一贯制学校实行“九年一学位”,这将进一步降低学区房的流动性。其效果与限售政策异曲同工,就是通过减少交易来降低热度。

第三,2022年1月1日。

图片

新的时间节点出现,2022年1月1日。在此之后把户口迁入海淀区的儿童,只能在区内协调解决。这意味着想要通过买学区房把户口迁入海淀区登记入学的,只能在怀孕的时候就进行,出生落户。

无论哪条政策,都指向同一个目的:淡化学区房概念,给“烫手”的学区房降温。

如果按照最严格的方式执行,即:所有区内住房全部随机电脑派位,那么海淀顶尖学区房无疑将彻底失去存在价值,“学区房”概念将被无限淡化。

政策导向无可厚非。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包括海淀、西城、朝阳等在内的多个热门片区学区房持续升温。不少“牛小”学区房价单价与2018年时相比已经翻番。给学区房降温、让教育更公平的确应该是应有的政策导向。

但是,“问号”来了。

孩子上学究竟该怎么办?

海淀区的学区政策一出,家有适龄儿童的家长瞬间成为“热锅上的蚂蚁”。反复拨打海淀区教委的咨询电话、询问各个教育房产大“V”、转发各种流言和猜测。

“我刚买了学区房,以为孩子上学有着落了,这下会被派位哪里去?”

“对面就是心仪的学校,但新政会不会为了派位而派位,就是不让孩子去读?”

“电脑派位究竟是什么范围,全区派位还是学区派位?”

……

之所以家长陷入慌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的含糊不清。比如2022年1月1日的政策与此前2019年1月1日的政策之间似乎存在矛盾点。派位的范围是本学区、相邻学区还是全区,也没有具体规定。

海淀区很大,如果家住一头,孩子却被电脑派位去另一头,孩子每天的上学和接送将成为许多家庭的噩梦。

家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更是焦虑,如果一个孩子被派位到南边,一个孩子被派到北边,每天该接送哪个孩子?海淀会不会出现“全区大堵车”?

如果把这些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那就不是电脑随机派位,不随机又如何保证公平?

更为重要的是,往往政策是一回事,实际执行又是另一回事;一年是按这种方式执行,第二年又突然换了一种方式。孩子上学究竟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现在没有完美答案。

学区房的根源问题解决了吗?

学区房热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但这并不是通过换种方式“切蛋糕”就能解决的。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学区房”概念就是由就近入学和教育资源不均衡催生的,而这两者都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

目前各大城市对于学区房的调控手段,主要有四种:“多校划片”“名额分配”“公民同招”“六年一位”(“九年一学位”)。但张大伟说,无论哪种,都无法实现稀释优质教育资源或者多增加优质资源,所以这些措施只能治标不治本。

再从海淀来看,花了最多钱买了顶尖学校学区房的家庭,孩子无法就读最好的学校,而买了旁边非学区房房产的家庭,孩子却因为幸运摇中了名校的“入场券”。这样是否公平暂且不说,其结果可能是抬升区内非学区房的房价,整个区的房子都变成了“学区房”。

张大伟认为,学区房的改革唯一办法是增加投入,让产业均衡,让优质资源增加,而不是频繁修改政策,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政策末班车”。

“因城施策”需要更多的智慧

“因城施策”是本轮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思路之一,它的科学性在于改变了过去的“一刀切”,或者“大城市生病,全国吃药”的情况,让各个城市能更灵活地根据自身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去年以来,许多一二线城市也根据自身情况出台了或松或紧的楼市政策。但因城施策不是“随意施策”,更不是“朝令夕改”的借口。因城施策也需要更多的科学性。

比如:近期合肥发布的楼市新政,刚需购房人的认定,不仅要满足市区内无房、连续缴纳一定时期社保或个税等条件,还得“年龄在35岁以下”。政策一出,许多人直呼扎心。这样把年龄跟“炒房”绑定,不仅毫无意义,还会加剧整个社会的年龄焦虑。

一个可依赖的好政策,首先应该清晰易懂,同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不明朗、朝令夕改只会让无数家庭无所适从、助长焦虑,更谈不上稳定预期。

越来越多人发现,近些年,“教育”和“房子”已经成为中产实现阶层跃升(或者保持阶层不降)的主要途径。绑定这两者的“学区房”更成为中产的标志之一(低收入者买不起,高收入者不在乎)。“学区房”一词,确实关系着不少家庭的人生计划。

不少人在北京、上海努力奋斗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如果依靠学区房不能提供这样的机会,那可能更多人,会离开“北上深”。

原标题:深度|一线城市“不相信”学区房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