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留法岁月:为何留法中国学生很多走上了革命道路?
03-27 12:38:20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从1919年的春天到1921年1月,陆续共有20批、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漂洋过海。他们之中,出发时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54岁。几十年后,他们之中出现了新中国的总理、共和国元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核物理科学家、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

为追寻革命先驱们伟大的足迹,为建党百年献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中心在两会期间在纪录频道隆重推出重大主题主线纪录片《留法岁月》,这是国内媒体第一次全景式讲述了这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在远离祖国的法兰西土地上的奋斗故事。

一百年前,这群年轻人是如何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今天,国历君就跟大家分享纪录片的部分内容。

湖南青年入场

图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大湖以南,湘江之滨。1915年初秋,长沙一些学校出现了一则轰动一时的《征友启示》——

“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发出这张启示的正是22岁湘潭学子、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毛泽东。

1915年是青年学子苦闷且彷徨的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爆发,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出兵抢夺了战前德国从清政府攫取的在山东的各项权益。1915年1月,日本以帮助北洋政府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5月9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毛泽东写下了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陈列部主任陈翔讲到——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试图引进一些西方的教育制度。比如说1898年建立了京师大学堂,但京师大学堂实际上都是为了培养封建官吏的,它那些学生都是官僚,喊操的人就得喊着,老爷向左转,老爷向右转,当时是很滑稽的。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了国民的教育。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提出要启发民智、涤荡一切奴隶的教育。寻找探索中国的救亡之路成为当时每个有志青年的理想。

然而,青年毛泽东的泼墨豪情,响应者却只有区区“三个半”。第八批留法勤工俭学生李立三之女李英男回忆道:“我父亲只是一个学生,还比他大几岁,他说他就从窗口往里看,毛主席坐在那里很认真的低着头读书,看书,父亲就在门口站了一会儿,也不敢说话,就这么走了。”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这幅湘绣作品是法国留学的时候葛健豪亲自绣的一幅作品。据蔡和森纪念馆馆长尹晓奔介绍,早在1915年葛健豪在家乡创办湘乡二女校,其中有一个班是缝纫班,所以葛健豪她有湘绣的基础。

这个能办女校也会湘绣的葛健豪,父亲曾做过清朝的盐运使、按察使。她生有三男三女,蔡和森是她的第五个孩子,蔡畅排行第六。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1913年,18岁的蔡和森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年之后,毛泽东也来到了这里,两位青年才俊很快成为挚友。

1915年,留学英国的伦理学博士杨昌济回到家乡,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蔡和森之孙蔡宁回忆:“当时杨昌济的下面有三个学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还有一个是萧子升。他们是杨昌济手下(学生),杨昌济说这三个人是他最优秀的三个学生。” 

杨昌济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是很好的朋友,为鼓励学生了解世界,强调知行合一,他给学生们推荐了一本杂志:《新青年》。 

《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最初叫《青年杂志》,封面上的法文刊号正是“青年”的意思。在创刊号中,创办者连发了三篇关于法国的文章,毫不掩饰对于法兰西文明的推崇与向往,而由此拉开的新文化运动,激荡起无数留学逐梦的青春。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留法勤工俭学缘起

20世纪初的法国,烟囱林立,机器轰鸣,深深吸引着苦寻救国出路的中国青年。

事实上,早在清王朝覆灭之前,法兰西就曾迎来一批最早的留法先行者。李石曾,晚清重臣李鸿藻的幼子,后来又成为同盟会成员,一生颇为传奇。

1902年,在父亲李鸿藻同僚的安排下,22岁的李石曾从日薄西山的清王朝,跨海来到气象万千的法兰西,成为中国留学史上留法第一人。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1907年,在巴黎巴斯德学院完成生物化学的学业之后,李石曾用法文撰写了《大豆研究》。一场事关1800多名普通中国青年命运的勤工俭学运动,正以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方式悄然拉开序幕。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今天,豆腐作为东方佳肴已在这个美食王国里广受青睐。然而100年前,法国人却并不接受这种食物。转变的关键正是源自人称“豆腐博士”的李石曾。 

1908年,李石曾在巴黎郊区开创了法国第一家豆腐公司。为解决劳工需求,他将老家河北的42名农村青年带到了法国。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这些来自河北蠡县布里村的农家子弟从未出过远门,绝大多数甚至连中文都不认识,但李石曾坚持让他们白天做工、夜间学习。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两年之后,他们神奇地验证了李石曾“勤于做工,俭以求学”的想法。不仅有了一些积蓄,也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

20世纪初的中国,平民子弟无需支付高昂费用的留法大门,就这样被打开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同年,李石曾学成回国,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蔡元培对此大力支持,特将北京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前国子监南学旧址拨给该会,做留法预备学校校舍之用,由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筹备工作。 

1916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执行机构、华法教育会在巴黎成立。那艘驶往法国的梦想巨轮,即将拉响汽笛。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湖南留法生出发

2019年7月,湖南长沙新民小学学生正在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活动。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当年,这里是岳麓山下守坟人的临时住所,蔡和森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因为租金便宜,便和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寄居在此。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简陋温暖的居所成为志同道合的湖湘青年思想激荡的空间。 

由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牵头,1918年春天,新民学会会员一致通过了“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学会宗旨。 

此时,新民学会会员多数已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如何探索救国富强之路,成为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于向英法两国派出了14万华工间接参战,中国成为胜利国一员接到了参加27个战胜国组织的巴黎和会的邀请。

身在北京的李石曾也敏锐地提前捕捉到国际形势的变化,他加速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筹备,1917年,第一所留法预备学校在河北蠡县布里村成立。

岳麓山下那沸腾的青春,即将融入大时代开启的留法勤工俭学的浪潮。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这首《少年行》,是1918年6月25日,蔡和森北上途经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时遇上狂风骤雨,即兴吟咏了诗篇《少年行》——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

蔡和森的热血诗意,源自恩师杨昌济从北京传来的一个消息: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正在全国发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这项前所未有的留学计划正是针对像他们这样家境贫寒的知识青年。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此时,华法教育会负责人已先后在保定育德中学、河北蠡县布里村、北京城内及长辛店开办了留法预备班,接受湖南青年入学。 

蔡和森将在北京联络的情况写信告诉毛泽东等学友,要求他们把众多的青年都发动起来,甚至可“空全省之学子以来京”。

1918年8月19日,在毛泽东的带领下,24名湖南青年风尘仆仆抵达北京,这其中就包括刚满18岁的李富春。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纪亚光讲道:“李富春,正好他赶上了这样的一个时代的潮流,1918年到了北京以后跟毛泽东也有一次深入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他感觉到确实要坚决去留法,所以他就后来到了保定育德中学,参加了这个培训班。”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这是一本百年前的日记,他的主人叫贺培真,新民学会会员,曾经就读于保定育徳中学。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贺培真之子贺士恒介绍,这个日记里面谈到他志在工业,他想走工业救国的道路,如果能够去法国,他想进飞机制造厂,想造飞机。

1918年8月,22岁的贺培真跟随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毛泽东来到北京,在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习法语、数学。一个月后,他和李富春、李维汉等十多位湖南青年被安排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贺培真用日记记录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 

领教了北方的寒冬,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湖南学子们学习了机械原理,制图、以及法语。在这里学习的青年,文化程度稍高一些,而其他学生,则被安排在距离保定约40公里的布里村初级留法预备学校学习。

1918年10月6日,北京开来的火车缓慢停靠在保定车站,年仅14岁的湖南益阳少年唐铎,跟随年长的同乡走下火车。这一天,他见到了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个人。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唐铎之子唐瓦加回忆:“我父亲是1917年湖南第一师附小毕业,1918年他和湖南的30多个人坐火车来到了保定,刚下火车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其中就有从北京来的毛泽东同志,蔡和森同志和萧子升,蔡和森当时穿着粗布衣服,满带笑容。” 

37年之后,已成为新中国空军少将的唐铎,依旧对这场人生的初见记忆深刻。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唐铎这一批湖南学生岁数都比较小,蔡和森在布里村负责管理并照顾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1919年除夕,为了筹集湖南学生赴法的经费,蔡和森离开布里村,前往北京。 

留法勤工俭学的公费生名额极少,大多数学生都只能自筹经费,像唐铎一样贫苦的这些湖南学生,只能祈求本省乡绅名士来资助。为此,毛泽东和蔡和森辗转于北京、上海与湖南等地,苦苦奔波。

四川留法生

1918年春,陈毅的哥哥陈孟熙在报纸刊登的招生广告上,看到了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成立招生的消息,兄弟俩商议后,决定前去报考。

从布里村的第一所留法预备学校开始,北京、上海、福州等地,全国范围内相继开设了20多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留法预备班,教授有志青年现代工业知识,开启心智。

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首期招收150名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1919年春,他们迎来了一次特殊的考试,以决定四川省政府设立的30名留法勤工俭学公费资助人选。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奥尔良市,距离巴黎117公里,法国第一大河卢瓦尔河横贯而过。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斯蒂芬·杨就出生在这里,然而,他的家族却留存有一支源自百年前的东方血脉。他的祖父叫杨持正和来自四川乐至县的陈孟熙、陈毅俩兄弟顺利考取了公费生名额,获得了400元助学金,成为当时四川省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由于四川各界人士和省政府的支持,川籍留法生的人数后来达到472人。 

多年后,与归国参加革命的同窗好友陈毅的命运不同,杨持正定居在法国。对于祖父留法的经历,斯蒂芬·杨知道得并不多,只有家中的这些照片和信件见证了当年的同学情谊。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重庆市酉阳龙潭镇地处武陵山区,是连接鄂、湘、黔、渝四省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1915年,14岁的赵世炎正是从这里来到村口的码头,随家人迁居到了北京。

1915年,赵世炎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之后,他结识了宣传半工半读、信奉工读主义的王光祈。在王光祈的推荐下,他与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有了交往。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此时,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长沙的一些进步青年,兴起工读互助主义的实验活动,他们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其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组织互助社一类小团体,过起“共产的生活”,并希望把工读互助团逐渐推广到全社会,从而实现“平和的社会革命”。这深深地影响了赵世炎。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走上街头,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政策,而在北京准备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也参与了游行。

18岁的赵世炎当选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学生会干事长,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参加五四游行。 

1919年夏,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毕业的赵世炎为践行工读互助主义。他进入蔡元培、吴玉章主办的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法文。除了学习之外,还主办了《工读》半月刊和《平民周刊》,开始了他最早的勤工俭学实践。

1920年5月9日,赵世炎和萧三等第15批留法勤工俭学生在上海登上了法国的邮轮“阿尔芒勃西”号,6月15日到达法国,开始了勤工俭学生活。七年之后,赵世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其他留法生出发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在南开大学校史馆,每当新生入校,他们都会接受一堂校史教育课。96个名字组成了南开大学第一届新生名录,周恩来无疑最受瞩目。直到今天,南开大学档案馆仍然保留着他的入学记录。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南开大学档案馆管理员介绍,这是周恩来1919年入学的时候在南开入校的注册登记,姓名周恩来,民国八年九月,注册号62号就是周恩来的学号。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随着五四运动深入发展,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青年周恩来认为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组织。 

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教授徐行介绍:“周恩来是1919年的春天回到天津,然后就参加和领导了天津的五四运动。办了一个学生会报,在这个报纸上发表文章,做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再有一个方面的表现,就是他组织了觉悟社。”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此时,湖南新民学会和北京少年中国学会都已相继成立一年多,在1919年秋天,周恩来在天津发起了觉悟社。

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回忆:“周恩来找了十个男生,张若名找了十个女生,他们就凑在一起,成立了觉悟社以后,这真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学生组织。”当时,觉悟社要求每个人都有笔名,于是通过抓阄来解决,“都是从1到50这样的一些阄,我伯母邓颖超她抓的是1号,所以叫逸豪,安逸的逸,逸豪。我伯伯呢正好抓的是5号,自己取名就是伍豪,就是队伍的伍,伍豪。后来他写文章,甚至于在隐蔽战线上也用伍豪这个名字。”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1920年1月,由于带领学生抵制日货,抗议军警暴行,周恩来被捕入狱。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1920年6月,周恩来和觉悟社好友马骏已经被关押5个多月了。这天他们见到了前来探视的好友李愚如。在得知她决定留法勤工俭学时,周恩来和马骏非常支持,马骏在狱中写下了这首送别李愚如的诗——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1920年9月11日,李愚如乘坐“盎特莱蓬”号奔赴法国,和她同行的有一位四川少年邓希贤,这个少年改名为名字是邓小平,他的法国之行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直接影响了几十年后中国的命运。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在未来的一年内,天津觉悟社的骨干郭隆真、张若名、刘清扬等6名会员陆续开始了他们的法国之旅。作为天津《益世报》的特约通讯员,青年周恩来也在1920年底登上了法国邮轮“波尔多斯”号,成为留法勤工俭学生的一员;并在29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尾声:最后一艘船

1920年12月15日,“智利”号邮轮载着120名勤工俭学生驶出上海杨树浦码头。 

来自湖南华容县的何长工就在这艘邮轮上,看到了正在爆发的火山。

图片

来源/纪录片《留法岁月》截图

这是1921年初的地中海上,瑰丽的自然与磅礴的时代如此巧合,定格在了这个瞬间。

然而,“智利”号邮轮上的120名中国青年并不知道,这将是最后一艘驶往法国的邮轮。

从1919年3月到1921年1月,一千八百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陆续到达法国,开启了各自不平凡的人生。

注:以上所有图片皆取自纪录片《留法岁月》第一集。

图片

建党100周年献礼纪录片《留法岁月》正在热播,想全方位了解这段留法故事,可在央视网观看。

图片

原标题:留法岁月:为何留法中国学生很多走上了革命道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