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三星堆“土”特产被中科大打包带回,从土壤中寻找古蜀文明
03-24 07:13:57 来源:​安徽网-大皖新闻

安徽网-大皖新闻消息,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巨青铜面具……这两天,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不断“上新”,祭祀区6个“盲盒”被逐一打开,吸引了众多目光。古蜀大地的先民可能没有想到,放进祭祀坑里的物品会在几千年后重见天日,甚至“穿越”到两千公里以外的江淮大地。

几天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受邀来到四川广汉,从三星堆遗址的两个祭祀坑中采集土壤样本,并带回安徽的实验室进行有机残留物的研究。被焚烧过的4号坑是否用了助燃剂?6号坑的木匣子里到底装着啥?3月23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走进实验室,“零距离”感受神秘的三星堆文明,等待谜团被一一解开。

中国科大研究团队从三星堆遗址4号坑提取的土壤样本

中国科大研究团队从三星堆遗址4号坑提取的土壤样本

取样:穿防护服进发掘舱进行采样作业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的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对三星堆土壤样本进行处理。透明的样品袋中,可以清楚看到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袋子里还有水汽。而保温箱里,三大块黑色土块被锡箔纸和保鲜膜层层包裹。

“这次主要采集了两个祭祀坑的土壤样本。”带队前去四川采样的该研究中心副教授龚钰轩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黑色的土块取自4号坑,这个祭祀坑有明显被烧过的痕迹,整个坑穴都是黑色,坑里还有大量被烧黑的象牙和少量玉器。而另一个样品取自6号坑,坑中发现一个木匣子,但匣中已经清理出的土层中尚未发现其他物品,样本就取自木匣子中的土壤。

龚钰轩介绍,为了对三星堆遗址进行最大限度保护,发掘现场建起了透明的发掘舱,保证恒温恒湿的环境。而进入发掘舱内进行发掘作业,必须要穿着防护服,“防止有头发、皮屑等异物掉在遗址现场,保护文物和土壤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这样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如何进行土壤取样也有讲究。“我们会根据检测需求来判断需要取什么位置的土壤,一般来说要取得全面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后期的检测和研究。”龚钰轩说,4号坑烧黑的土壤被大块切割出来后,就立即用锡箔纸和保鲜膜一层层包裹起来,防止水分流失;而6号坑的木匣子之前可能装有东西,因此分层取了土样。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进行土壤样本分析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进行土壤样本分析

检测:通过有机物残留寻找“消失”的世界

在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准备对4号坑土壤样品进行初步分析。只见研究人员将保鲜膜和锡箔纸一层层揭开,黑色的土块露了出来,土块表面是焦黑色的纹理,横截面上可以明显看到土壤的分层,其中还夹杂着淡红色的土层,“这可能是残留的朱砂,但要通过检测才能最终确定。”

研究人员在黑色土块上轻轻剥离一小块,放在超景深视频镜下,对土壤的微观形貌进行初步观测分析,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土壤表面颗粒状的形态。接着,研究人员又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将样品研磨成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进行物相分析,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进行元素分析。

“我们对土壤样品主要进行有机残留物的分析。”龚钰轩介绍,和青铜器、金器这样的无机物不同,纺织品、木器等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腐烂到消失,无法保存下来。只有通过检测土壤中的有机物残留,才能寻找到它们的踪迹。

土壤样品里会有什么,必须通过检测来判断。“检测和研究的方向主要来自推测和猜想。”龚钰轩说,古时要想把祭品送给天神,就要把祭祀的物品放在柴火中燃烧,烧得越旺,就说明天神已经收到所祭祀的物品。“像此次取样的4号坑,因为有大面积焚烧的痕迹,考古专家推测在焚烧时除了稻草、木材之外,可能会有助燃剂。”

而在当时,能做助燃剂的可能是动物油脂,因此就会检测是否有油脂类的残留物。另外,古代祭祀时也会撒酒,通过检测看能否找到植物的淀粉粒和植硅体,以此判断土壤里是否有过酒。

“我们会预测一个目标物,如果经过检测并没有发现,或者含量太低,就会尝试另一个,检测就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龚钰轩说,也有可能猜想的东西都没有测到,反而发现了其他物质,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中国科大科研团队在三星堆遗址现场采集土壤样本(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大科研团队在三星堆遗址现场采集土壤样本(受访者供图)

探寻:“硬核”技能有望为三星堆文明提供佐证

除了寻找4号坑里是否有助燃剂的可能,研究团队还将针对6号坑里的土壤样品,去探寻木匣子里到底装了啥。

“6号坑里的木匣子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全部和土壤融在一起了,如果匣子里原来装有丝织品或其他无法长久保存的物品,也无法通过肉眼看到了。”龚钰轩说,如果通过检测能发现蚕丝蛋白的残留物,就可以判断匣子中装的是否是丝织品了。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检测寻找蚕丝蛋白残留物,正是该研究团队的“强项”。

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研究团队,在河南中部地区贾湖史前遗址的两处墓葬人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将中国丝绸出现的考古学证据提前了近4000年,表明8500年前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明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

利用不断精深的科技考古研究技术,这几年,该科研团队还参与过四川老官山汉墓的文物保护研究,以及江西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

此次三星堆遗址新一轮发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团队正是凭借在有机质残留物方面丰富的研究经验,受到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邀请,和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30多家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形成考古、保护与研究联合团队。多学科、多团队考古和文保力量的合作,有望能解开三星堆文明更多谜团。

“如果能发现蚕丝蛋白的残留,也能为丝织品在祭祀中的作用以及寻找整个西南丝路的印迹提供证据。”龚钰轩说,目前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还在继续,后期如果有新的研究需要,该团队还会继续前往三星堆,共同探寻古蜀文明的奥秘。

原标题:三星堆“土”特产被中国科大打包带回安徽 从土壤中寻找“消失”的古蜀文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