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青少年科技大赛屡遭质疑:研究癌症机制,动用国家科学大装置
07-17 17:10:38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消息,近日,昆明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凭借《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项目成果,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因其研究内容超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发众人质疑。

7月15日和16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先后发布通报,分别决定撤销该项目的省级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7月15日晚,涉事学生父亲、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发布情况声明并致歉,称自己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申请上交该项目获得的奖项,并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对该项目奖项的处理意见。

此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多个获奖作品都陷入质疑风波。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已经举办了近40年的著名全国性品牌活动,也头一次以面目可疑的形象进入到大众视野。

连锁反应仍在发生

重庆市被质疑的项目名称为《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由重庆市某高中高二学生彭某珊完成,曾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7月13日,“丁香园”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前述获奖项目中的数据图片与陆军军医大学硕士生张玉的学位论文《AMPK/Smad信号通路在二氢杨梅素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部分重合。

该获奖项目公示的辅导老师为易龙、李麒麟、张玉,而易龙同时也是张玉硕士论文的指导教师。对此,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7月14日向媒体回应称,彭某珊论文之所以和张玉的论文有部分相似,是因为张玉是其指导老师。彭某珊是在张玉的指导下完成该项目的。彭某珊从高一开始,花了一两年的时间进行该项研究。她的研究角度符合其高中生研究水平,也和张玉的论文角度不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则表示,大赛组委会正在关注并积极调查,如有调查结果,会及时反馈。

另一个遭到质疑的获奖项目是武汉两名小学生所做的《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获得了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

外界质疑称,该项目需要研究者提取裸鼠肝脏肿瘤,实验本身对逻辑性要求较高,小学生难以完成。该项目完成者为武汉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某怡和三年级学生李某卿。她们的父亲、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对此回应媒体称,自己并未参与,孩子由指导老师带着实验,操作都在能力范围内,不存在违规情况。武汉市科协今天也在声明里表示认可该奖项成果。

此外,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一等奖获奖项目《基于同步辐射技术对提高镁合金硬度的热处理过程的研究》也因用到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而被知乎网友质疑。

同步辐射光源系国家大科学装置,目前国内仅在北京、上海、合肥三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名科研人员均表示,使用同步辐射光源科学装置的申请门槛较高、审批手续严格、预约等待周期长,提供给高中生使用较为罕见。

该项目的作者、广东省东莞市某高中高二学生曾某还曾在中文核心期刊《航空材料学报》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WE54镁合金原位时效研究》。该论文的第二作者暨通讯作者周碧晋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而周碧晋所在学院的副院长曾小勤与获奖项目作者曾某同姓,且研究方向重合。曾小勤同时也是投稿期刊《航空材料学报》的编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一个有历史的竞赛项目

据第3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介绍,大赛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从各地各中小学校报送项目,到市赛、省赛和全国大赛,每年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级别的赛事活动。经过市赛和省赛的选拔推荐,每年最终有500多名的青少年选手可参加全国赛事。

该赛事创立于1982年,原名为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共举办了10届。2000年,比赛正式更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于2002年整合了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改为每年举办。2019年,教育部清理整顿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时,该活动是31项进入“白名单”的全国性竞赛之一。

柳伟是华北地区某市重点高中的老师,专职负责科技创新赛事已超过十年。他介绍说,学校通常会在每年暑假前将大赛开始的信息通知到学生,学生自主报名参赛,并可利用暑期准备项目。秋季学期开学后,学校会统一接收学生上交的申报材料,并报送到市赛的主办方——市科协。每年11月左右,市科协初评确定奖项等级和名单后,将选择一等奖和部分优秀的二等奖项目进行终评答辩。现场答辩结果优秀的项目将选送省赛参加初评,答辩过程中出现较大问题的项目也可能被下调获奖级别。省赛的终评答辩则是次年4月份左右举行,而全国赛则一般在每年7月中下旬举行。也就是说,当年的全国大赛的参赛项目,都是上一年就要开始申报的。

柳伟提到,学生的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查新报告、项目研究报告及附件。按比赛《规则》,查新报告是指每名申报者须在项目研究开始前和申报参赛前对项目选题和内容分别进行查新检索,并至少提交1份真实、规范的查新报告。柳伟指出,查新报告并不同于论文查重,主要是证明项目的创新点是否成立,因此并不要求学生到专业机构或学术期刊网站进行查新,也有学生在百度上进行检索。

柳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市赛和省赛的评委一般由所在区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担任。主办方有相应的评委专家库,赛前主办方会从专家库中随机选择评委,这一过程有相应的保密要求。

曾参加过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董森则对部分评委的专业对口问题提出质疑。他表示,自己某次参加省赛终评答辩的项目是关于单片机的,但答辩评委并非该领域专家,所以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并差点因此错失奖项。

对于备受质疑的造假问题,柳伟表示,《规则》中有“三自”和“三性”的评审原则。所谓“三自”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论文;“三性”则是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他坦陈,对“三自”和“三性”的把握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旁人很难真正确定在项目的选题、研究和撰写中,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外力帮助。科技创新大赛现有的初评和终评模式,并不能完全排除项目中的过度借助外力的情况。在初评中,评委对申报材料的评审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仍难以发现。即使是终评中现场答辩这“最后一道关卡”,学生也可以通过记忆项目主旨、预判评委提问内容来提前准备,而且,一般而言,专家评委也不会抱着质疑造假的预期去提问。

在柳伟看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部分学生是真正对科技创新感兴趣,也是有一定创新潜质和能力的。对于这类非常规型人才,应该提供渠道和平台供其锻炼和发展,而不是一刀切地认为中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都是依仗外力和作弊造假,更不能因噎废食地彻底堵死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路。

公开信息显示,第1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一等奖获得者、第2届二等奖获得者樊晓辉,现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校董会讲席教授,并担任世界上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大双筒望远镜“科学委员会主席,曾获美国天文学会年度青年天文学家奖。

大赛的吸引力在哪

“类似近期曝出的造假行为,肯定每年都有。每年我都会看省奖的获奖名单,有些项目的名称,我看一两遍都看不懂它的研究内容,要逐字去断句。这一看就是大学水平的研究项目。”柳伟说。

他还透露说,在市面上,有专门做科技创新类赛事的培训机构或教育中介。这类公司通常是提供从奖项指导、自主招生、高考咨询报名等一条龙服务,收费不菲。“有需求,市场就会迎合。”

一项原本为了鼓励青少年向往科学、大胆创新的全国性品牌活动,一度与升学挂购,参赛者可能获得的红利,曾经是相当可观的。根据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免高考,保送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此外,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高中阶段获得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以上者,最多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20分投档。

凭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便可保送上大学或加分的政策,在2014年之后成为历史。201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国科协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得一、二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这一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开始适用。

2014年届的高考生仍享受了大赛加分的最后一次红利。就在这一年年底,根据《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大赛的高考加分政策也被取消。考生的相关科研特长和创新潜质可作为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优先给予初审通过的条件。

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的取消,并未让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热度退潮。因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依然是自主招生中的重要条件。2015年之前,国内的自主招生由各大高校组成的“北约联盟”、“华约联盟”和“卓越联盟”进行。但无论是哪个联盟中的高校,都将全国、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或“有突出创新潜质”作为自主招生自荐的硬性条件。

2015年开始,教育部开始规范高校自主招生,用全国统一的阳光高考平台取代原来各自为政的“联盟”。然而,全国和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自主招生中的份量并未就此减轻。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新规定抬高了自主招生的门槛,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的作用。

时间来到2020年,“强基计划”彻底取代自主招生,这对于希望借科技创新大赛奖项获得自招资格的考生犹如一记“震撼弹”。参加“强基计划”的各大高校只以高考成绩优异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以上作为入选标准,宣告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在高考中的优势几乎归零。

作为多年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参与者,柳伟表示,在2014年前,全国一、二等奖可获得保送资格时,学生对科技创新大赛的热情处于最高峰。2014年后,虽然保送资格被取消,但高考加分和自主招生优势仍在,所以大赛仍备受关注。近两年,由于自招政策发生巨大变化,科技创新大赛的热度明显降低,这一点从每年报送的项目数量上就可见一斑。尽管科技创新大赛对高考的作用已成明日黄花,但这类奖项对于准备申请国外高校的学生仍有较大吸引力。

7月15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发表声明称,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大赛评审规则与程序,强化监管机制,更好引导和规范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文中柳伟、董森均为化名)

原标题:青少年科技大赛屡遭质疑:研究癌症机制,动用国家科学大装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