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谁是江东第一城?不是南京、苏州,而是这里
05-08 22:19:48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号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号消息,江东第一城是一座很低调的城市,但其历史相当辉煌,既是六朝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以来的诗人荟萃之地,如今还是长江下游比较出众的城市,它的故事值得一看。

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此诗中的天门山在哪,可能许多人不一定知道。

天门山是现在芜湖市的东梁山和马鞍山和县的西梁山隔江相对两座山的合称。长江于天门山起折为北上,江南变为江东。而天门山向北十几公里便是今天要介绍的名城主角——安徽省马鞍山市。

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

天门山,即南朝之京都重地东西梁山

马鞍山市名来源于历史,相传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后,乌骓马自戕,马鞍落地化山而得名。但这只是传说而已。具体最早确切记载是在明代《太平府志·舆地志》上:“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旧有神祠,赤乌二年所建。”

马鞍山是很年轻的城市,1956年才建市。建市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马鞍山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璀璨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因此“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

先秦两汉:人类学与朱然墓

在马鞍山境内,现在的和县县城西北45公里的陶店乡汪家山北坡,有旧石器时期的和县古猿人遗址。其位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中间地带。1974年发现,经两次发掘,获旧石器时代猿人头盖骨等化石。

和县人头骨在总的形态特征上和北京人较为相似,但又有一些较为进步的特征,目前认为它与晚期的北京人年代相当。

和县猿人的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明时代的前夜,最值得一提的则是马鞍山市含山县裕溪河中段北岸凌家滩村的凌家滩遗址,此地靠近巢湖,或许与传说中的“有巢氏”相关。

凌家滩遗址的年代在距今约5500~5300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从凌家滩已经发掘的随葬品,以及遗址区内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和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文物来看,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其中与甲骨文有渊源的符号,有可能将中国文明史前推。

此外,马鞍山市雨山区烟墩山村的烟墩山遗址,是一处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比较典型的人类居住遗址,现已建成烟墩山公园。

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随着2200多年前的战国楚霸王项羽的覆灭,刘邦建立汉朝开始,直到东汉末年,马鞍山平静了近400年。东汉后,天下三分,马鞍山作为东吴国都建业的一部分重新被人们记起。

从考古发掘来看,马鞍山地区曾先后出土大量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名将、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

震惊考古界的朱然墓

三国时期孙权第六子,孙亮的哥哥孙休,在孙亮被废后,当了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孙休死后葬于马鞍山。

公元222年,三国孙权筑城姑孰。这是马鞍山市姑孰城城筑史的开始。347年,东晋镇西将军谢尚在牛渚筑城,也就是今采石一带。虽然,这“城”与现代的“市”内涵有别,但是,其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显赫,且有较大的地域规模。

牛渚城达10多平方公里,别处无可比拟。因此,我们可以把这姑孰、牛渚两城视作马鞍山城市的源头。

六朝:雄镇姑孰与牛渚、历阳

姑孰是当涂的古称,名字起始于春秋时期。钱大昕《廿一史考异》断定太伯奔吴,初居的衡山就是当涂的横山。吴国至其十九世孙吴王寿梦(即吴王阖闾)迁都句吴城(今苏州)。历史上称这次迁都为“孰姑徙句吴”。“孰姑”是寿梦的字,疑为“姑孰”的倒误。

因吴国最初在当涂横山一带立国500多年,迁都以后,便封此地为“姑孰”,最主要的一条河流也被称为姑孰溪(简称姑溪河)。纵观华夏文学长河,姑孰一名长期被文人使用,至清代的典籍中仍屡见。

东晋永和元年,就是王羲之写《兰亭序》时的那个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年代,原治于项(今河南项城之东北)的豫州因“八王之乱“而沦没。于公元373年,东晋侨置南豫州,姑孰就是南下后侨置的南豫州的治所,因此现在江南有许多地名和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地名相同。

比如南京市内有和北方相同名字的五台山和清凉山,和南京隔江的滁州有和山东相同名字的琅琊山,这都是因为北人南迁后怀念故土,把南迁后的江南所居之地称为原来的地名的原因。

还是同样的原因,还是东晋时期的咸和四年(329 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流民南徙,遂于今芜湖南陵县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现在建在姑孰一带的当涂县。

隋开皇九年(589 年),侨置于南陵一带的当涂县徙治姑孰城,就是现在的当涂城关镇,当涂县从此以后就建制在姑孰一带,至今未变。

现在的姑孰虽小,但东晋时名头极响,是一座文武兼备的名城雄镇。

当时姑孰城是六朝京师建康长江上游的军事重镇,王敦、桓温、刘裕等名将都曾在此驻军。

“白纻松风”为姑孰八景之一。清康熙《太平府志》云:

白纻山有桓公井、饮马泉、挂袍石诸迹,孝武帝狩猎处。今桓公井、挂袍石等遗迹,一并不可寻。桓温在姑熟居住十年后去世,也葬于大青山。桓温墓,宋时尚存,后漫灭无闻。

写诗的人喜欢用一个叫孟嘉落帽的典故。其典就出在与青山隔河相望的龙山。现在龙山已经没有了山型,为田野村庄所取代,只徒留龙山之名了。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

现在大家还能看到的黄山塔,位于当涂县府所在地姑孰镇,是从当涂进入马鞍山市区的标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刘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歊台,这个台,许多书籍中和网上资料都误打成凌敲台了。

李白的《姑孰十咏》诗之一,就有这首《凌歊台》: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凌歊台后有怀古亭,是南朝宋武帝避暑离宫,李白有“长啸倚天梯”诗句赞其雄姿。但凌歊台和怀古亭都已不存。

刘裕也与马鞍山颇有渊源

武备之外,姑孰的文化也毫不落后。自东晋之始,衣冠南渡,姑孰成了东晋士大夫的再发家创业和长眠之地。大批的北方士大夫家族和风流名士涌进姑孰,继续西晋时那种谈玄说易的生活,留连于姑孰山水之间,过着风流潇洒、宁静高远的生活,使得姑孰激荡着一种历经百年而不衰的风流蕴籍的文化气氛。

这些在《晋书》《南史》和《世说新语》等著作中多有记载。只是史籍中除了姑孰、牛渚之外,常记有南州之名,“南州”,即南豫州的简称。方志记载当涂城南姑溪河有渡口名“南州津”。

到了南朝,姑孰依然是文采风流之地。宣城太守谢朓故宅的谢公宅在当涂青山半山南麓。谢朓诗、书、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诗,有山水诗祖之称,李白对其推崇备至,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

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谥号昭明,世谓昭明太子。昭明阁,是昭明太子小时读书处,位于慈姥山,原有阁、厅、楼和碑刻,现留残碑一块,上刻有昭明读书的形象。

梁武帝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当涂人周兴嗣也很值得一提,他就是《千字文》的作者。《千字文》是问世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幼儿启蒙教材,集识字、书法和教化为一体,可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四句一组,正好1000个字,每句话都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前后贯通,无一重字,而且对仗工整,条理贯穿,文采斐然,堪称马鞍山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姑孰城说完了,我们来说说牛渚城。晋穆帝永和年间,占据中原的后赵大乱,豫州人南迁侨置在牛渚,就是现在的马鞍山采石矶一带。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 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就在当时叫牛渚的采石。

位于牛渚矶(即采石矶)旁翠螺山南麓的广济寺,又名资福院,始建于三国吴国,南朝时寺庙就更多,所谓“江南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其盛况的注脚,可惜多毁于战火与人为的灾难。

作为六朝首都建业的京畿地区,马鞍山境内有古寺30多所,至今甄山禅寺仍在。清光绪年间,广济寺重新建造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为江南名刹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

马鞍山另一个历史悠久的辖县和县,是长江西岸的军事重镇,与姑孰、牛渚隔江相望。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从历阳出发,可以走长江上最易渡江的采石矶段渡江。梁太清二年(548),侯景破历阳,江北之地尽属东魏。北齐天保六年(555),北齐和南朝梁停战通和,遂改历阳为和州。

唐宋:唐宋文运与江南国运

当涂之名始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直到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置太平州于当涂,此后于元、明、清三朝,先后置太平路、太平府于当涂,直至1912年废太平府。因此,姑孰,南州、太平均为当涂别称,其中太平历时最长,前后达936年。

从六朝开始,作为京畿重地和江边优美的风景,马鞍山吸引了大量北方的贵族,许多贵族更是把这里当作终老之地,从六朝谢朓开始到唐朝李白等诸多诗人和历史名人便在这里驻足,马鞍山处处可寻历史的遗迹。

唐朝是马鞍山辉煌锦绣的顶峰,因为迎来了伟大诗人李白。唐天宝年间,李白游至今芜湖江面,见两侧天门山,夹江对峙,形若门户,作诗《望天门山》,于此二山顶眺望万里长江,心境也会豁然开朗。

李白自视甚高,但他“一生低首谢宣城”,于是沿着谢眺的足迹来到马鞍山后,他同样热爱这里的山水,留下135首诗歌,然后长眠于斯。

李白曾十多次驻足马鞍山,病逝于当涂后,初葬龙山(即孟嘉落帽的龙山),后人为遂其“与谢朓为邻”之愿,将其迁葬青山西麓,为他实现了与谢公为伴的诺言,于是马鞍山再添一风景名胜——太白墓园。

采石矶公园内的谪仙楼是太白楼的别称,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长江三楼一阁”,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加上李白祠、清风亭,同风阁等建筑,构成了采石太白楼古建筑群。需要说明的是,采石矶公园里的李白墓为衣冠冢,真正墓地在当涂青山。

李白衣冠冢,位于采石

如今在马鞍山,太白楼、太白祠、太白街、太白路随处可见,李太白和他的诗融入了马鞍山的血脉之中。

唐朝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马鞍山地区的和州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半年时间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千古名文《陋室铭》。

和县陋室公园

唐朝的和州乌江镇还出了著名诗人张籍。张籍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也是韩愈的大弟子。

唐亡之后,经历五代十国的割据,中原统一于北宋。北宋灭南唐的战争中,江南进士樊若水精细调查长江水文条件,帮宋军在采石江面上建造了一座长达6000米的跨江浮桥,这是历史上真正的长江第一桥。宋军借此桥南下攻克金陵,消灭南唐。

宋代的马鞍山,文采风流也不落后于唐代。马鞍山含山县的花山,本是高僧慧褒禅师结庐之地与葬地,其弟子遂改花山为褒禅山。北宋王安石往舒州任职途中,曾游历褒禅,举火探洞,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游褒禅山记》,也成为马鞍山历史上的一桩雅事。

褒禅山

在马鞍山地区,诗人之外还有词人。诗有李白,长眠青山脚下,词有李之仪,安睡藏云山中。李之仪与杨姝的爱情故事也是马鞍山地区的佳话。

太平州(今当涂)的歌妓杨姝,十三岁时弹琴造诣就很深厚。1101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太平州任太守,听了杨姝弹琴,写了一首词《好事近》称赞其琴艺:

一弄醒心弦,情在两山斜叠。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

使君来去本无心,休泪界红颊。自恨老来憎酒,负十分金叶。

然后还写了一首七绝赠杨姝:

千古人心指下传,杨姝烟月过年年。

不知心向谁边切,弹尽松风欲断弦。

其中可以看出杨姝的眼光不低,谁才能有幸成为她的郎君呢?谁也想不到,她最终嫁给了一个贬官到此的老头子。

宋徽宗时,枢密院编修李之仪因为为前任宰相范纯仁(范仲淹的儿子)写传记,得罪蔡京,被流放到太平州编管。他在来到太平州之后,结发妻子胡文柔、独子李尧行和儿媳都很快去世,他自己则癣疮被体,苦不堪言。

杨姝偶遇李之仪,为他弹唱古曲韩愈的《履霜操》。曲子本义喻忠良被小人谗害而被贬,李之仪触景生情,和黄庭坚《好事近》韵写了一首词:

相见两无言,愁恨又还千叠。别有恼人深处,在懵腾双睫。  

七弦虽妙不须弹,惟愿醉颊香。只愁近来情绪,似风前秋叶。

此后,两人相互欣赏,“以诗文自娱”,正值青春的杨姝终于与年近花甲的李之仪结为百年之好。李之仪自称“姑溪居士”,写下了许多佳作,有名的《卜算子·相思》亦写于此时: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八十岁时病卒,杨姝遵其遗愿,将他安葬在当涂藏云山麓致雨峰下,圆了他“一廛尚冀容此老,与君(李白)朽骨分东西”的愿望。

两宋之交的纷扰与战乱,也在马鞍山留下了浓厚的痕迹,长江西岸的镇淮楼和东岸的采石矶即是明证。

镇淮楼有两处,一在安徽和县,一在江苏淮安。和县镇淮楼始建于宋朝,在宋代镇江关的遗留结构旧基上建造的,宋时亦称鼓角楼、谯楼。

《直隶和州志》记载,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兀术攻陷和州,钤辖宋昌祚、历阳县令蹇誉等皆壮烈死于谯楼之上,后来进士赵霖带领镇淮军(即乡兵)乘隙收复和州,受到南宋朝廷褒奖,所以后人又称“谯楼”为“镇淮楼”。

宋高宗屈辱求和后,随着完颜亮的篡位,金国再兴侵宋之师。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发60万军队分四路南侵,南宋自杀岳飞后军政烂透,将领腐败,有灭亡之虞。

中书舍人参谋军事、以书生身份临危受命的虞允文在采石江边,激励想要逃亡的将士,与对面江岸的金兵隔长江对峙。虞允文临危不惧,亲自督战,多次击败完颜亮的大军,逼得完颜亮下达严苛军令,以致人心浮动,自己为部将所杀,金国的大军随之撤回。马鞍山地区的战斗挽救了南宋。

采石矶虞公亭

元以降:流风余韵与复兴之基

宋被元灭,太平州被元朝改为太平路。元朝末年,朱元璋夺取采石矶之战中,常遇春勇冠三军,第一个跳上采石矶,杀散元军,在采石留下了巨大的脚印,采石翠螺山上的娥眉亭则是朱元璋攻打南京的前线指挥部。

采石矶头

1360年,实力强大的陈友谅进攻朱元璋,朱元璋的部将花云死守太平,最后被陈友谅擒杀,但帮朱元璋争取了回旋时间,使朱元璋不至于被一举攻灭,说马鞍山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福地也不为过。

虽然如此,在明朝太平府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好处。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朝廷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由京师改称南京,六朝古都地位从此只算个陪都的摆设地位,作为南京京畿之地的马鞍山地区便不受待见了。

不过,唐宋的流风余韵治之下,明清的马鞍山也不至于一无是处。

姑孰画派始祖一代画帝萧云从,在明末清初的中国画坛奇峰独秀,以姑孰山水为素材的《太平山水图》43幅系列作品流传到日本,成就了日本的“南宗画派”,郑振铎称其“幅幅皆精”。

清代大诗人黄景仁黄仲则也在马鞍山留下了佳话。黄景仁20岁时即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在朱筠幕僚期间,于采石矶的太白楼宴会上即席所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诗传诵一时。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小说《采石矶》系以黄景仁为故事主角,两人经历颇为相似,使得马鞍山采石和青山李白墓声名更大。

黄景仁作歌的太白楼

1911年11月12日,当涂和和州光复,民国裁府留县,改和州为和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

1949后,马鞍山因为铁矿而成为工业城市,马鞍山矿区是我国七大铁矿区之一,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不仅如此,马鞍上港还是深水良港,是继上海、南京两个深水港后,长江流域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岸线码头,也就是说马鞍山还是一座著名港口城市,区位优势相当明显。

因为马鞍山是李白的终老之地。自1989年起,当地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举办一届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2005年初更名为中国李白诗歌节)。经过三十年的积累,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每年迎来许多国内外诗人,外国尤以韩国、日本汉诗人居多,为这座钢铁城市赢得了“诗城”的称号。

原标题:谁是江东第一城:不是南京、苏州,而是这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