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中国最失落的古都:从“世界一哥”到“没落公子”
04-17 18:17:4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

1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再次巡幸洛阳,并提出计划将首都从开封迁到洛阳。

开封作为四战之地,除了北临黄河外,其他三面完全没有地形险要可守,而就在北宋建国(960年)前13年,公元947年,契丹军队甚至攻陷开封,灭亡了后晋。

历史的教训近在咫尺,为了拱卫开封,北宋不得不长期在开封屯兵数十万人。长期“冗兵”导致的财政困境,与开封无险可守的隐患,作为开国皇帝的赵匡胤,看得非常清楚。

image.png

夕阳下的开封铁塔。新华社

在几个适合定都的城市里,长安尽管天险巩固,但多年来因河道荒废、漕运艰难,加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早已失去了作为帝都的条件。

相比之下,北临黄河、漕运便利,南有嵩岳,东有虎牢、成皋,西控函谷,“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洛阳,已经成为了首都的不二之选。 

为此,赵匡胤多次巡视洛阳,一直在为迁都做积极准备。

02.jpg

绿树掩映下的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新华社

然而,在开封早已经营多年、根基深厚的晋王赵光义,他非常担心会被迫离开自己的大本营。为此他联合多位大臣,力阻赵匡胤说,开封相比洛阳更加靠近漕运要道,方便接受江淮地区的财赋,并且:

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

赵光义有自己的小九九,而北宋的大臣们,也大多不愿离开早已在开封经营多年的安乐窝,这使得赵匡胤不由仰天长叹说:

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深怀远见的赵匡胤没能坚持己见,而弟弟赵光义也不会再给他机会。就在赵匡胤仰天长叹的这一年,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匡胤在跟赵光义一起喝了一顿酒后,神秘暴毙。

赵光义则在“斧声烛影”中登基上位,是为宋太宗。

北宋永远失去了迁都的机会。

151年后(1127年),随着女真人的南下,北宋将为此付出亡国的代价。

2

赵光义选择开封为都,是因为它靠近黄河和各条运河要道,方便漕运

但成就你的火种,或将毁灭你的一切。

回顾过去一千年,开封,这个北宋时期的世界最大规模、最为繁华的城市,为何随后却逐渐陨落埋没

因为曾经成就开封的黄河,也将一手毁灭开封的前程。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开封赖以兴盛的黄河到了北宋时期,由于中上游地区的长期过度开发,加上大片森林被砍伐,此时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已经越来越严重,由于上游的水土流失逐渐淤积到中下游平原,这就使得开封周围的黄河河床日益增高,在北宋时就已开始形成了地上河和悬河,并比沿岸的村庄高出数米之多。

从北宋中期的1048年开始,黄河中下游在几十年内频繁决口每隔两三年就有一次大决口,每三四十年就发生一次大改道

而最致命的,是来自于靖康之变后的人祸。

早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5年,当时秦国大将王贲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开封)时,就曾经扒开黄河大堤水淹大梁(开封),最终迫使魏国投降,从而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拉开了血腥的开端。

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随后女真人继续南下,为了阻挡金兵铁骑,1128年,南宋军队在今河南滑县西南扒开黄河大堤,“以水当兵”,由此导致黄河流入泗水,再次由泗水夺淮入海。

1128年的这次人祸,并没有挡住金兵南下,相反,却造成了黄河下游的第四次大改道

在这次宋朝军队扒开黄河大堤后,黄河形成了新旧两条河道,并在从黄河到淮河之间到处摆荡,由于这个位置刚好处于南宋与金国的对峙前线,因此宋金双方都无意堵塞决口,以致黄河在整个南宋时期,一直在北方呈现到处泛滥摆荡局面。 

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新华社

而历史赋予黄河流域和开封的苦难并未终结。

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在蒙古人的一路追击下,金哀宗不得不南下逃到开封,随后又逃到距离开封仅仅100多公里远的归德(商丘)。当时,金兵试图扒开黄河水淹蒙古军队,结果派出去扒堤的部队全军覆没。

随后,蒙古军队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来了个将计就计想水淹归德(商丘),蒙古人随后扒开了黄河大堤,没想到归德(商丘)城地势高,黄河水竟然绕城而去,但泛滥的黄河,却给开封周边造成了巨大危害。

蒙古人扒开黄河两年后,1234年,趁着金朝危亡,当时南宋军队北上与蒙古人争夺中原。为了阻挡宋朝军队,蒙古人再次人为扒开黄河,这一次地点则选在了距离开封城北仅仅20多里的寸金淀,这也造成了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道

从1127年到1234年,由宋人与蒙古人轮流共三次扒开黄河的结果,除了导致黄河频繁大改道之外,也给开封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在北宋以前,黄河当时距离开封有200里之远,但是从北宋开始的黄河频繁决堤,加上整个南宋时期宋人与蒙古人的三次轮流扒堤,这种天灾与人祸的叠加,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黄河河道逐渐向南迁徙,日益逼近开封城

到了1234年蒙古人再次扒开黄河大堤后,当时黄河距离开封城的直线距离,已经从北宋前的200里远,变成了距离仅仅20里远

此后,作为地上河的黄河“悬河”之祸,给日益逼近的开封造成了越加深沉的苦难。因为河道远,洪水泛滥时尚可规避和减轻受灾面,但河道如此之近,一旦洪水泛滥或决堤,开封城已根本没有反应和逃亡的时间,生态影响也近在咫尺。 

随着黄河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加上整个南宋时期三次人为扒堤造成的黄河大改道,此后,黄河在开封城周边的决溢越来越频繁。

根据统计,进入元、明、清三朝后,三个朝代仅仅641年期间(1271-1912),黄河在开封境内的决溢就达到了300多次,其中共有几十次洪水袭城、7次水淹开封城的记载。

3

长期的战争动荡与黄河决堤,也使得开封赖以兴盛的黄金水道日渐荒废

尽管号称八朝古都,从夏朝到战国时期的魏国,以及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还有北宋、金朝都曾经在开封立都,但开封作为真正的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就只有北宋(960年-1127年)一朝167年的历史

作为中华帝国定都走向的转折点,在北宋时期,开封也逐步发展成一个拥有超百万人口的世界级超级城市

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向长江、淮河一带。而当时,来自江淮地区的财赋,普遍需要依赖从隋朝开始凿通的大运河进行运输。相比较之下,处于大运河要道、更靠近江淮地区的开封,从唐代后期开始迅猛发展。

除了倚仗黄河之外、几乎没有天险可守的开封,从一开始就蕴含着赵匡胤所担忧的致命隐患。1127年北宋灭亡后,随着宋室南迁,帝国首都从开封南迁到了杭州。

天生的地形弱点,以及失去首都地位,这种自然与政治的双重失势,是开封陨落的根本点。

开封的陨落,同时也是中国定都史的转折点。

中华帝国的定都史,从约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到公元1000年左右的北宋,基本都是沿着渭河及黄河中游的东西走向,迁移轨迹沿着西安一洛阳一开封一线,呈东西走向波动迁移

但1171年北宋灭亡后,中国的政治首都,第一次从沿着黄河流域的东西走向布局,转移到了南北走向

1279年南宋灭亡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南方的杭州,转移到了元朝位处北方的大都(北京)。

此后,从南宋算起,到元、明、清共四个朝代,中国的定都走向,从沿着黄河的东西走向,改变成了沿着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走向,其迁移轨迹表现为杭州(南宋)一北京(元)—南京(明)—北京(明、清),并一直持续至今。 

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后,开封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大运河水道的荒废。

早在北宋时期,为了方便接受来自江淮地区的财赋,北宋在依赖黄河之外,除了继续扩大疏浚原来汴河、五丈河两条河道,又相继开凿了金水河和惠民河两条运河,通过汴河、五丈河、金水河、惠民河等“四大潜渠”加上黄河通联全国各地,开封也因此成为了“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的帝都所在。 

北宋时期,大运河是开封的生命线之所在。图为开封。新华

当时,为了保证各条运河的通畅,北宋政府每隔三、五年就要对各条河道进行疏浚,因此尽管各条运河都存在自然的泥沙淤积问题,“虽数湮废,(但仍)通流不绝。”

但从北宋后期开始,由于政治腐败、管理废弛,从江淮地区通联开封的运河已经开始逐渐淤塞荒废,此前全年通畅的运河,甚至出现了只能通航半年的情况:

汴渠昔之漕运,冬夏无限,今则春开冬闭,岁中漕运止得半截。

1127年北宋灭亡后,随着此后战乱动荡和南宋迁都杭州,常年缺乏疏浚的大运河河道更是逐年淤积,南宋建立后仅仅四十多年,当时作为大运河重要通道的汴河河道,甚至淤积后变成了麦田和村落

除了汴河之外,作为开封连接江淮地区的“四大潜渠”的另外两大通道:五丈河、惠民河也由于北宋的灭亡、南宋的迁都、长期的战争动荡,而导致缺乏疏浚,最终淤积湮废。

至此,此前作为开封经济生命线的“四大潜渠”已基本淤塞荒废,而以运河作为血脉的开封,在连接南方的运河基本荒废以后,衰落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

4

而开封衰落的背后,则是京杭大运河的崛起

在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因此沿着黄河流域东西走向的长安和洛阳、开封就成为中国首都的当然之选。

但是隋唐以后,随着江淮地区经济的的不断崛起,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开始不断分离,在此情况下,隋炀帝首先凿通了大运河,并通过大运河吸收江淮地区的财赋,以此维系帝国的运转。

 

从开封以后,中国的定都走向,从沿着黄河的东西走向,变成了沿着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走向。图为横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拱宸桥夜景。新华社

到了唐朝时,运河已经成为了绝对不可缺乏的生命线

唐朝贞元二年(786年),由于从江淮地区向长安运输粮食的漕运道路,被藩镇阻隔,整个长安城都陷入缺粮境地,以致禁军发生骚动。这时,刚好有3万斛米运到了长安周边,唐德宗听说后,几乎流下眼泪跟太子说:

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由于受到黄河三门峡水流湍急、不利水运,加上自然环境恶化等各种因素影响,长安最终在唐代以后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则是开封的崛起,而开封的衰落,也与长安类似。

由于长期的战争动荡导致大运河水道荒废,使得开封无法接受来自江淮地区的反哺,加上北宋灭亡后首都的搬迁,开封的陨落已是势在必然。

元朝建都大都(北京)后,为了吸收江淮地区的财赋供养帝国运转,开始全力开凿京杭大运河。至1293年,南起余杭,北到涿郡,全长约179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通航之时,也是长安、洛阳、开封等黄河中上游城市的彻底衰落之时。

1293年京杭大运河的全线通航,标志着中国历史地理走向的重大转折。图为京杭大运河江苏常州段以及盛开的油菜花。新华社

从线路来看,京杭大运河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由于京杭大运河不再连接河南开封等地,这就使得开封失去了江淮地区的滋养,成了没奶的孩子,很难长大了。

而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则捧火了运河流域的山东济宁、天津等新城市,对于开封来说,北宋时期那伟大辉煌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

5

到了明朝时,由于贾鲁河的疏浚凿通,加上定都南京的朱元璋将汴梁(开封)一度改为北京,开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有所提升。

一度衰落的开封重新崛起成为中原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势若两京”“大梁(开封)为中原上腴,北咽神京,南控八省,商车市舶,鳞次而至大梁门外,联轴接捆,旅邸栉比,居然一都会。”

但是,开封早已不是当初北宋时期傲视世界的全球第一大都市了。明朝时,与江南地区蓬勃发展的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相比,开封已经无法称得上国内的大腕了,顶多只能算是中原地区的大城市。

到了明朝末年,在北宋时人口就已经超过百万的开封,才勉强恢复增长到了三十多万人口。

就在开封似乎有所好转的时候,李自成却给了这座城市以致命一击。

1641年至1642年,李自成三次率兵进攻开封,第二次进攻开封时,被开封守城士兵射瞎了左眼。他恼羞成怒,于是在第三次围攻开封时,前后共围城达五个月之久,并将城周边的麦子全部抢割,致使城内“升粟万钱,米贵如珠”,百姓甚至开始人吃人。

围城五个月后,守卫开封的河南巡抚高名衡、推官黄澍和巡按御史史严云在接近绝望之下,无奈决定“决河灌城”以求自保。随后,明朝守军派兵凿开了朱家寨口大堤。明军凿开的缺口不大,但李自成却干脆以牙还牙,要将开封全城毁灭方才解恨。

1642年农历九月,李自成派出几万士兵,扒开了开封城附近的黄河马家口大堤,随后黄河水直冲开封城,整个城内积水达10米多深。当时开封城内尚有37万守城军民,李自成扒河冲击开封后,全城百姓有34万人死绝,最后仅有3万人幸免于难。 

李自成铜像。新华社资料片

经历过这场大变故的明朝人计六奇后来回忆说:

自贼乱以来,杀人不可胜计,其最烈者,无如(张)献忠之屠武昌、(李)自成之淹汴梁(开封)也。夫图大事者,当以得人为本。张李所为如此,不过黄巢、赤眉(军)之徒耳。天心人心胥失之矣。欲不速亡得乎?

经历了毁灭性放水淹城后,开封人口再次出现了大倒退,即使到了清朝盛世时期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当时全国人口都出现了大爆炸,但开封人口却从北宋时期的超百万人口、明末的37万人口,跌落至仅仅只有12万人。

也就是在清朝时期,开封也陨落成了河南乃至中原地区一般的城镇,再也无复当年的辉煌。

6

在经历数百年的人为和天灾的洪水泛滥后,开封周边的土地也开始大规模沙化和盐碱化,这使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而为了堵截洪水,开封民众从宋朝以来又不断大规模砍伐森林修筑防洪堤坝,使得开封周边的森林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到了1911年清朝灭亡前一年,地理学家张相文游览开封时,就曾感慨地说:

开封城外,平衍无山。……自屡经河患,而古代川流皆填塞无余,白气茫茫,退望之无异沙漠。而森林亦复鲜少,防风防沙之用缺焉。长此不变,数十年后将不知成何景象矣。

而作为开封复兴的最后一道希望,位处开封城外二十多公里的朱仙镇和周家口,也最终陨落。

到了明朝时,由于水患导致河道堰塞等原因,开封已经丧失了作为外港的功能,在此情况下,位处贾鲁河两端、可以连接颖河进入江淮地区的朱仙镇、周家口两个城镇开始崛起。

到了清朝中期,朱仙镇人口跃升至30万。当时,朱仙镇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一起号称全国四大名镇,“贸易最盛……商贾云集”。 

朱仙镇以木版年画最为出名。图为朱仙镇年画艺人在雕刻印刷年画的木板。新华社

但黄河却再次给开封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再次决堤,水淹开封城达八个月之久

到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又决堤冲毁了开封复兴的希望所在朱仙镇,致使贾鲁河“河身淤成平陆,河身以上又淤高丈许,朱仙镇民房冲去大半。”

由于河道淤塞,已经无法通航的朱仙镇迅速败落。至此,开封与外港的联系完全中断。

而朱仙镇则从清朝四大名镇上迅速除名。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朱仙镇的人口更是从清朝中期巅峰时的30多万人口,跌落至仅有15000人,到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更是仅剩8500多人。

朱仙镇被黄河冲毁后,周家口仍然通过颖河,勉强维系着与江淮地区的联系。但随着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时期航海时代的到来,即使是一度风光数百年的京杭大运河沿线,也逐渐沉寂了下来。

曾经作为黄河流域红得发紫的开封衰落了,曾经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呼风唤雨的扬州等城市也衰落了。

一个属于内河文明的时代过去了,一个属于航海和铁路的时代正在冉冉升起。

到了1898年,从北京卢沟桥到湖北汉口的卢汉铁路(现在的京广铁路)正式开工修建,由于开封段地质松软号称“豆腐腰”,因此卢汉铁路最终绕开开封,而选择了途经郑县一带,由此,小小的郑县凭借铁路优势一跃而起。

到1954年,河南省会干脆从开封迁移到了郑州,而开封的区位优势则更加没落消沉。

对于开封的陨落,就在1923年,到开封游览的康有为就非常感慨,后来,他写了一幅对联: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

那个曾经高居世界第一的名城古都,早已辉煌不再。 

原标题:中国最失落的古都:从“世界一哥”到“没落公子”| 神州风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