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继辽宁后自曝“家丑”:财政收入虚增空转
01-07 12:22:0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在1月3日举行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承认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

这是2018年首次有地方党委和政府自曝虚假财政家丑。上游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内蒙古并非首家自曝家丑的地方党委,一年前的2017年1月17日,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对外确认,连续财政数据造假,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内蒙古自治区经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后,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同时调整了2017年收支预算预期目标。调减后,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公布的数据下降14.4%,剔除虚增空转因素后同比增长14.6%;经过初步认定,应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基数也相应核减。

内蒙古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明确提出,从2017年起,利用3至5年、争取用3年时间把政府债务率降到合理水平。挤掉财政收入虚增空转和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的水分,压实经济总量,夯实财政收入。

近年来,最早公开确认财政数据造假的是辽宁省。2017年1月17日,时任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2014年中央巡视组巡视辽宁时指出数据造假问题、拉票贿选问题。两年后,中央巡视首次杀出“回马枪”剑指辽宁,巡视“回头看”启动5天后,曾担任6年辽宁省委书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王珉落马。

巡视“回头看”还发现,上一轮巡视指出的数据造假问题,仍未整改到位,再度指出,“一个时期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国家审计署2016年的一份文件显示: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2011年至2014年,累计虚增财政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虚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虚增比例高达23%。

虚增财政收入的方式有很多,“空转”是其中之一。所谓财政空转,是指财政部门年初确定的收入目标过高,年底难以实现,只好弄虚作假,通过财政部门向企业拨款后,再由企业将资金缴回财政,通过倒账虚增收入、虚列支出, 完成每年的增长指标。

除了采取“空转”方式虚增财政收入外,去年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曾披露了辽宁数据造假手法。比如,通过虚构应税事项和纳税依据,虚增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税收收入。通过虚假拆迁或转让土地、使用财政资金缴纳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虚增非税收入等。

已经发现的虚假财政收入并非个案。

去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中,云南、湖南等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15.49亿元。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沈度 实习生 许丽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