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曾被新闻联播报道的“小巷总理”走了 千人送别
11-13 09:59:44 来源:长安剑微信公众号

长安剑微信公众号消息,“社区群众不能天天见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区委书记,他们天天见的是我。我要是干得不好,他们就会有怨言;我要是干得好,他们就会对党有更深厚的感情”,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叶翠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然而,就在昨天,这个扎根社区将近三十年的“小巷总理”,永远离开了她的工作岗位,永远离开了她朝夕相处了近三十年的街坊邻居……

这位曾被新闻联播报道的小巷总理走了 千人送别

 她有一个高大上的称呼

——“小巷总理”

陈叶翠生前是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的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这个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一做就是二十九年。

然而,现实中,她却总是被社区的街坊邻居们喊作“小巷总理”。

之所以如此,倒不是因为她权力有多大,而是因为她总是“管得特别宽”。

“在我们印象里,居委会主任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啥事都得管,所以他们被叫成“小巷总理”。但是我们在甸柳一居蹲点两个星期,还是没想到陈叶翠管得有这么宽,可管可不管的事儿陈叶翠可真没少管。”

这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在录制《走基层·为人民服务新观察》专栏时所写的《蹲点日记》上的一句话。

陈叶翠总是“管得宽”,不单单是记者蹲点时所看到的,更是街坊邻居所早已熟知的事实。

这位曾被新闻联播报道的小巷总理走了 千人送别

刘象乾老两口住的是企业80年代的自建职工宿舍,因为左右邻居把后院的地基垫高了,紧挨着院子正面又盖起了停车棚,也比老人的后院高,这下,一下雨这院里就成了蓄水池,水都直往屋里灌,只能靠个小水泵往外抽水。

“这个事情不该管,但是你老了,你在我们社区住着,我们就尽这个义务给你管。”陈叶翠一边说着自己不该管,一边加快脚步赶到二区四号楼。

这事以前是企业管,现在企业被兼并重组了,都移交到社会,关系还没理顺,属于都管都不管的阶段,这个遗留问题不好解决,可是没想到陈叶翠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这事对陈叶翠也不太好办,不过刚好社区正在给小院旁边的车棚做改造,老两口的院子就紧挨着。陈叶翠把归属问题放下先不论,马上联系施工队负责人。施工方看了院子,说能修,但是得需要5、6千元钱。得知能修后,陈叶翠便开始四处做工作,最终由老两口、企业和社区三方各出两千,将此事处理好。

从开始说这个事到小院的工程完工用了一个星期,陈叶翠足足跑了七次,让老两口的心病彻彻底底得到了解决。刘象乾老人特意拿出照相机,把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留作纪念。

央视记者问陈叶翠,本来你认为不应该管的事,为什么会一口答应下来?陈叶翠说,老人碰到了难处就会特别无助,这个时候就需要别人多伸一把手,毕竟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嘛。

 涉及群众利益的事,

她一点儿都不含糊

“社区群众不能天天见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区委书记,他们天天见的是我。我要是干得不好,他们就会有怨言;我要是干得好,他们就会对党有更深厚的感情。”

陈叶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每天总是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她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大事小情随时记下来。29年下来,这样的小本子有60多个100多万字,摞起来有半米高。

这位曾被新闻联播报道的小巷总理走了 千人送别

历下区甸柳第一社区始建于1984年,是山东济南市的城市拆迁集中安置区,0.4平方公里的面积,却住着3000户、1万余人,其中离退休、下岗失业和困难群众占到30%左右。工作难度多大,可想而知。

从1988年到居委会工作,陈叶翠一干就是近30年。大到社区环境建设,小到下水道堵塞,陈叶翠从早到晚,就是围着居民的家长里短打转转。

2012年,位于社区的济南第二汽车改装厂片区改造,开发商拿着最初的拆迁安置方案找到陈叶翠,请她帮着做做群众的工作。

“你们设计的是啥户型?不是这家不通风,就是那家见不到阳光;卧室才7平方米大,安置房比拆迁房大不了几个平方米,就要多掏10多万元。我这一关都通不过,还怎么做群众的工作!”陈叶翠代表拆迁户直接顶了回去。

拗不过陈叶翠,开发商不得不重新设计安置房户型,前后共修改了11次。经过多次力争,利益得到保障的247户居民,3个月内就全签了协议。

“回去量量你们家的厕所,再来设计老百姓的卧室!”她代表247户拆迁户说的这句话至今仍被社区居民传为佳话。

“再大的官我不会去巴结,再穷的人我也不会看不起他。”

这位曾被新闻联播报道的小巷总理走了 千人送别

“居委会就是个群众自治机构,千好万好,不如让群众参与进来得好。”作为山东首位公推直选产生的“小巷总理”,陈叶翠认准这个理,“群众能把社区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管,这是最可贵的,也是我们这最大的特色。”

让群众做主,陈叶翠自个的腰板得先硬。社区里拆违章建筑,涉及哪个党支部书记,就第一个拆,接着拆党员的,最后才拆群众的。不管对方是位高权重,还是一介布衣,陈叶翠一碗水端平,谁有理就买谁的账。

陈叶翠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社区工作党建为龙头,党员要带头”。这话听起来有点大,但她觉得很实在。因为她有个目标,就是要把社区建成居民的精神家园。精神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要怎么做呢?

当时,不少企业正处在改革重组过程当中,许多职工从企业转向了社会,除了工资,生活精神都少人过问,人一下子没有了单位,没有了组织生活,没有了归属感。

陈叶翠先是组织了十几个文体小组,让大家愿意到社区来,接着她在文体队里组建党小组。很快大家就感受到了变化:小摩擦有人去化解沟通,活动大厅不用专人打扫,来的最早的走得最晚的多是党员,就连活动演出服怎么放都有人操心。

陈叶翠说,在基层工作20多年,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党的温暖,我们党的理念,能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就要看她们这些基层党员干部。

这位上了年纪的“小巷总理”,

却有着现代的管理理念

陈叶翠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记下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但你要不解决,在他心里就是个大疙瘩。”凡是居民反映的问题,陈叶翠绝不当“老好人”,更不“捂盖子”,非要折腾个“底朝天”。

这位曾被新闻联播报道的小巷总理走了 千人送别

2013年,陈叶翠所在社区发生了一起火灾,当时58岁的陈叶翠跟着保安就冲上了楼。还好火苗很快扑灭了,原来,住在三号楼的一位老人中午出去接孙子放学,却忘了火上坐着锅。

火灾虽然不大,却把陈叶翠吓得不轻。缓过神来,她马上去消防大队请人来社区检查。陈叶翠所在的这个小区是建于1984年的老旧社区,道路不到四米宽,路边停满了车,消防车轻易进不来,更要命的是,社区43栋楼中仅有三栋配备了消防栓,再一检查,还没一个能出水。

硬件设施改造不容易,消防部门建议至少要先给每个单元配备灭火器。43栋楼要花五万块钱,陈叶翠算来算去,这钱居委会咬咬牙也能拿得出来。这事儿并没有到此画上句号,当天晚上陈叶翠又跑到了山东大学,找到了研究社会管理的老师一起研讨,这不光是掏钱的事,还得立项。

陈叶翠还真听教授的话,回去以后马上开会征询意见。就这样,陈叶翠又是跑大学,又是组织开会,又要挨家挨户一家几块钱地把钱收起来。足足忙活了一星期。

在陈叶翠眼里:直接买一批灭火器挂上只是简单的政府行为,而按照项目制让公众从开始到结果评估全过程参与,这才是现代的社会管理理念。

 “小巷总理”走了,

今天上千社区居民在自发为她送别

陈叶翠扎根社区29年,将最美好的青春韶华都奉献给了社区的街坊邻居。

2017年11月11日20时许,这位从33岁就投身社区工作的“小巷总理”,因病不幸去世。

而在陈叶翠去世后,上千社区民众自发自发夹道送别小巷总理。

这位曾被新闻联播报道的小巷总理走了 千人送别

11月12日11:30,陈叶翠追悼会在济南莲花山殡仪馆举行。

这位曾被新闻联播报道的小巷总理走了 千人送别

11月12日上午10点整,灵车缓缓从陈叶翠家出发,经过甸柳一居社区时,上千名居民自发站齐在道路两侧为“小巷总理”送别。

这位曾被新闻联播报道的小巷总理走了 千人送别

这位曾被新闻联播报道的小巷总理走了 千人送别

在送别的街坊邻居中,有人用眼泪表达情感,有人用诗词寄托哀思。

其中,一位社区居民,写下如下诗句。

乐在社区耕耘忙,

青春年华谱华章。

甸柳盛开和谐花,

硕果累累家家香。

一颗赤心为群众,

勇斗病魔意志强。

今日送别西天去,

音容笑貌永难忘。

在为社区无私奉献了29年之后,今天,上千名街坊邻居自发赶来送别陈叶翠最后一程。

他们的眷恋、不舍,是对这位“小巷总理”毕生工作的由衷肯定;

他们的眼泪、诗词,是对这位“小巷总理”辛勤付出的最好报答。

“小巷总理”陈叶翠走了,她的事迹,感动了整个社区、城市;她的精神,则温暖着世界、人心……

原标题:这位曾被新闻联播报道过的“小巷总理”,走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