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上游对话 | 刘光宇:用歌剧艺术全新演绎“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
08-04 20:23:29 来源:上游新闻

全国首部以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现实题材民族歌剧《一江清水向东流》,即将于今年10月15日在重庆首演。为了作品的完美呈现,目前,出品方重庆市歌剧院全体演职人员正在紧张地排练。

微信图片_20210804201646.png

重庆市歌剧院院长刘光宇

4日,上游新闻记者赴市歌剧院探班,并就《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相关话题与院长刘光宇进行了对谈。说起这部新作,刘光宇很有信心,“音乐、演唱部分的排练有序进行,舞美、服装等也在推进,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舞美师丁丁做的效果图心里都怦然心动,广大观众也可以期待,届时可以欣赏到一个惊艳的舞台。”

上游新闻:《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创作初衷是怎样的?

刘光宇:艺术要以人民为中心、为时代画像,我们院里的艺术诉求在于,希望深入地挖掘人的精神活动、深刻地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从人性出发,为时代服务,从这两方面考虑,开始寻找现实题材。

我们从火热的生活中选取了生态文明建设一个侧面,同时结合重庆守望长江的实际,将“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进行艺术演绎,因此取材生态保护,以治污为核心事件,写了一个寄托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美好愿景的故事。

生态问题,其实也是人的问题,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需要关心生态文明建设,重庆是长江经济带示范城市,长江治污是生态建设重要议题,上升到艺术的哲学高度,治污就是治心,人心影响着世界的和谐共生,因此我们又从古代哲学出发,探讨如何治人心之污,从而展开艺术想象和创作。 

上游新闻:以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进行歌剧创作,放眼全国好像也是第一次?

刘光宇:据我所知,确实如此,这个作品中,我们以两个家庭四个人物为戏的核心,以整个长江经济带为大的线索,贯穿生态文明思想,我们集合了廖向红、冯柏铭、冯必烈、朱曼、彭丁煌等一批著名导演、编剧、指挥、服装师之力,也是试图去完成歌剧在现实题材方面的一个突破。

上游新闻:这个突破具体来看是怎样的?

刘光宇:过去的歌剧主要还是借古喻今,借历史题材反映当下,现实题材歌剧相对来说要难一些,它要遵循现实的真实性,艺术的想象力、浪漫性就会有所束缚,顾及到很多方面,同时因为歌剧本身就仪式感来说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度不如话剧等戏剧形式,歌剧需要更多的矛盾冲突,需要正反对比,揭示光明与阴暗等,把握难度更大。

但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通过歌剧去直接关注现实,我们这个戏的编剧冯柏铭、冯必烈先生其实在2019年下半年就到重庆采风过,做好了故事的架构,在去年得到文旅部支持立项后,从2020年5月开始编剧创作提纲,到今年春节大年三十晚上,我都在跟编剧讨论,包括整个春节期间都在持续沟通细节,甚至有一天集中讨论了32个问题,关于如何让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前进发展,如何避免常态性的好人好事主旋律作品等等,同时重庆市专委会和文旅部指导委员会进行了多轮次审议、指导,方方面面,都在力求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子来。

上游新闻:这个作品的主题可以说很宏大,主旋律题材如何去吸引观众呢?

刘光宇:的确,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题材具有相当强的当前性、当代性,但它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在角色分析时告诉演员们,你就想象成是演的是自己,舞台发生的故事跟自己脱不了关系,虽然题材宏大,但作为戏来说还是在呈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一点很重要。

主题很大,观众爱不爱看?我们也在思考,在探索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去消解所谓的宣教式的口号造成的审美疲劳,具体说到与观众的共鸣,仅举两方面来看:

首先,人物塑造上,非常贴近现实。比如女一号是个网红,一开始做环保是为了有流量,有打赏,有物质回馈,这种想法在当下的年轻人中也很普遍,但随着她的环保实践,她逐渐改变了想法,成了纯粹的人,这种心路变化也很真实。同时,剧中主要的四个人物每个都有这些变化,他们都是平凡人,能与观众共情。

第二,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孟卫东老师更多采取了音乐剧的语言,或者从歌剧来说更多是轻歌剧。比如女主角的音乐主题旋律很口语化,用了花腔,代表着青春态、年轻化,在合唱部分,加入了很多流行语言,包括爵士鼓、吉他等乐器引入,让作品整体显得非常时尚,而不像正歌剧那样沉重。

上游新闻:直辖以来,重庆歌剧院接连推出了多部优秀歌剧作品,成功经验何在?

刘光宇:直辖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创作,也是自己给自己压力,我有时开玩笑说,做歌剧其实是跟自己较劲,因为创作很艰难,涉及门类众多、人员庞大,尤其这次还是现实主义题材,但“硬骨头”也要啃,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每次一次创作,全院从策划到立项,从指挥到钢琴艺术指导,从演员到乐团,从舞美到营行保障等各部门各种类,“同呼吸共命运“,求最大共性合力,方能叫歌剧。

如果说以前的实践收获了一些经验,我觉得很重要一点是,懂得了把握剧本创作倾向,比如《尘埃落定》,从精神上抓住了时代的大脉搏和细微的人性关怀,抓住了这两点,就能引起观众共鸣,把艺术家看问题的典型性变成观众看问题的普遍性,就成功了,“大小”结合很重要,我们做的一系列歌剧都是这样的。

上游新闻记者 文字/视频 赵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