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它们凭什么斩获五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本届茅奖评奖办公室主任何向阳给出了这样的详解
10-14 14:18:3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一个多月前的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了获奖名单: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以及李洱的《应物兄》,在评委们的六轮投票之后脱颖而出拿下了最新一届的中国文学最高奖。按照此前评奖委员会的公告,今晚(10月14日)将在北京举行正式颁奖礼为这五部作品授奖。正因如此,14日一早有关茅奖的热议又再度在网上被重新提及。

5482f629d4d8111761e1f2384425cfa8.jpg

何向阳

五部长篇小说,体量自然不小,全都读过的读者虽不能说寥寥,但应该确实算不上多。它们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是怎样打动了评委的心才得以斩获五年才颁发一次的茅奖?14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何向阳专门发表长文聊了聊自己眼中的这五部获奖作品。相比最终简短的颁奖词,也许这些文字解释得更加清楚。

《人世间》有我们民族坚强的缩影

何向阳谈自己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印象长文名为《“高原”路上,“高峰”在望》。这也是她对本届五部获奖作品的总体印象。在何向阳看来,“无论是如《人世间》《主角》的现实主义书写,还是如《牵风记》反映战争人性的历史书写,或者如《北上》《应物兄》这样的作者主体介入力极强的实验文本,都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阅读感知,这种丰富性当然也反映了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与把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188f008c5b3d872260d6c5e9a36f1ecc.jpg

在谈到《人世间》时,何向阳认为它和40年前的《平凡的世界》(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具有同样的光芒。在《人世间》里,一个中国北方普通工人家庭三代人超过50年里的生活命运(从1972年写到了2016年)与其间城市的变迁、人格的养成、生活的林林总总都获得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何向阳说,“贯穿整部小说的周秉义、周蓉、周秉昆三兄妹的不同生活道路与情感选择,构成了一曲激情澎湃而又富于深情的交响诗。”

“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各异的人生轨迹中,都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所教会他们的做人本分与处事原则。在艰难困苦与人生窘迫时,他们都没有放弃这种深厚的文化所给予他们的人生准则与道德标准。”而这也正是我们民族坚强的缩影。

《牵风记》是人民如何推动历史的文学答案

7b9eabfd83b9466c2aded7d7d0c50f56.jpg

“今年90高龄的作家徐怀中是亲历过解放战争的人,这使得他对于战争与战争中的人的观察具有亲历者与作家的双重角度,这种角度对一个作家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在何向阳看来,《牵风记》在呈现为了新中国诞生,无数英雄儿女勇敢而决绝,丝毫没有个人私利与踟蹰犹豫投奔革命的同时,也为另一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人民作为历史的推动者)是如何推动的,他们是具有怎样情怀的人,他们在身处的历史大转折中,又是怎样做的。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怎样反映这个“动力”,怎样书写人民的英雄,怎样呈现英雄的人民性?”何向阳说,《牵风记》给出了答案。

《北上》铺开的是一条历史的大河

相比梁晓声的《人世间》呈现的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徐则臣在《北上》里写到的历史更甚:从1901年直至2014年。在何向阳看来,如何处理历史书写中的往事缠绕,是他首先面对的一大难题,“在一部30万字的篇幅中,铺排开110年的历史演进、生活长卷,之于一个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青年作家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aac32fb8b91ed5a07afb8ee177078e4c.jpg

何向阳认为,《北上》做到了把一条大河写得多姿婀娜。一路随船北上的旅行者,不意卷入战争而又脱离战场融入中国民间的异族人,世代以河为生的船工,“他们居于不同的时空中,感受着运河带给他们的种种不同以及种种相似,还有那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生死相依的纠葛。在这一场场的人与自然的生死之恋面前,一条历史的大河如画卷一般铺展开来。”

作者深怀正义与道德写就《主角》

在何向阳看来,《主角》中的主角忆秦娥从一个“烧火丫头”成长为一代秦腔大师的过程,“不仅是4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提供给人的解放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华的大的社会环境造就的,而且也呈现了人在时代巨变中紧紧握住命运的缆绳,在艺术生涯中苦炼苦修、不折不屈的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

182b4ebae60697df58f7a05c2da750e5.jpg

而忆秦娥这个艺术家的真正诞生是作者陈彦“以他厚积薄发的文笔与力道,也以他深怀的正义与道德书写出来的。”最终,她不仅是成为了舞台上的主角,也同时也成为其生活中的主宰者。

《应物兄》叙事风格的坚定性值得点赞

在谈到获奖作品李洱的《应物兄》时,何向阳指出它应该意在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心灵发展进行检视。何向阳说,“《应物兄》所反映的物之微妙,在不可把握不可细究中,作家倾心于附身于物的某种仿佛性和模糊性,在这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叙说里,他试图发现人的测不准原理,也就是人的丰富性、可变性与复杂性。”

ffd77979ccda3f4558f926ca58e614d9.jpg

何向阳说,“对于《应物兄》的阅读前提或许有一定的限定性与挑选性,比如知识性的储备、文化性的比较等等,然而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李洱延续了他自己的叙事风格的那种坚定性。”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