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移通学院03-30 00:43:10
关注

(通讯员:江铭宇 刘书炜)

   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9年12月起,重庆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深入探索课程思政,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思政育人之路。

“融起来”,打破“孤岛效应”

   “我们一直思考着怎么把艺术专业课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融入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知识,灵活传递更多思政元素。”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李轶天表示。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长期致力于进行教学课程改革,结合国家推出的思政育人思想,立足于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打破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

   目前,艺术传媒学院将《数字媒体广告与创新》、《商业插画》、《综合作品创作课程设计》、《动画广告制作》等课程作为首批课程思政的实验课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数字媒体广告与创新》、《商业插画》每门课程选择8个课时,将课程思政引入课堂教学,课程将结合“红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方向完成系列作品,并于每年国庆节前后以艺术作品展览的形式展出,同时将作品形成纪念画册。动画专业的《综合作品创作课程设计》、《动画广告制作》等课程针对性地将课程最终大作业作为专业与思政结合的实验课程,相关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在动画制作的前期、中期与后期分别通过主题升华、表现形式植入或反转点题等方式将课程思政的精神融会贯通在内。

   通过课堂学习和作业实践,摆脱传统的“生搬硬套”和灌输教育,促使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去学习,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等正能量精神和文化传承深入学生心灵,起到真正的育人作用。艺术传媒学院李如冰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在上学期的商业插画设计课程,我将思政内容融入了课堂教学,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照本宣科’与‘强加’并不能达到目的,‘发现——了解——融入’,对于思政的学习,感受性的引导绝对优于概念的灌输。先通过一些身边的案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事、义事,再让他们了解到这些事发生的逻辑与原因,最后让学生知晓设计其实应该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民;作为设计师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要善待他人,感恩社会。”

“实起来”,展现思政教学成果

   艺术传媒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思政教育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实现形式。艺术传媒学院充分利用艺术专业特有的“直观性”和“临场感”,提出“直观性+临场感+精神洗礼”的育人路径,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认知,实现从感化到内化的思政教育过程。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结合智育与德育要求,挖掘艺术专业中所包含的民族智慧和艺术基因,将传统文化与艺术专业中理论课、实践课有机地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环节中寻求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中,老师以爱国爱党为题,要求学生创作相关主题海报、平面设计等。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搜集信息,整合资源,无形中加强自身爱国意识,深入领会党的精神。而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从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鉴赏出发,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先进事迹,起到智育加德育的良好效果。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每学年以班为单位,需提交作品集(每个学生不少于1张作品)作为课程思政的成果;动画专业课程针对性地将课程最终大作业作为专业与思政结合的实验课程,设计在国庆节、建军节等相关节点将作业投放到互联网上,以实现提供具体作品的目标。

   “在课堂上,老师们会有意识地向大家宣传我们国家的价值理念和方针,在了解中国文化后,发现我们自己的文化居然还有这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创作思路也更广了。” 数字媒体艺术5班2018级学生吕明虎感受到了课堂上的变化,“ 我很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在课堂上由老师带动着我们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接触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不知道的东西。” 同班的学生江鹏也有相同的感慨:“在学院的课程思政改革后,我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有着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对于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以往的课程中,我们虽然也能取得一定专业上的进步以及成绩,但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得我们对专业老师产生了依赖性,现如今的学习中我们拥有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创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更加愿意积极的去关注国家重大事件以及动向,这是当代大学生理应具备的东西。”

   除此之外,艺术传媒学院还打通学科竞赛的专业制约性,将影评大赛、爱国主义主题平面设计、爱国主义视频制作相结合的竞赛体系引入课程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和举办各类影展、画展;引导学生将思政融入毕业设计。通过多举措,将思政教育成果真实展现出来。

“联起来”,打造思政教育平台

   思政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也不是围绕课本“打转“、闭门造车。艺术传媒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校外资源,促进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将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联起来“。

   为鼓励学生创作激情,搭建学生创作平台,艺术传媒学院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添加翻转课堂、课堂讨论、主题辩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可利用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实现课程思政化,作品创作及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通过动画、平面设计、网页等媒体表现手段进行课程融合。通过网课、微课、慕课、精品课程等多种方式全面解读德育育人思想,将课程思政与专业高度融合,形成具有教育意义及引导意义的新型课程体系。

   在进行专业授课时,合理贴近时下热点,将热门知识与课堂相融合,选取合乎时宜的案例进行分享与学习,让思政教育切实做到 “入脑入心”。例如在2020年全民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授课的平台优势,引导学生观看和自主创作“战疫”主题的互联网影视作品。“优秀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出安全性、实用性和审美性,还要体现出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等,比如环保、节约,为残障人士、少数族群服务等。课程思政的介入让设计类课程更关注社会的痛点,提升设计服务的温度。”艺术传媒学院李如冰老师说道。

   在全媒体语境下,艺术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聚焦于课堂上,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特色,将网络教育引入课堂,力求线上、线下通力合作,拓宽育人阵地。艺术传媒学院打造全方位、全过程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化教育,将教学资源高度结合,通过更多的网络资源平台呈现,使学生能够更大程度上接受课程思政的浸润式教育与熏陶。

   艺术传媒学院还结合艺术类专业签订了11项校企合作,“学校+企业“的校内校外联合,为产学研用提供了基础平台,更好推进课程思政和成果展示。

   艺术传媒学院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课程思政与艺术专业教育相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改革创新。结合现有艺术专业现状开展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契机,引导高校教师将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堂教学中,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深入领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价值,助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号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教育

美家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