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酒镇白沙的千年酒史之一
江津吃喝玩乐08-03 21:04:50
关注

清末诗人赵熙,一次沿长江而下前往重庆,路经白沙。在距白沙十里外,赵熙就闻到了白沙的酒香,咏诗一首:“十里灯笼五百家,远方人艳酒堆花。略阳路远茅台俭,酒国春城让白沙。”

赵熙诗中的“略阳路远茅台俭”一句,是说陕西略阳这地方,虽然出好酒,但是太远了——不少著名川酒,开创阶段都是使用陕西略阳的技术。有人认为,四川大曲酒的技术,就是山西汾酒的技术,通过陕西略阳这个中转点,辗转传播而来。而著名的茅台呢,酒虽然好,但是地方太穷(这里的“俭”,是贫穷的意思)。“酒国春城”,泛指酒乡,古人经常以“春”指代酒。这里的意思是,白沙才是真正的酒乡呀。

 

 

1922年,著名的白屋诗人吴芳吉在“短歌寄蜀中友人”第四首中写道“君从白沙还,应到驴溪湾,应到驴溪湾。茅店酒香倾客座,野塘花发压人肩。回首意如颠,回首意如颠。”一提到白沙,诗人就不由自主想到白沙的驴溪、想到驴溪畔的茅店酒香。

 

 

194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到白沙募捐宣传抗日时,喝了江津白沙烧酒后,感慨地吟诗赞道:“好水不过驴子溪,好酒不过老白干”。

 

不但诗词里面时有白沙烧酒的影子,连当时的川江民歌也唱到白沙烧酒。重庆的世界级非遗“川江号子”里面,有一首从清朝就开始在川江上流行的号子:“川江两岸有名堂”。这首著名的船工号子,介绍了很多川江两岸的名胜特产,其中专门提到“白沙烧酒”:

 

人老头昏船打晃,

“石鼻子”转弯要贴墙。

合江开的纤藤厂,

小小铺子接滩王。

王场修成一条杠,

满坝青果皆成行。

柏石盘修在盘盘上,

赛瓶滩草鞋穿起拜得堂。

九层岩老二把人抢,

“三抛河”、“牛皮撵”要慢慢商量。

朱沱升起箩筐样,

官溪出硝和硫磺。

油溪甘蔗根根甜,

白沙烧酒喷喷香。

………

 

可见白沙烧酒当时在民间的影响力。

 

白沙烧酒,曾经的四川白酒第一品牌

 

除了在诗词、民歌中频繁亮相。白沙烧酒,作为当时四川白酒的第一品牌,各地争相购买。在很多地方,白沙烧酒的价格比其它烧酒要高出不少。

 

烧酒,作为清朝和民国期间的西南民间主要酒种,在川渝两地销量非常大。在清末,烧酒在川渝两地的销量就突破两亿斤,所有的县市,都有自产酒、外来酒,其中,白沙烧酒是绝对的王者。

 

 

宣统元年(1909年)出版《成都通览》,收录当时四川很多地方的白酒销售种类、价格,在这本书里面,白沙烧酒和茅台酒,是仅有的两款以产地所在镇级单位命名的白酒。

 

该书有“各地土产”一节,这一节,记录了四川各地的各种土产,其中专门有“酒类”一项。在书中记录的各地出产和销售酒类产品的情况。

 

这些记录中,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直接记录为“酒”、“烧酒”、“老酒”(不是现在的老酒概念,而是指的一种很普通的黄酒)、绍酒(即黄酒)等大概念;一种是以大产区命名。如渝酒(专指重庆允丰正出品的高品质黄酒)、陕酒(来自陕西的白酒。那时,在四川,陕西酒的名头比川酒大得多,很多知名川酒都是陕酒技术在四川落地的结果);最后一种就是小产区酒,该书中只有“白沙烧酒”一款。

 

 

这本书,在不经意间,采用了产区分类制度。即除掉那些不需要记录产区的大路货以外,品质稍微好一点的酒,都会冠以产区,如渝酒、陕酒和白沙烧酒。

 

我们通过查看《成都通览》一书中列出的所有县份产销酒类品种,分析了一下四川76个县级行政单位(州、厅都是清朝的县级行政单位)的酒类产销情况。里面,有4个县(峨眉、洪雅、夹江、名山)的进销酒品,直接标注为“白沙烧酒”。白沙烧酒虽然只出现了四次,但是这是无比耀眼的四次。作为整张表里面,唯一以镇名作为酒名的烧酒,白沙烧酒和其它所有烧酒产品,就这样被区隔开来。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四川的烧酒,被分为了白沙烧酒和其它烧酒两种,白沙烧酒,也显然是有别于其它烧酒的高高在上的存在。

 

 

从价格看,白沙烧酒也高于其它烧酒。整张表中,最便宜的烧酒,大约每斤30多文,一般在40文、50文之间。白沙烧酒则“六十余文”(名山县),或“五六十文”(峨眉县)。

 

这张表,完全可以看出当时白沙烧酒的社会地位——全四川最贵的烧酒。

 

这张表,并没有穷尽白沙酒在当时的影响。比如,本张表没有收录进来的涪陵,其市场上的酒,基本都是白沙酒。

 

 

平汉铁路经济调查组1937年出版的《涪陵经济调查》中,明确记载涪陵本地酒主要是包谷酒,品质不高,所以大家主要喝江津白沙酒。该书专门列了一个“最近五年来涪陵酒(江津白沙酒)每百斤市价表”。该表标题中,特别在括弧里面标注“江津白沙酒”字样。

 

由于江津白沙酒在涪陵近乎垄断,所以该文根本没有罗列其它烧酒的价格。

 

白沙烧酒,老重庆餐馆里的主打酒品

 

在重庆主城,白沙烧酒也是一块响当当的品牌。从清末到民国,重庆城的大小酒馆,不挂出“白沙烧酒”招牌,都不好意思招徕客人。

 

老作家、老报人李华飞(1914-1998),重庆木洞人。1990年代,李老在《四川烹饪》杂志开设了一个“食客随笔”专栏,主要记录他这一生在各地享受美食的故事。二十多篇文章里面,唯一提到的酒名,就是“白沙烧酒”(提及两次)。

 

 

一篇文章叫“烽火渝州话三店”。这篇文章介绍抗战时期,他对重庆三家小餐馆的印象,其中一家叫“越陈越香毛帽子”,位于下半城大什字口子上。大什字,和小什字相对,在下半城陕西街和现在的解放东路交界处,往上走就是小什字,直走就是道门口。这家苍蝇馆子,以酒闻名,“越陈越香”,说的就是他自家的泡酒。

 

李华飞回忆,当时,他在“新蜀晚报”当副刊特约编辑,经常和漆鲁鱼、金满成等朋友,去这家店宵夜。店很小,五个平方,只有五张矮桌椅。老板毛老幺掌勺、老板娘毛大娘坐柜。因为一家人一年四季都戴一顶洁白的白帽子,所以大家把这家店叫做“毛帽子”。李华飞写到,“他家的‘越陈越香’是自己‘勾兑’的。河街毛宅后屋挖有五个坑,下置能容十斤的酒坛,灌满江津白沙干酒,用小纱布袋装蜜金钱桔、冬瓜片、冰佛手,再将广柑皮去瓤,泡浮酒面。经半月舀出,香、甜、浅黄,入口韵味无穷。每晚仅售一坛。”——这里提到,用白沙干酒(就是白沙烧酒)做泡酒。

 

李华飞还记录了一次郭沫若和白沙烧酒的故事。

 

抗战时期,郭沫若和田汉、阳翰笙等人,都住在现在的网红景点山城巷附近的天官府。李怀飞写道:“天官府沿坡上行至圣宫三岔口,一边出和平隧道(通远门),一边下走马街(较场口),只可步行,不能通车。郭老每天几乎都要从这里经过,时时被一股奇香吸引,大大挑动了他的饥肠食欲。举眼观之,乃一小小回民食店,奇香来自红烧牛肉与清炖牛肉。于是进去要了小碗,外加二两‘白沙’干酒,吃得津津涎垂。”

 

 

一次,郭沫若邀请阳翰笙、田汉、洪琛等人一起,去至圣宫吃这家无名小店,大吃大喝之后,却发现没有带这么多钱,只得赊账。后来郭沫若以该店老板马星临之名,为店命名“星临轩”,并亲笔书写一单条:

 

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此庐虽小,其味隽永。

 

这16个字,固然是写星临轩的美食,何尝也不是写的白沙烧酒呢?

 

当时的白沙酒,在主城区已经渗透到了“毛帽子”、“星临轩”这样的小店,成为其主打酒品,其影响力、覆盖率,是当之无愧的重庆白酒第一品牌。

 

 

如今想喝白沙酒也不难,买一瓶江小白就是了,因为酿造江小白的江记酒庄就位于白沙。白沙酿酒文化在江记酒庄的传承与创新中,焕发了新的生机。

(图文来源于重庆白沙官方公众号)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号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教育

美家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