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绿色生态屏障的“大英名片”:大英县水土保持工作掠影
四川民生报道网09-05 12:20:33
关注

长江绿色生态屏障的“大英名片”:大英县水土保持工作掠影

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水土保持治理区

孟秋的大英,天高云淡,层林尽染。

9月2日,我们乘车行驶在大英至遂宁的快捷公路上,透过车窗远远望去,蓝天丽日,青山绿水与满山遍野的葱绿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生机蓬勃的绿色生态山水画卷。

在隆盛镇后坝村的公路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工地上,推土机挖掘机机声轰鸣,一条崭新的施工便道,和雏形已成的蓄水池呈现在我们眼前。眺望远方,旌旗飘扬,人声鼎沸,夯声阵阵,同行的大英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仅仅是大英县水土保持项目的一个场景。

大英县是川中的丘陵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过去,人们的刀斧向大自然无尽地索取,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人为的破坏造成林线后移,植被减少,导致县境内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滑坡、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广大人民群众吃尽被大自然惩罚的苦头。

据查阅相关资料,生态项目实施前,大英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2.9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流失129.32平方公里,中度流失182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达50.77平方公里,土地侵蚀总量126.66万吨,每年被雨水冲走地表土层达500万立方以上,仅损失土壤肥力折成标准化肥就达0.4万吨以上……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态失衡,制约着大英经济社会的发展。

岁岁年年风水都在改变,有多少沧海转瞬变成桑田。水土资源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震撼着大英这方热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保护和恢复生态,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成为新时期大英县人民共同的呼声和愿望。

修复生态 涵养水源魅力凸现

大英县是长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有着十分丰富的水土资源,勤劳勇敢的大英儿女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借长治工程,农发水土保持项目的东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大力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把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作为最紧迫、最重大的生态任务,强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全面加强县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改善全县的山河面貌,改善全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长江绿色生态屏障的“大英名片”:大英县水土保持工作掠影

水土保持治理区

近年来,大英县小流域治理达67%以上,植被覆盖率达26.5%,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0%,泥沙流失量减少62%;流域内粮食平均亩产增长35%,农业总产值增长30%,重点治理区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数百元。

通过综合治理开发,大英县生态系统实现了良性循环,生态素质向好的方向转化,使这片热土地充满着无限生机。经测定,治理后的各项水保措施年拦蓄了径流量、拦蓄了泥沙,年土壤侵蚀模数明显减少,土壤保肥能力提高。经过治理的坡耕地逐步恢复了生机,粮食产量显著提高。坡耕地治理后土壤增强了水、肥、气、热性能,提高了营养转化能力。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合理,扭转了单一的粮食经营,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

聚焦绿色生态 打造美好河山

作为国家农发水保重点治理县,如何借东风促发展?如何实施这一造福百姓的宏伟工程?

因地制宜重规划,建管并重强民生,体现绿色生态建设特色成了大英县水土保持的头等大事。

在项目区的选择上,大英县注重了地理位置显要,生态环境重要,工程建设必要,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符合建设水保大示范区,构建长江中上游绿色生态走廊的总体思路。有利于时间上的连续治理,区域上的连片开发和项目上的联合打造的总体布局。

在工作思路上,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为构建绿色生态大英创造条件;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内容,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以改善城乡环境为目标,为建设美丽绿色生态大英作贡献。按照科学规划,优化措施的原则,在规划治理上以坡改梯为重点,体现水土保持的时代性;以坡面水系为骨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川中丘陵地区的代表性;以涉农项目为补充,加强涉农工程打捆建设,体现治理措施的多样性。

长江绿色生态屏障的“大英名片”:大英县水土保持工作掠影

水土保持治理区

"没有生态的理念,没有绿色发展的观念,没有富民一方的情感,这样的治理,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自然也不会长久。因此,必须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发展结合起来,与脱贫攻坚,群众致富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

大英县水利局李永顺一语中的。

隆盛镇的黄土岭村是川中微丘地形,多坡地,一到雨季和汛期,山洪对坡面耕地的冲刷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大英县水利局根据其坡面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实行了工程建设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水保综合治理方法。

"在进行修建排水沟渠、蓄水池、土埂坡改堤的同时,还在田间地头间插优质水保林,这样的综合治理既遏制水土流失同时又从源头上保持了水土。"大英县水利局吴炯介绍。

"以前年年种菜,都盼着老天爷不要下大雨。"谈到水保工程给村民带来的好处,蔬菜种植大户吴应福笑着告诉笔者:"现在不用望天了。"

长江绿色生态屏障的“大英名片”:大英县水土保持工作掠影

水保治理项目区

大英县蓬莱镇七桥村,一口口鱼塘湖光潋滟。

依托鱼塘,一些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乐拔地而起。农家乐业主介绍,以前种庄稼没有多少收成的农户把土地出租给他们后,到农家乐打工挣钱,农户们觉得收入"比种庄稼划算多了!"而这一切正是县上利用水保项目资金引导 "水保业主"投资,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结果。

七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旱山村,由于缺少蓄水工程,大旱之年村民连饮水都困难,一遇暴雨天气,山上的泥沙裹着雨水一泻而下,满沟一遍赤红,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着七桥村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脏、乱、差的水环境使七桥村的老百姓"脱农"、"弃农"纷纷外出打工,村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对此,大英县水利局结合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以坡面水系为重点,以庭园水保为核心,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重,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到山上、山下、沟底全面治理,通过政府引导,统一规划,部门帮扶,吸取社会资金建设水保生态农业观光园。

在政策的引导下,一家民营企投资几百万元在七桥村租地几十亩,新建3座山平塘,在山坪塘周围修起了"澎湖新村"农家乐,广栽树木花草,发展蔬菜、梨树、枇杷等种植业以及生猪、肉兔、土鸡等养殖业,通过自种自养、自产自销、鲜活点杀,吸引大批游人前来休闲观光旅游。

"澎湖新村"开张以后,解决了周围农户的务工问题。到这里来务工的农户分为临工和长工,临工按80元/天计酬,长年务工的则按活路的复杂性和技术性计酬,每月包吃包住有2000元的收入。

蓬莱镇忠营村四组刘秀蓉把自家的两亩多地租给业主以后,就在"澎湖新村"干洗碗、养猪、喂鱼等杂活,包吃包住每月可拿2000元。她高兴地说:"我们这是旱山村,以前种包谷、红苕,收成一点都不好,还累得很。现在,我到这里打工半年,就有万元的收入了,比种庄稼划算多了!"

治山治土治"穷窝 " 抒写"美丽乡村"新篇

山顶树木苍翠,碧绿欲滴;山腰涧水淙淙,梯地环抱,瓜果飘香;山脚梯田错落有致,池塘内荷叶上蜻蜓泛波,鹅鸭戏水追逐戏,鱼儿跃出水面欢唱。袅袅炊烟中蓝互白墙的农家小院修竹成行,院坝整治净爽。这是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水土保持治理区的情景。

9月3日,我们一行来到玉峰镇斗笠村。

在碧波微荡的山坪塘旁,川投水务大英公司党支部副书记、驻村干部周义双告诉我们,2018年该村实施水保项目后全村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水系更完善,山间的便道促进了老百姓增收,既使是下雨天,老百姓也能进地收疏菜,小型车辆也能进去运输。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源得到了保障,今年的水稻也实现了增产,外地的收割机也进村收割了。

村支部书记代三全告诉我们,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给村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生态得到了修复,产业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得到实惠。2019年全村种殖了疏菜、水果,产业的发展,外地客商陈荣康进驻了斗笠村,斗笠村的前景会一年比一年好。

长江绿色生态屏障的“大英名片”:大英县水土保持工作掠影

水土保持项目区斗笠村成熟的南瓜

玉峰镇斗笠村是一个典型贫困村,全村人口879人,其中贫困人口213人,过去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该村地理偏僻、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产业基础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耕地撂荒多,导致该村贫穷落后。

2018年,大英县水利局对该村开展需求性调查,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帮助斗笠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山坪塘1口,新建生产便道9.2公里、蓄水池3口,坡耕地改造538余亩;在治理水土流失同时,帮助斗笠村发展特色产业,成立大英玉鑫丽景产联式合作社,引进大英绿鼎农业有限公司,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农户(贫困户)+村集体"模式投资200万元在玉峰镇斗笠村6个社种植脆红李537亩,由企业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统一采摘、统一销售。预计3年后可年产优质脆红李1000吨,实现年产值600万元,企业、农户、村集体按照6:3:1的比例分红。发展辣椒产业。全村现已建成2500平方米的辣椒育苗大棚,套种辣椒300余亩,2019年,预计产出优质辣椒1000吨,每亩增收5000元。发展有机蔬菜。全村套种海南南瓜、茄子100余亩,预计产出优质有机蔬菜1500吨,每亩增收4000元。截至今年7月,斗笠村蔬菜产业销售量已达80吨,产值50余万元,农民人均純收入5000余元,人均增收2500元,我们相信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并不遥远。

生态修复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永远在路上。

后坝村村是一个典型穷贫困村。

长江绿色生态屏障的“大英名片”:大英县水土保持工作掠影

隆盛镇后坝村水土保持建设工地

在隆盛镇后坝村水土保持建设工地上,大英县水利局农村水利管理股副股长梁福林告诉我们,后坝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31hm²,坡改梯20.17hm²(全部为石坎坡改梯),保土耕作40.69hm²,封禁治理30.45hm²,修建排灌沟渠4.13km,蓄水池8口,沉沙凼24口,道路4.26km,堰塘整治1座,项目实施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通过实施梯田工程建设,达到带动产业调整积极性的目的,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降低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刷,增强土壤涵养水能力,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经过水土保持措施,将大大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将变得通透,有机质将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各项产值(农林牧)将增产增收。通过实施梯田工程建设综合整治,将改善地面小气候,小流域平坦后,流域内的湿度、气温、风力等发生的变化,缩小地区温差,降低干旱、霜冻发生的频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变流域小气候,将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减轻水土流失。通过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后年保土量将达到3.36万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901.31万元,小流域人均增收465元,减少贫困户684户。减少贫困人口1765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新起点,大英县以建设绿色生态大英为抓手,坚定不移地抓绿色发展,并积极推动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切实担起保护长江的"大英责任"。

(白波/陈斌/梁福林)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号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教育

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