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最享受的采访,莫过于一次心灵的触动
新闻1+105-30 22:04:11
关注

2.jpg

文/张漪

一行15个女生,7点全队集合,1个小时的车程后,浩浩荡荡,到达位于北碚区的歇马广场,稍作停顿,转车上山,抵达虎头村的村委会,踏进一位书记的办公室,行李也还在身上未卸下,就被立马安排上了采访。匆忙拿出器材,架好设备,打开录音,脑子飞速的思考采访问题,第一个采访就这样在兵荒马乱中开始了,我的“新闻1+1”之旅也这般在出乎意料中正式开始了……

邓达友,是我此次主要负责的采访对象。他是一位扎根乡村教育20多年的优秀美术教师,在北碚区的晏阳初中学开创了一个“乡土艺术文化宫”——泥塑工作室。初见他时,是在他的办公室,身材瘦小但精神抖擞的他正在为学生的泥塑作品填写参赛资料。一见我们来,他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参观泥塑工作室,不耐其烦地回答我们的采访问题。

1.jpg

通过深入的了解,让我颇为触动的是,邓老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如何制作泥塑,更是通过美誉教育感化学生,塑造学生成长成才。在他的学生中,有的发展成为了美术专业人才,有的更是在他的反哺乡村美术教育。当提及这些优秀的学生时,我察觉到邓老师的眼睛是闪烁有光芒的,整个人的神情姿态是骄傲自豪的。在我看来,这些学生宛如工作室里成列的一个个泥塑作品那般,都是他用尽心血去精心塑造与培育的。这大概也是他如此多年来扎根乡村教育,不悔初心,呕心沥血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除了邓达友老师,这次活动中我还与一位退休乡村老教师有一场短暂的采访。程隆清老奶奶今年已经80岁高龄了,从西南大学音乐系毕业,年轻时随丈夫从军,后来当了乡村教师,现在住在福利院里。她自己制作手工艺品与绘画,觉得福利院自然景观不错但是缺少人文景观,于是自己动手制作2尺高的寿星泥塑。退休生活过得格外丰富与多彩,且实在不像是一位高龄的老人,身体健朗,中气十足,整个生活状态非常年轻有活力。

4.jpg

在与程奶奶的接触沟通中,我深深地被其年轻心态与艺术生活方式所感染,也头一回感受到采访并不是一场机械的对话,一次死板的完成任务,而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一次品质的学习。在采访对象散发的那些闪光点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被打动、被感染,会有所体会,有所思索。

当然,此次活动我所经历的并不都是全然的一帆风顺与美好:前期策划完全不同的计划安排,临时磨枪上阵的采访,与老奶奶约好了却被福利院拒之门外,遭遇冷场的采访现场,被补充采访的对象直接挂掉电话,不停的有缺少的素材与补充采访,对素材的使用与提炼都想得过于浅薄与流于表面,总是需要老师的点拨与讲解才会豁然开朗,才算有了新的思路…..这些意外与不寻常一下子打破了我这三年在校媒温室里滋生的安全感。在校园采访中,我们都是提前很久做好充分准备的,采访状态是安逸,而在外采访,没人也没有时间会等你准备好了再开始,每一个下一秒就可能立马让你上阵,我们能做的只有随时待命,随机应变,时刻做好准备,时刻保持前进。这些也让我深刻的明白,凭借一己之力要做出一份合格的新闻作品,长路还漫漫,仍需上下求索。

5.jpg

如今,从陌生的环境里脱离出来,重新回到熟悉的学校里,竟然有一种恍然如隔世的感觉,看着和我一般走在校园里的学子,觉得我仍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但又多了一番不能同旁人语的意味。短短几天,却经历最多,感触最多,思考最多,成长最多。

我的“新闻1+1”之旅就这样结束了,但是,15个人背着行李器材在村头镇上来回跑;挤坐一辆车上,在颠簸的山路车程里使劲找功夫睡;在农家乐里,七嘴八舌地讨论选题,顺带吃一口方便面,一口土鸡蛋以及歇马镇、虎头村、晏阳初中学、邓达友、老奶奶……这些人物与画面永远不会被忘却,是我生命影像与历程里一个历久弥新的永恒部分,会被回忆,会被回味。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号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