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秀山新闻 > 正文
重庆日报专版点赞秀山:宣传文化系统致力扶志助脱贫
01-17 12:58:29 来源:重庆日报

隘口镇非遗工坊

制作龙凤花烛

秀山县2020年度“榜样面对面”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宣讲 摄/陈夕才

92岁的文代贤——秀山唯一健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成员

秀山花灯戏

扶贫必先扶志。“十三五”时期,秀山宣传文化系统立足本职,大力宣传扶贫政策,树立扶贫脱贫榜样,优化基层文化阵地,活化文化扶贫因子,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突破。传进家门的好声音,送到一线的正能量,让贫困群众和地区逐渐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为脱贫攻坚和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

大力宣传激发脱贫动力

2020年9月14日,秀山县“榜样面对面”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宣讲走进隘口镇隘口中学。退伍军人、企业家钱海建以“创业守初心,逐梦新时代”为题,拉开了宣讲帷幕。随后,川河盖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白天树、龙池镇杉木村第一书记朱长福、清溪场镇脱贫致富带头人付维刚、隘口镇东坪村主任叶茂次第登台,真诚朴实的话语、感人肺腑的故事赢得现场干部群众阵阵掌声。

市级深度贫困乡镇隘口镇是秀山脱贫攻坚的“主阵地”,也是“榜样面对面”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宣讲的首站。此后,宣讲团又相继走进龙池、膏田、里仁、雅江、宋农等多个乡镇,由致富带头人、扶贫干部、脱贫群众组成的宣讲团成员,向基层干部群众讲述扶贫故事和脱贫经历,传递脱贫正能量。

选树脱贫典型,弘扬自强精神,是秀山脱贫扶志的重要手段。秀山积极挖掘脱贫典型人物事例,讲好脱贫致富故事,褒扬自强不息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激发脱贫志气,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脱贫目标。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了“组建一支宣讲队伍、建树一批脱贫致富典型”等“十二个建”的措施和“十二个有”的目标。在县级媒体开设《边城叙事》《我的扶贫故事》等专题专栏,宣传报道脱贫致富典型人物和帮扶干部先进事迹,激励农民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2016年以来,秀山累计获评“重庆好人”27人,3人跻身“中国好人”,1人获评重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1人获评重庆市道德模范,1人成为“感动重庆”人物候选人。

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以核心的价值观塑造人。秀山坚持“走转改”,组织媒体深入基层采访。在县内媒体开设“脱贫攻坚进行时”等专栏,大力宣传各级深化脱贫攻坚工作的决心以及全县脱贫攻坚的举措进展、做法成效。2016年以来,在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主流媒体刊发有影响力的相关新闻稿件110余条,在重庆日报、重庆卫视等市级媒体刊发相关新闻稿件440余条,县内媒体开设相关专栏、专题,累计发布各类新闻报道38700余条,为全县脱贫攻坚营造出浓厚舆论氛围。

同时,秀山致力组建多支宣讲队伍,依托梦想课堂、院坝会、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建设常态化时事宣传阵地。深入村组、农家开展脱贫宣讲,贴近群众进行宣教,及时准确把脱贫攻坚路线方针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将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2016年以来,秀山县委中心组累计开展学习45场,全县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5400余场,依托“花灯名嘴”宣讲队,通过“三下乡”“文化惠民”等活动深入开展宣讲3600余场。

建好基层文化阵地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19年国庆前夕,以“边城梦·中国情”为主题的秀山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晚会在秀山花灯广场举行。

诗朗诵《挺进大西南》的众多表演者中,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92岁的文代贤——本次晚会年纪最大的演员,秀山唯一健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成员。

文老生于云南,1944年参军抗日。1949年,他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支援西南地区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从此扎根秀山,见证了边城70多年的发展变迁。“《挺进大西南》讲的就是我和战友们的故事,我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演好!”文老动情地说。

“过去是演员演,群众看;现在是群众演,群众看。群众喜欢什么就排演什么,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自然就好了很多!”秀山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着力唱响的主旋律。此次晚会,不少节目都以扶贫脱贫为主题,400余位演员中仅有主持人是专业人士,其余全部为来自全县各行各业、街镇乡村的干部群众。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以及来自贫困乡镇或者自己就是贫困户的群众。

能以非专业演员撑起国庆晚会的一片天,得益于秀山文化触角向基层的不断延伸。

从文化和精神上给予贫困地区和群众支持帮助,是脱贫扶志的重要手段,也是宣传文化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秀山县文化馆先后开办了26个免费文艺培训班,选派文艺骨干深入27个街镇乡开展广场舞辅导培训;全县宣传和文化系统创作脱贫攻坚主题微电影1部、小视频6部,完成产业扶贫主题微视频《待到河西柚红时》《三道沟女人》脚本撰写,启动创作多台脱贫攻坚主题花灯小戏及乡村题材舞蹈节目。

2020年的工作是“十三五”时期秀山致力建好基层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缩影。5年来,秀山按照“七个一”的建设标准,扎实推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县街镇乡、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每年配合市级部门开展“渝州大舞台”送演出活动20场,将演出送到隘口镇等贫困地区。

同时,秀山以漫画、书法、楹联等多种艺术形式绘制脱贫文化墙1万余平方米,文化队伍深入贫困村“送文化、送书籍、送设备、送精神”,充分发挥专业团体引导示范作用,积极编创优秀脱贫文艺作品。每年组织县书法、摄影、楹联等协会等到贫困村巡展50场以上,举办“中国梦·巴渝风”“花灯坝坝舞比赛”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200多次,完成流动文化服务进村800余场,放映电影3000余场,惠及群众40万人次以上。

这些举措进一步弘扬了秀山扶贫帮困的传统美德和时代价值,营造了浓厚的脱贫攻坚文化氛围。

活化“非遗”助力脱贫增收

秀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汉族等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为秀山留下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统计,秀山现有国家级“非遗”3项、市级“非遗”22项、县级“非遗”88项。如何有效利用和活化“非遗”文化因子,助力群众脱贫增收,是历史留给秀山的时代命题。

土家织锦技艺是一项国家级“非遗”。去年12月29日,秀山县土家织锦手工技能培训班在隘口镇结业,34位优秀学员签约相关企业成为“织娘”,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本次参培的103位学员多为隘口镇建卡贫困户、贫困边缘户、残疾户,初步测算,每位织娘每月可织造一幅60厘米×110厘米的土家织锦,可以卖到一两千元。

本次培训的启动也标志着隘口镇非遗扶贫工坊的正式成立。工坊采取“公司 非遗扶贫工坊 妇女技工”的运营模式连接市场,为困难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为农村妇女拓展增收渠道。

土家有织锦,苗家有苗绣。在秀山梅江镇民族村,苗族姑娘杨秀燕兴办的晶珠苗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成就了不少群众的脱贫增收梦想。

2013年,杨秀燕春节返乡时,得知家乡的苗绣技艺成了“非遗”,发展产业有扶贫政策支持,便发起成立了苗绣合作社。而今,杨秀燕共培训贫困妇女728名、培训残疾妇女187人,其中23人加入了合作社,先后带动30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而今,杨秀燕团队苗绣产品年产值超500万元,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英、韩、尼泊尔等国。

首批国家级“非遗”“秀山花灯”,展现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近年来,秀山积极通过花灯寨、中华花灯美食街、花灯风情街、黄杨扁担文化产业园,向游客展示花灯二人转、双花灯、花灯歌曲、花灯群舞和花灯戏等多种秀山花灯表演形式和文创产品,催生了批量生产花灯、傩戏面具、剪纸等非遗产品的文创企业,产品供不应求,帮助大量贫困和困难群众实现了脱贫增收。

活化“非遗”助力脱贫的脚步,还走进了秀山校园。秀山职教中心将“秀山花灯”“苗绣”“龙凤花烛”等“非遗”融入专业建设,引进民间能工巧匠,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发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同时,通过线下建立“非遗”文化双创基地、线上实施“电商 ”运营的模式,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助力消费扶贫和乡村振兴。

一手“活化”非遗资源,一手深化“非遗”传承保护。

“十三五”时期,秀山全面梳理县域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建立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目录,完成国家级传承人彭兴茂抢救性保护记录工程;《秀山民歌》《秀山花灯》等乡土教材在全县中小学持续普及推广;龙凤花烛、金珠苗绣、秀山竹编、秀山紫砂石壶等非遗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世界非遗展。花灯戏《年关宴》代表我市赴江苏昆山,参加了全国“百戏盛典”。花灯歌舞《过大年》获全市第八届乡村文艺汇演三等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