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刘宗选曾徒手下天坑在溶洞内的水潭中抓到几斤鱼

三峡晚报聂烽 文 刘浩涵2020-01-17 06:25

记者聂烽/文

黄善君/图实习生刘浩涵

天坑、溶洞、暗河,这才是棠垭村的真实面目。

在村里,随便同一个上了年纪的村民聊天,他们都会说当年曾经下过燕子窝的天坑进溶洞中探险,仿佛能下到天坑、进入溶洞就是一场成年礼,在克服恐惧和黑暗之后,老人们曾经口口相传的神奇一一被破解,内心的热情终于得到满足。

黑暗和未知的溶洞,更是吸引了村民以及外来的客人的目光,总是有人按捺不住内心对未知的渴求,去探索,因为无论别人怎么描述,都无法感受到那种探索未知后所带来的喜悦。

1月13日这天,我们在向导刘永平以及村委会工作人员刘永新等人的带领下,一探究竟。

走在前面的就是我们的向导刘永平。这样的深潭里,有时候就有大量的鱼儿。天坑底部就是溶洞的入口。

麻绳固定在树上,然后索降到天坑底。

五层楼深的天坑绝壁湿滑陡峭,依靠一根麻绳有惊无险

“要准备吃的东西和雨靴。”刚到棠垭村村委会,刘永新就带着我们去旁边的小卖部买了一大包饼干和几双雨靴。

车子只能开到棠垭村二组村民刘宗选家的屋场上,后面就要沿着屋旁小溪边的小道步行4公里,才能抵达燕子窝刘家湾。

小溪到后面就变成大河,数万年的冲刷也让河谷变成了峡谷,所以走在小道上,如果不留神脚下,很有可能掉进峡谷。刘永平说,上世纪50年代,一位村民的丈母娘来走亲戚,结果数日不见人,“大家就去寻找,结果就在山坡上看到有衣服挂在树梢,一路坡下挂了好几件,最终在正下方的谷底找到了她的遗体。”

突然间峡谷就又变得平缓,原来这里已经是天坑的另外一面,陡峭的石壁将从棠垭村二组方向流过来的小溪挡住,水流要找出路就从溶洞流过。

实际上,平缓的峡谷是另外一条溪流流过来的方向。“我们棠垭村四周高山的溪流,都是流到这个天坑里。”崔明成说,“所以只能冬季来探洞,夏季来的话遇到山洪,在溶洞里就危险了。”

有五层楼近30米深的天坑,想下去就得依靠专业的装备,但是我们只有一根20多米长的麻绳,所以要在天坑峭壁中部一个“凸出”的地方停下,当地人称之为“天坑平台”。下到“天坑平台”还不用依靠麻绳,因为一棵长在平台的大树倾斜着生长,枝丫都已经长到天坑外了,所以踩着崖壁凸出或凹进的地方、抓住树干就能磕磕碰碰到达“平台”。

这棵树最大的好处,便是从平台下到天坑底部能够有一个固定绳索的地方。刘永平最先下到天坑,然后通过麻绳将我们预备的干粮以及摄影、照明灯等装备接下,此后大家就将麻绳捆在身上,一步一步地踩着峭壁下到坑底。

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外来人都不敢朝下面看,因为看了之后就会腿软。好在一切都是有惊无险,抵达坑底后瘫坐在地上,平复内心的紧张。“休息一下之后,就换上雨靴,把毛衣都脱下来。”刘永平说,“溶洞内的气温特别高,穿一件秋衣就好了。”

溶洞内的鱼儿味道特鲜美,曾有人在小溪塔一斤卖到几十元

溶洞内的世界,一切都非常新奇,我们前面的照片只是在单调的灯光下就如此美丽,如果换成彩色灯光那就让人感觉身处龙宫之中,江西庐山旁的龙宫洞也不过如此。

溶洞内分支众多,刘永新随身带了好多根白色粉笔,往前走上几米就会在醒目的位置划上一根非常粗的白线,“以前我们来探洞的时候没有粉笔,就用木炭划黑线。”

可惜的是,刘永平太久没有进洞了,以至于带路的时候让我们从其中一个支洞前行,完美错过了主洞。“主洞里有一根非常粗的大树,是当年发洪水的时候从山上冲进来的。”刘永平说,“可惜不是埋在地下,不然的话就会成为一棵阴沉木了。”

洞内随处可见蝙蝠的粪便,后来我们返程采访村民刘宗选时,72岁的他说40多年前下去探洞时是秋天,洞内挂满了蝙蝠,还能看到个头有猫那么大的山老鼠,“一点响动出来,蝙蝠就乌央乌央一大片飞走,吓得我们赶紧趴在地上不敢动弹。”

洞内的美景以及探洞的过程,我们不用再赘述,只是最后因为矿灯电力不足返程时,进洞的几个人头发全部汗湿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刘宗选探洞时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水潭里找到了鱼。溶洞中出现暗河并有鱼并不奇怪,前些年全国各大媒体就争相报道过重庆巫溪的鱼泉,实际上就是一个地下溶洞暗河中出现了成群的鱼儿,2019年4月底我们曾去看过。至于鱼的由来,很有可能就是以前从外部溪流带进来,枯水季节在洞内水潭以及暗河生存,慢慢繁衍生息而来。“有像泥鳅一样的鱼,全身都是红色,味道特别鲜美。”刘宗选说,“我们4个人用手把水潭给舀干,然后就脱下衣服当渔网,把鱼都包在衣服里带出来。”

刘永平和刘永新都向我们证实,他们曾经进过洞弄鱼吃,让家里人尝尝这难得的美味。因为味道鲜美,有些脑子灵活的村民就想到了生财之道,他们把从洞里弄到的鱼拿到分乡集镇以及小溪塔街上卖。“听说卖到几十块一斤,特别是少见的鱼能卖到近百元。”刘永新说。

有些可惜,我们这次探洞在水潭里没有看到鱼,无法尝到这个美味。

1935年因溶洞被堵而受洪灾,不乱丢垃圾成为村里不成文的规定

棠垭天坑溶洞的出口在哪里?

当地村民都说是在西北口水库大坝的下游,这个说法是从更老一辈的村民口中传下来的,因为健在的村民都没有探洞抵达过另外一个出口。“前些年西北口水库管理部门请了专业的勘测队伍进洞,探寻溶洞的出口,他们怕出口在水库大坝里侧,那样就会漏水。”刘宗选说,“探完就走了,没有来修工程,说明出口就在大坝外侧,不然肯定要采取措施的。”

我们从刘永平口中得知,实际上几十年来也有村民想找到出口,但是沿着主洞走,但是都没有走到底,“说是被杂物给挡住了,这些杂物都有百多年历史。”

刘永平的说法,在村里几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口中得到了证实。1936年乙亥年,一场大暴雨袭击了宜昌,棠垭村二组这里因为四方山洪来水聚集,溶洞因为此前几百年间村民随便丢杂物垃圾导致部分出口被堵塞,导致洪水无法快速通过溶洞泄洪,最终洪水越积越多,一直淹到如今刘宗选家下方堡坎处,“距离我们家祖屋只有10多米的距离,如果雨再下一段时间,我们家就被淹了。”

洪水退去之后,当地人曾经进溶洞清理过杂物,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能乱丢垃圾杂物在户外。“因为一旦下大雨,这些杂物就会冲刷进溶洞,堵塞溶洞泄洪的出口,遭殃的还是我们村的人。”刘永新说,“后来我们这里就再也没遭过洪灾了。”

这是棠垭村人来自于骨子里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不乱丢垃圾杂物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等我们爬出天坑,在悬崖边休息吃东西时,刘永平就将我们手中饼干的塑料袋和啤酒的铁罐都收集起来,装进包里带回家,“家里有垃圾桶,村里和镇上会组织清运。”

棠垭村人环保意识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西北口水库和尚家河水库都在该村辖区内,这两个水库是宜昌的重要水源地,事关宜昌主城区百万居民饮水安全,因此从宜昌市、夷陵区到分乡镇、棠垭村都十分关注环境保护。近年来,相关部门重点管控这些“要害部位”,天坑周边禁止砍伐、禁止开荒种地,对于居民建房划定控制区。并将“封山育林、退化林分修复、天然林管护”等项目重点倾斜相结合,村民生态意识强,严苛的生态管控,使得这里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态。

这一趟,我们真没有白来!

image.png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