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潼南新闻 > 正文
援藏没有他乡 大山就是故乡
01-14 17:29:00 来源:

援藏干部张娟(左一)与学生合影。

全媒体记者 刘莉

“爸爸,生日快乐哟。我已经出发了,你们不要担心,要好好照顾身体,到了再给你们打电话。”这是2019年7月16日,潼南区水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援藏人员张娟在出发后,与父亲打的第一通电话。

挂断电话,张娟眼角有些湿润,今天既是父亲的生日,也是她踏上援藏征程的日子。张娟告诉记者:“电话那头的父亲说,这是他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父亲虽然担心她,但更多的是鼓励她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还告诫她要努力做好工作,不要辜负党和人民对她的期望。”

从涪江之滨到澜沧江畔,2000多公里路程,近3000米的海拔落差。带着组织的嘱托、家人的牵挂,怀揣对这片神圣之地-雪域高原的向往,张娟来到了西藏昌都。2019年7月20日,在自己的生日当天,她成了类乌齐县水务局的一名水利人,开启了自己的援藏之程。

类乌齐在藏语里是“大山”的意思,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市北部,昂曲、紫曲、格曲三大水系流经类乌齐县各乡(镇),含氧量仅为内地的60%。面对如画的高原,来自潼南的张娟还来不及好好欣赏,“一下飞机,我就感觉头痛,呼吸都困难,不想吃东西,不能好好休息。”张娟回忆时说到,面对当时情况,大家的表现都很平静,慢慢地等待着身体适应高原环境。在类乌齐水利人和援藏队同志的帮助和关心下,张娟很快战胜了高原反应,积极投身于类乌齐的援藏工作中。

藏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与源远流长的汉族文化相比,差异明显。对于初来类乌齐鲜少接触藏族文化的张娟而言,语言、文化、饮食上的差异都对她深入基层带来了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张娟认真地学习藏族文化,遇到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就虚心向藏族和其他各族干部群众请教,圈圈点点的书籍,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上见证了她的成长。

很快,积极主动学习藏族文化的张娟融入了岗位,开始到滨达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2019年,在滨达乡滨达行政村与扎宗、加永巴多两家成为了朋友,在醇香的酥油茶和糌粑的陪伴下,帮助他们家在脱贫路上越走越好。2020年,她继续在该村为加永巴多、扎西多吉两户实现脱贫出谋划策。在滨达乡滨达行政村,张娟的名字被藏民们记住,他们都亲切的称她为“家人”。

脚步丈量类乌齐,让张娟对类乌齐同胞的生活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次走访,都让她更关注如何改善同胞们的生活环境。当她看到类乌齐的孩子们衣着单薄、破旧时,当她发现类乌齐中学的学生无处晾衣服时,她想起了远在潼南的星火志愿服务协会的“战友们”,连夜将自己在类乌齐县的所见所闻书写下来,让“战友们”一起为改善类乌齐藏族同胞们的生活条件共同努力。

她,是区水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的一名干部,是区星火志愿服务协会的一名普通志愿者,是类乌齐县援藏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受设备限制,类乌齐县水利建设进程缓慢,她积极向上申请资金,派援单位区水利局的20万水利发展资金快速到账,支持类乌齐县水利建设的仪器设备有了,水利建设进程也加快了。在她的牵线搭桥下,潼南区社会各界的11万元爱心捐款很快到账了,这些款项可以让类乌齐中学的学生拥有晾衣房,让纯真的笑容绽放在一个个可爱的学生脸庞。不仅有了捐款,带着潼南人民爱意和温暖的捐赠物资也跨越千山万水抵达类乌齐,2600余件的大衣、羽绒服等御寒衣物,让岗色乡小学和类乌齐镇二小学生感受到了潼南人民的深情厚意。

“援藏是政治,援藏是使命,援藏是担当。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选择了援藏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选择了责任。作为一名援藏人员,必须时时刻刻想到‘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工作中切实为受援地人民多办实事、好事,让派出单位放心,让受援地群众满意。”张娟如是说道到,她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要求,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而努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