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距离国庆节还有3天。“荣昌安陶”工作室内,掌门人梁洪萍细细端详着眼前的一件陶器生胚,时而眉头微蹙,时而嘴角轻轻上扬。“为国庆献礼,我肯定希望它完美啊。”说着,她转身让徒弟把工作台上的照片再进行一次整理。
据徒弟讲,近段时间梁洪萍翻看了好几次老照片,越看越激动,最后才决定要设计这件全新的作品:《硕果》。
“老照片是黑白的,有些边角都变黄了,但每次看到它们,都让我觉得很亲切。”梁洪萍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是看着父亲梁先才亲手烧制陶器长大的。“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在做陶,爸爸从八九岁开始就学着做模具。”现如今,作为女儿的她,已经从父亲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荣昌陶制作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
源于祖辈,传留子孙,生生不息。也正因为此,荣昌陶的技艺得以跨越千年,传承发展至今。
“我们的制陶工艺,有20多道工序,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拉坯、修胚、晾坯、打磨、刻花、上釉等,其实在这些工序之前还有选泥、晒泥、碾泥等很多环节。”说起制陶,梁洪萍如数家珍,感慨良多。“这些工艺,在老照片里还可以看到一些,对比我们今天制陶的新照片,真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最近几年,荣昌陶发展得特别快。”
以荣昌安陶工作室为例,从创建到现在的十余年间,员工从六七人增加到现在的近30人,面积从不到200平米扩大到现在的上千平米,陶器品类也从原来的泡菜坛、酒罐等包装品发展到现在款式数以百计的茶具和工艺品,顾客群也从国内拓展至国外,来工作室参观、体验的除了中年人、老年人,现在还多了不少的年轻人和中小学生……
正如梁洪萍所说,不管是老照片,还是新照片,都是荣昌陶的珍贵“记忆”。“它们是历史,但也会给我们灵感,启发我们创新。”梁洪萍说,国庆前的这段时间,自己好几次翻看老照片,不单单是在回忆过去,也是在思考、寻找新的创作源泉。
梁洪萍指导徒弟设计献礼国庆的荣昌陶新作
“突然,一个全新的创意让我灵光一现”,梁洪萍一边指导徒弟在陶器生胚上勾画线条,一边分享内心的激动:“我们要用荣昌陶记录城市的变化,刻画累累硕果,献礼国庆。”
原标题:荣昌陶的“老照片”与“新硕果”
编辑:王光建 责编:孔令强 审核:宋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