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隆盛镇振兴村:产业扶贫敲开“幸福门”

2020-07-22 08:57

航拍振兴村    记者 石亮 摄

村民在花卉苗圃基地内管护    记者 付毅 摄

李显生家环境优美    记者 石亮 摄

隆盛镇振兴村位于綦江区东北部,2014年,该村被评为市级贫困村,是典型的“空壳村”。如今,该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壮大村集体经济,采取“业主(合作社) 村集体公司 农户”的模式,引进农业企业11家,带动贫困户增收,为贫困群众栽下“摇钱树”,开出“幸福花”。

种养业托起贫困户“脱贫梦”

夏日,隆盛镇振兴村绿缎铺染的山野里,一片勃勃生机。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一路前行,汽车驶进该村碾田坝组。

在一处坡地上,我们看见满山奔跑的跑山鸡——这,就是该村养殖户彭静的养鸡场。

今年53岁的彭静,是振兴村的贫困户。2017年4月,他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治病花光了家里仅有的几万元积蓄。80多岁的老父母没有经济收入,生活一下陷入困境。

2018年3月,村里来了位第一书记吴君,彭静的生活有了转机。在吴君的帮助下,彭静领养了200只鸡苗,并向养殖大户吴超学习养鸡技术。

“鸡栏要垫层,让排泄物不影响鸡。冬天要给鸡栏升温,不然鸡聚在一堆会被压住……”短短几个月时间,彭静俨然成了养鸡专家,他领养的鸡苗越长越好。

2019年3月份开始,彭静的跑山鸡开始产蛋了,他家门口是一处山坡,跑山鸡生态放养不喂饲料,鸡蛋一开卖就供不应求,“我的鸡蛋卖一元一个,大家都不嫌贵。”彭静一天能收30多个鸡蛋,加上卖鸡,收入还不错。

“我刚刚得知爸爸生病的时候,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由于彭静病情加重住院,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彭静的儿子小龙桥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小龙桥2010年开始就在浙江打工。因为父亲生病,2018年回到家乡,由村上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资料统计相关的工作,每月能有1400元收入。

“那时候村里帮我们贷款了一万元钱,帮助我们养鸡。”小龙桥告诉我们,他家的养鸡场从开始的200只,已发展到现在1500多只。养殖收入加上自己的公益性岗位工资,家庭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元。

“现在挺好,在家有工作,也方便照顾父母,分担一些事情。”小龙桥说,他会把家里的鸡养好,照顾好父亲,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加上自己的努力,生活会越来越好。

彭静的成功脱贫只是振兴村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有效模式,依托小产业就业门槛低,对技术要求不高,方便群众灵活就业的特点,努力培植种植、养殖等小产业扶贫项目,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人施策,定向设岗,使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得以灵活就业,努力恢复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探索走出了一条“小产业”推动“大扶贫”的新路子。

集体经济开出脱贫致富“幸福花”

清晨,在振兴村坨子沟(小地名)的花卉苗圃基地,村民们正忙着翻整土地、打理花苗。该村贫困户李显生正在给苗木修枝。

“我们以前到外面去很难找到事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事做,真好!”李显生说,他主要负责种植园日常的除草、剪枝条、施肥等,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有保障。

李显生和老伴周隆友相依为命。2014年,由于两人年事已高,缺少劳动力,没有稳定收入而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在村里的帮扶下,李显生就近在花卉苗圃基地务工,实现了脱贫。

李显生一家的变化得益于振兴村产业扶贫模式带来的机会。为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决战脱贫攻坚,振兴村依托“业主(合作社) 村集体公司 农户”的模式,盘活各种资源,引进花卉苗圃种植,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吸收贫困户务工,实现增收脱贫。

2018年,依托村集体经济,振兴村成立了隆振生态旅游发展公司。该公司投资100万元,与重庆邦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经营150亩大棚花卉苗木苗圃,已培育西洋杜鹃24万株、柑橘苗45万株、香樟苗40万株、金叶女贞苗20万株、三角梅3万株。村集体经济利润按照“4 3 2 1”的模式进行分配,将40%用于全村3240股股权分红,30%用于村集体公司再投资生产经营,20%用于扶助村内建档立卡贫困户,10%用于村集体公司劳务费用支出。

“去年是种植的第一年,年收入仅有8万元,但依旧对持股村民和利益联结的贫困户进行了保底分红。”隆盛镇振兴村党总支书记胡远勇介绍,该基地带动了7户贫困户就业,全村31户贫困户每户全年增收5000至10000元不等。

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长效增收。“我媳妇就长期在花卉园上班,每天有80元的工资。”该村贫困户黄光举说,自己也在村上务工,现在他们一家既有分红也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胡远勇说,今年,花卉种植已形成规模,且培育的多种花卉苗木长势喜人,销售渠道也十分畅通,预计今年产值在500万元左右,按照与业主的占股比例,村集体公司大约能有30万元纯利润。

“不仅仅是发展种植业,只要是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项目,我们都在积极争取。”该村第一书记吴君说,村集体公司产业涉及花卉、泡菜、农旅融合、土鸡养殖、劳务等,与恒之盛家庭农场、宋旺健康养老、刘姐山地鸡专业合作、以及中坝组21农户开展了合作。

同时,该村已流转土地3800亩,已入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邦荣农业公司、彩植云筑公司、得维农业公司、綦振果蔬专业合作社、恒之盛家庭农场等16个产业项目,形成了桃李、花卉、苗木、柑橘、家禽、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注册了“甘溪李”“草堂泡菜”“刘姐山地鸡”等商标品牌,不断健全“业主(合作社) 村集体公司 农户”的模式,为贫困群众栽下“摇钱树”,带动贫困户增收,开出“幸福花”。

近年来,隆盛镇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战略,努力推动全镇农村产业发展,现已培育发展出花卉苗圃、甘溪李、黑木耳、跑山鸡等多个特色农产品,培养了24个致富带头人,发展了40个专业合作社、17个集体经济组织,逐步形成“村美人富”的良好局面。隆盛镇党委书记许安强说,下一步,该镇将下好规划先手棋,坚持因地制宜,因村精准施策,突出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快形成田园采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农旅融合新产业,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相互支撑、互相配合和有效衔接,扎实走好乡村振兴路。

隆盛镇脱贫攻坚成绩单

2017年以来,累计有675户贫困户通过验收并获得补贴160.23万元,其中,2020年上半年有54户贫困户通过验收并获得补贴8.21万元。7名龙头企业、1名产业大户、15名家庭农户致富带头人与所有贫困户签订带贫(益贫)协议,累计发放保底分红7.9万元。

今年向贫困户新开发森林管护、经济发展服务、公共环境绿化等公益性岗位68个。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160个,目前实际已开发公益性岗位147个,其中贫困户114人,占比77%。目前正在组织建卡贫困户家禽家畜养殖培训,共97人参加。

2015年以来,累计为182名贫困学生提供爱心午餐10.92万元,312名贫困户享受寄宿生补助7.8万元,346名贫困学生免学费31.14万元,为130名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7.65万元,为201名贫困学生提供教科书补贴4.02万元。

2015年以来,累计投资1739万元,改造D级危房434户、C级危房232户。其中,建卡贫困户166户、低保户73户、特困户20户。此外,以租房的形式解决14户贫困住房安全问题,实现验收通过率100%、入住率100%。其中,2020年投资224.75万元为76户农村三类人员改造危房,改造D级危房61户、C级危房15户。

为17个村配备有资质的乡村医生23名。由18名家庭签约医生组建的服务团队与辖区1097名建卡贫困户实现签约服务。自2018年以来全镇建卡贫困户医疗总费用128.28万元,医保报销76.26万元,政府兜底13.91万元,自付仅13.7万元,自付比例未超过标准。其中,2020年全镇建卡贫困户医疗总费用25.56万元,医保报销20.15万元,政府兜底2.7万元,自付仅2.71万元,自付比例未超过标准。

2015年以来,累计投资1800余万元,新修(整治)集中饮水工程27个、蓄水池18口、过滤池9口,安装管网7万余米,共解决1.3万农户饮水安全问题。其中,2020年投资1200余万元,建了14个饮水工程项目,解决和完善了1.3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户233户。

群众晒幸福账单

隆盛镇振兴村村民 彭显陶

我原先住的是D级危房,2013年国家补助3.5万元,帮助我盖起了新房。现在还把花园修好了,安上了栏杆,生活越过越好了。

隆盛镇振兴村村民 胡永湘

我们以前出行很不方便,道路泥泞,穿平底鞋根本去不了,要穿长的筒靴出门。现在和过去比大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通了连户路,穿胶底鞋、布鞋都可以出门了。

记者手记:

脱贫攻坚,我们参与其中

脱贫攻坚战,战场感人,战斗艰巨。几个月来,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全区各个贫困村采访,面对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第一线,不仅仅是观察者、记录者,更是一个个参与者。

7月17日,我和同事来到隆盛镇振兴村,沉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等靠要”,看到的是患病的彭静靠养鸡致富,看到的是年迈力衰的李显生靠力所能及的劳动脱贫,看到的是村两委通过引进产业帮助贫困户实实在在地摆脱贫困的困扰……在这里,干部群众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战贫困的毅力,令我们深感震撼。

记者该怎么做?我想,我们用笔和镜头,真实记录群众的愿景、干部的拼搏,同时传递上下合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让脱贫攻坚战引起社会各方面更加广泛的关注,让大家都为贫困农村出力。这样的参与,是有意义的。

精神脱贫是实现脱贫的关键。精神的贫乏和缺失,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记者,我们不做脱贫攻坚的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把心真正和贫困乡村贫困农民的命运系在一起,通过记录和传播,让有信心有志气有追求有门道的人,真正成为渴盼脱贫的农民心中的模范,为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群众长志气、鼓信心、增勇气。

我们正在行动。

记者 付毅

caa23a25d77d6f87c7bd50f6b368185.jpg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