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黔江413户贫困家庭 开启城市社区新生活

武陵都市报2020-09-25 17:17

搬出大山,搬进新居。日前,走进黔江区城南街道李家溪安置点,住宅楼整齐排列,学校、卫生服务站、便民商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傍晚,法治广场上,打球、跳舞……大家都在享受着闲暇时光。

李家溪安置点(资料图片)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自2019年12月起,黔江区29个乡镇街道、413户1531人陆续入住李家溪安置点。从此,他们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穷山沟,开启了城市社区的新生活。

求学之路不再远

“早晨6点过起床,2公里山路,徒步50分钟才能到校。”对五里乡海洋村3组五年级学生罗星雨来说,这样漫长艰难的上学路已成为过去,现在搬到李家溪安置点,在附近的青杠小学就读,走路只要5分钟。

搬进新家(资料图片)

地处大山深处的海洋村,沟壑纵横,基础条件有限。“我们家通往外界的是一条田坎小路。”罗星雨回忆,每到下雨天,那条田坎小路便满是泥泞。他要想从家走到学校,就必须穿着雨靴,才能通过田坎小路,顺利到达。

“下雨容易打滑,经常摔倒,泥地里滚一圈,全身没一处干净。”在罗星雨的记忆里,上学的路,就像“拦路虎”,阻隔了他的梦想。

如今,罗星雨“圆梦”了,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2020年4月,开学第一天,罗星雨记得,他早早地从安置点赶到新学校——青杠小学。进校门就瞧见,钢筋混凝土教学楼厚实坚硬,教室宽敞明亮,内心甚是欢喜。

这是一所按照标准建设配套的小学,由区教委直管,学校扩建工程于今年3月启动,一期项目幼儿园教学楼和师生食堂主体完工,预计今年11月投用。

“上学期,搬迁小学生增加36名,幼儿园增加24名。”青杠小学校长姚世元介绍,为更好满足教学需求,学校增加了教师11名。扩建项目完工后,将新增综合楼面积4002.43平方米,新增幼儿园面积2672.99平方米,新增美术、音乐、计算机等8大功能室。

就读新学校,最令群众感到高兴的就是教学条件的改善,不仅教学质量高,路也好走,出了小区就是学校。正如居民肖元会说:“大人们辛苦点无所谓,但希望孩子有好的上学条件,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看病就医不再难

“你的病情还算稳定,要坚持按时服药,合理膳食,适度锻炼。”8月26日,在城南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青杠站,医生罗国东正在给官仲清听心率、量血压。

官仲清64岁,之前一直生活在石会镇高峰村5组。村子没有平地,农户们散居在大山深处,看病、赶集要走好几个小时山路。官仲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吃药、用药成了常态。

群众从大山搬进城区,就医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村干部通知搬到安置点时,虽然有心动,可是就怕进城后,看病贵、不方便,心里还是有些犹豫。”官仲清说,去年到达安置点时,看到卫生服务站就在社区内,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

官仲清清楚地记得,这是他“进城”以来,第4次到卫生服务站看病。这一次,罗医生为官仲清开的三副中药,单子上成分显示有麻黄、石膏、杏仁等,总计48.72元。

“以前从村里去镇上,来回很不方便,小毛病还好,忍忍就过去了,严重点就麻烦了。”回忆在老家寻医问诊时的窘境,官仲清禁不住感慨,原来总担心医疗费贵,给家里造成经济负担,“今天开了9天的剂量,不到50元,没什么压力。”

“现在的政策真好,卫生服务站就建在小区楼下,下个楼就可以看病买药了,很方便。”官仲清说,小区环境好,住着很舒适,就近看病这一项,更给了他家很大的方便和实惠。

优美的社区环境

官仲清是享受到健康“红利”的代表之一。为更好地方便群众看病就医,黔江区投入资金530万元,用于李家溪安置点卫生服务站改造,购置先进医疗设备,配置医疗资源。目前,室内装修已全部完工,设备基本安装调试到位,即将正常开展卫生健康和诊疗服务。

乐享文化生活

从山中老屋搬到单元楼,看起来是简单的搬家,对于搬迁群众来说,搬的却是生活方式。

每到晚上7点,在李家溪安置点法治广场上,歌声悠扬,人头攒动。数十位社区群众伴着音乐声,变换着舞姿,享受着舞蹈带来的欢愉,也锻炼了身体。这一群舞者中,领队叫王素琼,她说,这里每天都会热热闹闹的,一直持续到晚上八九点。

王素琼原来居住于舟白街道老舟白渡,住的是土基房,漏风又漏雨,进出是泥巴路,非常不便,一家人都希望挪出“穷窝”。2020年,王素琼的愿望实现了,全家人搬到李家溪安置点,成为了“城市”居民。

宽敞明亮的房屋,粉刷一新的墙壁,看着自己的新家,王素琼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在她看来,她不只住进了新房子,更有了全新的生活。

王素琼热爱跳舞,以前住在老家,场地受限,才艺无法展示。现在,有场地,认识一群热爱跳舞的“老姐妹儿”, 她打心底里感激易地扶贫搬迁给她带来的改变。

居民在跳坝坝舞

王素琼说,她现在的生活乐趣,就是每天晚饭后,带着音响设备,组织大家跳广场舞,增进了社区邻里之间的感情,在这里,她很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她的带动下,社区已经成型4支舞蹈队,大家没有嫌隙和隔阂,相互之间交流舞蹈,生活中也会互帮互助。

入住安置点,融入新环境,大家看到了王素琼发挥出的凝聚力作用。城南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说服王素琼任社区文化组长,每月支付990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建设,丰富居民文体生活。

据了解,为进一步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区文旅委于2014年建成社区公共图书室1个,搭建百姓大舞台1个;区科协2017年建成科普馆、电子阅览室各1个。今年,文旅委配置体育健身设施18套,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双重转变。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受益者不止王素琼一家。如今,住在李家溪安置点的,全区29个乡镇街道413户1531人,都发生了可喜的改变,改变源于他们已经正式从农村生活完全融入了城市生活。

记者手记

常常听说搬山容易搬“心”难。在一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不搬,生存艰难。可要让村民离开祖辈生活的地方,不仅情感上难以割舍,还会改变他们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要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不仅需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还要让群众的“心”真正安下来。

如何去生活,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谁不期待未来的生活会更好?而群众最讲实事求是:易地搬迁生活好不好?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答案。

image.png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