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9月29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学子们来到重庆市巴南区姜家镇,带着鲜花和歌声、琴声,在一座衣冠冢前,缅怀他们的学姐、音乐系才女、抗美援朝烈士杨肖永。
墓前的歌声琴声送去怀念
“杨肖永,排行第三,音乐天资出众……”在位于姜家镇的一座山坡上,绿树掩映下,有一座墓碑。碑上仅寥寥几句,却已提及她非凡的音乐才华。
1952年9月29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音乐系毕业生、解放军12军文工团作曲组组长、重庆巴南籍战士杨肖永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她的生日与共和国生日同一天,是1929年10月1日。
杨肖永的照片被学生们打印出来,装进相框。照片上的女孩身着戎装,双眼有神,嘴角微微上扬,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2023级艺术硕士生甘思源给杨肖永献上鲜花。她的年龄跟学姐牺牲时相仿,都是花一般的年纪。
她出神地望着相框里的杨肖永,想象着70多年前,她跟自己一样,也在春天唱过歌,在夏日拉着琴,畅想过美好的未来。
在墓前,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讲述了这位优秀的学姐的经历和故事,有学生的眼中闪着泪光。
集体默哀后,学生们拉起手风琴,深情合唱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我们专门排练了很多遍,学姐和我们都非常热爱音乐,我们希望用这首歌告慰英灵,告诉学姐,这盛世如您所愿!”甘思源说。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悦耳的歌声和悠扬的琴声,飘荡在墓前。
音乐才华横溢的女大学生 踏上抗美援朝之路
巴南区姜家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黄亨维说,此前关于杨肖永的史料非常少,准备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将她的墓申报为文物,让更多人了解。
从2021年开始,郑劲松花了三年多时间,联系其家人,多方搜集杨肖永的资料,还原了一个真实、丰满的抗美援朝烈士和校友形象。
郑劲松告诉记者,1950年12月20日晚,一群20来岁的大学生从北碚乘船顺江而下,那天晚上月明星稀,他们没有害怕、没有忧愁,只有兴奋和激动。由于军事行动的保密性,女孩们甚至没能向家人告别。
1951年3月中旬,文工团与军直属机关从河北辛集出发,乘火车经过天津、沈阳,到达辽宁宽甸。3月24日黄昏,踏过鸭绿江上搭起的浮桥,夜赴朝鲜。
她的战友胡德勤曾回忆说,行军总在晚上,以减少伤亡。开始时,一夜行军六七十里,后来八九十里,最多的一夜走了一百二十里。行军途中,杨肖永和团友们经常跑前跑后地打着快板,鼓舞行军。
4月中旬,文工团到达谷山地区。这里曾是敌人封锁的要道,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瓦砾。
杨肖永所在部队参加了第五次战役。期间,文工团的女孩子们还参与了护理和转运伤员工作。伤员从阵地上下来,团员们负责登记姓名、部队、兵种、受伤部位,把他们分到各个防空洞,在医生护士的调遣下积极忙碌着,送饭送水,照顾伤员起居。
文工团员还常到阵地上慰问部队。前沿阵地炮火封锁线多,按规定,文工团只能下到团,在团部接通前线电话,通过电话演几个小节目,读军首长的慰问信,鼓舞前线士气,而营、连、排,原则上不让文工团去。据胡德勤回忆,团员们总是软磨硬泡,坚决要进前沿阵地,有的同志甚至爬进最前沿班的猫耳洞。
为了让所有战士都能看到或听到她们的表演,文工队分成多个小组,带着来自祖国的慰问品,在夜间穿越敌人的火力封锁,给战士们送去温暖。
战士们也把祖国慰问团送来的水果糖等悄悄留着给姑娘们吃,演员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含泪演唱,战士们也感动得热泪盈眶,文工队员和战士结下了兄妹般的情谊。
遭美军空袭,拿着献礼国庆演出的乐谱倒在了舞台上
1952年9月下旬,著名作家刘白羽带队第二次赴朝慰问演出。战士们热切期盼祖国慰问团的到来,准备用能容纳300多人的大防空洞作演出场地。
那里的秋天虽然鲜花很少,但满山都是红枫叶。热情机灵的杨肖永就和战友们一起,采来枫叶,按颜色深浅搭配,把防空洞四壁装扮得花团锦簇。
文工团驻地在十二军指挥所附近名叫“隐洞”,是个隐蔽的山沟,绿树葱郁,溪水清澈,环境优美,文工团就在山腰搭起了排练棚。
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三周年的喜庆日子,又将迎来祖国的慰问团,文工团各个节目组都在加紧排练,节目全部取材真实的战斗生活。为欢迎祖国亲人,作为作曲组长的杨肖永还赶写了一首《欢迎歌》。
就在国庆前夕,1952年9月29日上午,排练棚突然遭到美军空袭。当时杨肖永是主要演员,正拿着《欢迎歌》曲谱在排练。她被敌机扔下的炮弹削去半个头,背上也中了子弹,当场壮烈牺牲,手里还拿着带血的乐谱,年仅22岁。
大家看到脸被炸掉一半的杨肖永悲痛得泣不成声,用毛巾为她盖上,并在当地安葬。
出生于音乐世家 从小深受进步思想影响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郑劲松此前有很多疑问。他走访其亲人、战友,根据他们零碎的回忆,拼出一个美丽温暖而阳光的形象。
重庆一中退休教师甘犁曾在回忆录中动情地回忆:“(在女师院同学中)杨肖永尤为光彩夺目,她身材不高,热情似火。歌子是火爆爆的,她的嗓子是炸昂昂的,句句都有穿透力……我还清楚记得杨肖永教我们唱《光明赞》时的情景,激越的歌声中,恍然觉得这指挥者就是高尔基笔下的丹柯……”
根据西南大学校史馆珍藏着3份学籍档案和校史记载,在入读女师院时期,杨肖永和姐姐杨凌羽深受江姐(江竹筠)影响,和江姐的表妹,地下党员杨蜀翘同一个寝室,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
作为音乐系高材生,她以传唱进步歌曲为武器,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等学运斗争。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书中也曾写到杨肖永。
牺牲后,父母把用她小时候穿过的衣帽,在姜家镇的山上,为她埋了一座衣冠冢。她的父母去世后,也埋葬在旁边。
根据补充新发现的史料,郑劲松介绍说,杨肖永烈士的父亲杨励坚1925年入党,后跟随晏阳初先生从事乡建运动,并在歇马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工作。杨家一共有八兄妹,其中两男两女参军,参加抗美援朝。
二姐杨凌羽同样毕业于西南大学前身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现已95岁高龄,是华南师大退休教授,诗经研究专家;六弟杨通六考上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的研究生,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杨通六国际小提琴大赛”,已故;四弟杨羽健是系川大教授,为藏族音乐研究专家,已故;八弟杨通八是著名和声学专家,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因多种原因,杨家遗失了当年部队颁发的烈士证明书,1984年重新认定时,无法拿出依据。当地在很长时间里也不清楚有这么一位女英雄。
2022年4月,西南大学校史之夜晚会,首次讲述杨肖永烈士的事迹,受到广泛关注,杨肖永的侄子看到报告后,主动联系到学校。“2022年9月15日,民政部重新颁发了杨肖永的烈士证书,了却了杨家人的一桩心愿,也了却了我作为烈士母校一名校史工作者的心愿。”郑劲松说。
“我们应该记住,多年前的国庆节前夕,有这样一位美丽的女青年为她的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还有他,他们,她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宋剑 周本帅 视频编辑 王善昆
编辑:陈璐 责编:林祺,廖异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