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事儿 > 正文
白冠长尾雉 野性正回归
2024-05-13 08:13:06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珍稀”名片>>>

白冠长尾雉

白冠长尾雉属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中国特有珍稀物种,也是我国4种长尾雉中体型最大,尾羽最长的一种,主要栖息在海拔400-1500m的山地森林中,曾广泛分布于重庆的四面山、金佛山、五里坡、仙女山、阴条岭、雪宝山、大巴山等区域。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易危(VU)物种。

2024年4月28日,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白冠长尾雉自然繁育笼舍,生活着白冠长尾雉。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笼子里是不是进黄鼠狼了?”

“不会吧!要是进了黄鼠狼,应该所有白冠长尾雉都会遭殃。”

“那1号雌雉的头上为啥都是血,不是被黄鼠狼咬的?”

“赶紧查监控!”

……

这段带着紧张和不安的对话,发生在3月底的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白冠长尾雉自然繁育笼舍。对话双方是白冠长尾雉饲养员范美勇、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王雷。

如今,1号雌雉的头骨上依旧没有头皮,却恢复得不错,还产下了近10枚雉蛋。

到底是谁伤害了1号雌雉?它又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2024年4月28日,阳光下的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野化回归、自然繁殖项目在这里进行。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2024年4月28日,工作人员正在检查每间笼舍内白冠长尾雉的情况。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10对人工繁育白冠长尾雉入住雪宝山新家

“小时候看川剧,就对刀马旦头上威风凛凛的翎子特别感兴趣。上学后,我才晓得那翎子是由白冠长尾雉最长的两支尾羽制作而成,便对白冠长尾雉特别关注。”2000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特色动物保护和利用专业的匡高翔开始负责重庆动物园鸟类的研究、养护工作。

他告诉记者,1998年重庆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当时白冠长尾雉仅在城口大巴山区域有不足20只的小种群分布。2000年后,据多方调查数据表明,该物种在重庆原有的分布区域再无野生个体发现,“基本可以确认,白冠长尾雉在重庆野外已经消失。”

那时的匡高翔就有了一个想法:希望动物园能引进白冠长尾雉,实现人工繁育,再野化放归自然。

直到2013年12月,匡高翔的梦想才有了实现的可能——重庆动物园从上海引进了两雄三雌5只白冠长尾雉,开启了人工繁育的尝试。

不过,由于缺乏经验,加之这5只白冠长尾雉对重庆气候不太适应,接下来3年,幼鸟成活率都不高。

2024年4月28日,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白冠长尾雉自然繁育笼舍,在笼舍内生活的白冠长尾雉。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虽然一开始不太成功,却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育雏经验。比如,我们知道了白冠长尾雉虽然一年只产一窝卵,每窝6至8枚,但有补卵的习惯。”匡高翔解释,就是蛋少了它会再产进行补充,一只雌雉一年最多能产卵30枚。

从2017年开始,匡高翔将白冠长尾雉的雌雄配对增加至3组,每组有3只雌雉,9只雌雉一年最多能产卵270枚。

2020年,重庆动物园成功繁育并成活白冠长尾雉50余只;2021年,又有100多只白冠长尾雉成功繁育。

至此,匡高翔“将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自然”的梦想,有了实现的条件。

随即,重庆动物园与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携手,在十里坪建起了白冠长尾雉自然繁育笼舍。2023年11月30日,10对白冠长尾雉顺利入住它们在雪宝山的新家。

野性回归引发“密室凶案”

十里坪区域冬季有较长的降雪期,气温远低于重庆动物园。故这些自然繁育笼舍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每个舍间都设计了可遮风挡雨且通风良好的内舍。

在这些量身定制的“房间”里,10对白冠长尾雉安全度过了到十里坪后的第一个严冬。

可今年3月底的一天,范美勇发现1号雌雉头上鲜血淋漓,一大块头皮被撕开。

手足无措的范美勇立即叫来王雷,并找来碘伏为1号雌雉的伤口消毒,“刚涂上碘伏,1号雌雉脑袋就耷拉下去了,还翻了白眼,把我们都吓坏了。”

庆幸的是,不一会儿,1号雌雉就苏醒过来并开始少量进食。

“难道笼舍进黄鼠狼了?”范美勇纳闷了:为了防止小型猫科动物进笼伤害白冠长尾雉,笼舍的防护网都是特制的,经检查也未发现有破损。

这桩“密室凶案”,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两人又打开监控录像,一帧一帧地回放,终于发现了“凶手”——竟然是同一笼舍的1号雄雉!

2024年4月28日,工作人员通过监控了解白冠长尾雉生活情况。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它为何要“行凶”?

两人百思不得其解,只得赶紧打电话向匡高翔求助。

“山上的白冠长尾雉应该已进入发情期。发情期的雄雉较凶悍,加上山上仿自然的生存环境,更激发了它的野性,会伤害不服从自己的雌雉。”匡高翔建议在这10对白冠长尾雉笼舍之间设置遮挡物,使其互相不可见,“看不见其他的雄雉和雌雉,自然就不会胡思乱想,只能选择和自己同一笼舍的异性了。”

工作人员赶紧照此行事,果然有效。

在他们悉心照料下,1号雌雉恢复良好并与1号雄雉配合密切,已产蛋近10枚。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5号雄雉与雌雉之间,受伤后的5号雌雉如今也已产蛋7枚。

10对“夫妻”产下73枚受精雉蛋

在十里坪生活近半年,10对白冠长尾雉中,有1号和5号这样的“相爱相杀”,也有从上山开始就“你侬我侬”的7号。

“从没见过7号雄雉和雌雉之间有什么纷争,都是雄雉走到哪雌雉就跟到哪。”范美勇说,7号雌雉也是10只雌雉中产蛋最早、最多的,“3月30日产第一枚蛋,之后基本上两天产一枚,到现在已产了18枚。而且它产蛋地点也是固定的,18枚雉蛋均产在人工设置的木屋雉巢中。”

2024年4月28日,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白冠长尾雉产卵的情况。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相比之下,10号雌雉的产蛋地点就有些随性了。

“笼舍里的木屋雉巢、草堆、土坑,到处都能发现它的蛋。”遇到这种情况,范美勇就要小心翼翼把每一枚蛋捡拾归纳到同一个地方,“我们发现它在草堆里产蛋相对多一点,就把蛋都归纳到这里,方便它之后抱卵孵化。”

不仅产蛋地点随性,10号雌雉还经常“不小心”踩破或啄破自己的蛋。

“估计是没什么经验。10号才1岁,是10对白冠长尾雉里年纪最小的。”范美勇和王雷对它也很无奈,“估计年纪大一些,就会好点。”

如今,10对白冠长尾雉中,仅有3号还未产蛋。不过,3号雄雉却是10对白冠长尾雉中最漂亮的,其尾羽已超过1米。面对如此美丽健壮的“伴侣”,3号雌雉总是“屁颠屁颠”跟在它身后。

“从产蛋时间、数量和地点选择来看,半年左右的十里坪生活,已让它们的生长习性出现了分化,野性正在回归。”匡高翔告诉记者,接下来就要看十里坪的白冠长尾雉能否主动抱卵孵化,“这是实现白冠长尾雉野化回归、自然繁殖及种群扩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雉蛋比一般的鸡蛋略小,外壳呈灰白色。”王雷介绍,工作人员会记录每一对白冠长尾雉的产蛋数量、地点等,并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一个雉蛋的直径等数据,“目前来看,10对白冠长尾雉产下的73枚雉蛋都是受精卵,除个别被雌雉踩破或啄破的外,其余的在正常情况下都能进行孵化。”

2024年4月28日,工作人员测量每一枚蛋的大小,并做好记录。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如果十里坪的白冠长尾雉不愿自行抱卵孵化,又该怎么办?

“我们在十里坪喂养了四只母鸡,极端情况下就由母鸡来孵化雉蛋。”王雷说,7号雌雉已出现了抱卵迹象。不久的将来,雪宝山或许会出现第一只自然孵化的白冠长尾雉。

原标题:白冠长尾雉 野性正在回归

编辑:李舒    责编:张松涛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