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夜雨 > 正文
夜雨丨南岸情缘 - 赵瑜
02-22 11:38:18 来源:重庆晚报 赵瑜

timg (1).jpg

南岸情缘

赵瑜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岸人,我在此生活四十余年,闭上眼睛,旧日那些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全都在脑海。

小时候住铜元局,这地方在清末制造铜元。上世纪80年代初,是南岸较繁华的三地之一(弹子石、上新街、铜元局)。我家在食品公司宿舍,一栋青砖小楼,底楼是肉店和蔬菜站。在肉蛋凭票的上世纪7、80年代,住在这栋楼里的人香肠一串串地挂着,简直就是今天的土豪,街坊们央求我的外公:陈会计,排骨来了帮我偷偷留点啊;就一条主街,分布理发店、邮政所、卖副食、粗布、红双喜热水瓶的国营工矿贸易商店;有个唯一的照像馆,人们在重大节日会穿上最好的衣服去那里,满脸严肃地照张黑白照片;“川益小学”是全市顶尖的名校,体育老师象蚂蚁搬家一样辛苦捡来废铁,自制出单杠双杠、秋千、转盘、篮球架。学校就在长江边,挨着一排吊脚楼,夏天还可以看涨水。

后来搬家到南坪。科普中心是最洋气的地方,可以观长江大桥全景,我曾经在那里画过“春夏秋冬”雕像和峨岭两江亭的素描。开始读中学了,去弹子石,重庆市第11中学,挤在304路车上。南坪到弹子石就这一路车,人多得恐怖,苦中作乐的人们笑称来到了外国:几(挤)内(累)亚(压),我人生的第一块上海牌机械手表就被挤丢在这路车上,60元是我爸爸一个月的工资,当时不仅郁闷得大哭,连死的心都有了。1985年,11中食堂的青椒肉丝3角钱一份,红烧圆子4毛,再便宜,我的许多同学仍一周舍不得吃一次。班上20多个女生挤住在一幢1936年修的木楼里,冬夜校墙外吹来田野的寒风,我们又冷又饿,越聊越害怕,在臆想的鬼故事中进入梦乡。

老南岸人的吃喝玩乐、小情小趣,四十年过去,仍有津津乐道:赏花你得上“汪山”(南山)、“进城”要到铜元局码头坐渡船(去解放碑就是“进城”)、求签要去老君洞、看电影买书还是上新街……老城区、旧时光是那么亲切熟稔,那些虽不认识却慈眉善目的店主,打招呼的邻居,收鸡毛鸭毛和牙膏皮的小贩,甚至总爱在街角踱步的神经病,在我记忆里都扎扎实实的存在,没有随着时光消失。

我是70后。真的感谢我出生的年代,中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我是见证者。尤记1983年,我西南交大毕业的二姨父被派去深圳支援建设,给我带回一套非常漂亮的有“港味”的运动服,引全班惊艳。二姨说,深圳有很多洋气的衣服卖,重庆根本买不到,还说,不少人帮对岸(香港)的人加工绢花,比我们的塑料花好看多了……多年以后回想那刻,是吹进我家的第一缕南风吧,真是改革开放的风,带来了沿海实验田的春潮,全家人都激动万分、心向往之。

四十年岁月波澜壮阔,南岸原本空旷的马路渐渐开始堵车,老旧房子成片消失。我却对故土已经不甚了解了。买一张重庆地图,“南岸区”好多旧址已改名,有些以新建房地产或商圈为地标的地方更让我迷糊。要使劲回忆,才激动地恍然大悟,哦,是那里!“美不美,家乡水”,长江南岸的儿女有着巴人自强不息的血脉,他们从肩挑背扛走上了发展快车道。铜元局有了流光溢彩的滨江路和配套齐全的生活大社区,南坪建成气势恽宏的三座长江大桥和熙熙攘攘的商圈,弹子石新楼林立、交通便捷,历史文化街区“弹子石老街”吸引着游客,上新街、海棠溪、黄桷垭、下浩更是焕发了新颜。还有一座江南新城“中国智谷”在迅速崛起,这里新企业云集,变化惊人,逐渐成为南岸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2018年12月18日傍晚,我来到施光南大剧院广场,遥看着即将通车的轻轨环线。这条环线是南岸人的福祉,它串起南岸人口密集区、可观“海棠烟雨”、“龙门皓月”、“字水宵灯”三景,南岸的风景将更绚丽,出行更便捷。施光南先生,这位在黄桷垭出生的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人民音乐家、改革先锋,以他命名的大剧院矗立在南滨,笑看故乡巨变展新颜,欣闻孩子们象歌声一样甜美的笑声。

blob.png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版 面 欣 赏

blob.pn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