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捕风者:上山入海“捕风”发电
09-14 07:41:5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重庆捕风者:上山入海“捕风”发电 1.jpg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新一代3WM风能发电机组。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摄

重庆捕风者:上山入海“捕风”发电 2.jpg

江苏如东八角仙风场。 中国海装供图

在电影《听风者》中,盲人调音师何兵依靠超凡听觉技能,重新为701找回了敌人的电台,战局陡然扭转。在重庆,则有一群捕风者,他们上山入海,捕捉陆上和海上的风能,将其转化为机械能后,最终化身电能,点燃电灯、启动空调、打开你的电脑和手机……

这上千名捕风者,就聚集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装股份)。

多区县能捕捉到有效风能

海装股份设计生产的风电设备能捕捉至少每秒几米的风能。这些风能分布在哪里?具体说来,既有有效风能密度大于或等于200W/平方米的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也有有效风能密度在150-200W/平方米的青藏高原北部地区,还有有效风能密度在50W/平方米以下的云贵川等风能资源贫乏地区。就重庆而言,武隆等区县也可以捕捉到有效风能。

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风电场场址的年平均风速均达到6米/秒以上,而这样的风电场的风况又可分为三类:年平均风速6米/秒以上为较好;年平均风速7米/秒以上为好;年平均风速8米/秒以上为很好。

直径最大海上风电机组吊装成功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风速多为6-8米/秒的低风速。如果将欧美国家适应高风速的风电机组直接引进,则可能水土不服。海装股份经过多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陆续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

今年8月11日吊装成功的H171-5MW海上风电机组,就是全球风轮直径最大的5MW海上风电机组。

H171-5MW机组风轮直径为171米,其扫风面积足以停下两架空客A380。“单位千瓦扫风面积高达4.59平方米,位列全球海上风电机型第一。和现有主流海上风电机组相比,单位千瓦扫风面积增大30%以上。”海装股份研究院电气设计所副所长蔡梅园介绍。简单来说,就是叶片越长,扫风面积越大,转化的电能就越多,“在相同时间及风速等情况下,H171-5WM产生的电能就要增长30%。”

直径最大,其重量自然也不可忽视。这个安装在海上的大块头,有近千吨的体重。“但真的已经算轻的了,主梁长度和厚度都是全球第一,83.6米长的叶片,用的是碳纤维真空灌注,所以重量才减到每根25.9吨。”蔡梅园说。

按照设计规范,H171-5MW能够在风速3.5-25米/秒的风速下运行。“遇到25米/秒以上的风速,就会收桨,自动保护起来。”蔡梅园说,一旦遇到9.6米/秒的风,就能够满负荷运行,一小时可以发5000度电。

新型陆上风电机组发电效能高

能不能直接将海上的风电机组用于陆上?按照以往的经验,陆上风电机组多使用2WM的规格,3WM的也有,但用得很少。由于用得少,3WM自然也就成为了市场的蓝海。此外,在同等条件下发等量电,2WM机组需要安装25根竿,3WM则只要16根竿,节约了整整9根竿。正因为如此,今年3月1日,海装股份启动了新一代3WM机组的研发,35岁的张万军就是项目机械系统负责人。

前天,在海装股份的车间,张万军向记者介绍了正在组装的新一代3WM机组,“风轮直径有140米,可以在-30℃至40℃的温度中运行。”这台将在9月20日正式下线的机组,比H171-5MW轻了500吨,只要风速在3米/秒—20米/秒之间,都能够正常运行。当然,在9.6米/秒的最佳风速下,每小时可以发3000度电。

“从启动研发到正式下线,新一代3WM机组仅用了半年就取得成功,这一速度,也创造了风电机组研发制造的新纪录。”张万军称。

记者手记

坚持自主创新十余载

创造多项国际国内纪录

海装股份成立于2004年,依托自主创新,十余年来拿到了86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16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一项。其创造的多项国际国内纪录,也使得海装股份在红海市场中占领了蓝海高地。

企业的发展,有市场竞争的推动,也有相关政策及部门的支持。仅仅“长叶片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术”“下一代大功能率陆上风电机组系统设计技术”“风电机组智能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三个课题,就拿到了市科委重大科技专项共计2000万元资金支持。也正是这三个课题,才有了海装3MW、H171-5MW和智能健康管理平台(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产品和技术开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